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畜牧新闻 » 正文

中国肉类消费全景图和大趋势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09-10-10  作者:晨曦  浏览次数:192

我国人口多,吃饭问题是头等大事。农业家庭经营解决了人们的温饱问题,人们的食物消费结构也悄悄发生了变化,最突出的就是肉类消费出现渐进式增长。1949年人均肉类消费4千克,2008年人均肉类占有量54.8千克,60年中国人均肉类消费增长了10倍。

肉类消费全景图

20多年来,城乡居民统算,中国人平均每年肉类消费增加500克左右。我们分城镇、乡村两方面分析,就可以大致描绘出一幅当前国人肉类消费的全景图。

城镇居民家庭购买人均每天不到2两肉

2005年我国城镇居民家庭年人均购买肉类32.9千克,2006年为32.12千克,2007年为31.8千克,每天平均不到2两肉。

收入越高肉类消费越多城镇居民处在收入越高肉类消费越多的阶段,把城镇居民按收入分成5等份,收入最低的吃肉最少,随着收入的增加,肉类消费数量同步增加,收入越高吃肉越多。如果进一步细分,有5%的城镇困难户肉类消费水平只有20千克,这与农民的平均吃肉水平相当。城乡人口统算,也有5%左右的高收入家庭肉类购买量开始下降,但户外消费却明显上升,综合起来看,吃肉最多的还是中高收入群体。

吃肉越多的人群,肉制品消费比例越高收入高的人吃肉多,吃肉多的人肉制品消费比例大,这一现象在城乡之间、城市高低收入者之间的对比就很能说明问题。全国的肉制品占肉类的10%,城市居民是肉制品消费的主力,而农村居民肉制品消费则低到国家统计部门都忽略不计的程度。

进城农民工肉类消费高于农民进城打工的农民工,多数是青年,不养猪照样得吃肉,甚至吃肉量比在农村时还要多,由于城市供应的集中性和便利性,为人们肉制品消费提供了有利的条件,加上收入的增长,有利于肉制品的消费。人们吃肉的均衡性增强,也是扩大肉类消费的重要方面。遍布大街小巷的宾馆、饭店、小吃店的服务员和90%的厨师都是农民工,农民工的主体是青年,与中年人的省吃俭用不同,而是有钱就买、有肉就吃。进城农民工肉类消费水平也许还赶不上市民,但吃肉量已经高于农民。

忙人和懒人都是肉制品消费的主力肉制品安全、卫生、方便的特征迎合了忙人、有钱人和“懒人”的消费需求。他们减少了厨房的家务劳动,腾出时间和精力靠从事需要更高技术的劳动增加收入,从而具备更强的消费能力。所以说大忙人和有钱的懒人都是肉制品消费的主力。

农民平均每天才吃1两肉目前,全国农民年人均肉类消费18.74千克,合37斤肉,正好一天1两肉。比全国平均肉类消费水平高出10千克的省有贵州28千克,四川、重庆31千克,云南32千克,广东最高为33千克。这是2007年的数字,不是最高的。2005年全国农民年人均肉类消费20.8千克,包括贵州在内这几个省都是30千克以上的水平。

春节期间农村肉类消费多于城市满足农民季节性消费不只是养殖者的任务,也是肉类工业的重要任务之一。企业家比常人更知道现实市场在哪儿?高收入人群是所有企业的目标。春节城里人去饭馆的逐年增加;农村还处在家宴为最高规格的待客方式阶段,春节期间,农村居民的肉类消费虽然成倍增长,但肉制品消费还是相当少。春节正好是天寒地冻的季节,肉类消费起来费工费时,抑制了春节旺季市场的肉类消费量。当然,农民要的是货真价实的肉制品。可能我们的企业家还没看上这一市场,因此还没有准备好适销对路的产品。但中国农村人口数量多于城市,大量的城里人又有回到乡下过年的习惯,春节期间农村人口有可能接近甚至超过10亿,所以说,春节期间农村肉类消费多于城市。

农民吃的猪肉占到肉类消费量的3/4猪肉在中国肉类生产结构中占62%~65%,城镇居民家庭购买猪肉占总

购买量的60%,如果加上在外就餐,实际消费的猪肉占到肉类的一半多一些;农民年消费猪肉15.6千克、牛肉0.6千克、羊肉0.8千克、禽肉3.7千克。农民吃猪肉的量占肉类消费的比重高达75.36%。2005年农民的人均猪肉消费比上年增加了2.1千克,2006年没有增长,2007年下降。年度之间增减幅度不一,但最近25年农民的肉类消费从6千克增加到20.7千克,增长了14.7千克。

九省农民的猪肉消费,超过城里人的平均水平全国城镇居民年人均家庭购买猪肉20千克,目前已有广东、云南、贵州、四川、重庆、内蒙古等9省农民的猪肉消费超过城里人的平均水平。其中四川、重庆、贵州等农民猪肉消费高达30千克以上,超过城镇居民猪肉消费水平的50%。西南、湖广农民的猪肉消费水平在全国是最高的。西南的农民收入并不高,但主产区的优势为当地人提供了消费的方便条件,人们肉类消费习惯得以养成,西南成为中国猪肉消费最多的区域,农民的肉类消费西南排第一,东部沿海高收入地区处在第二位,再下来是东三省,东北人大块吃肉的消费习惯和玉米等饲料原料的充足,推动了中国新的猪肉产区的形成,肉类消费最低的是中部地带,尽管这里不是最贫困的地区。饮食习惯、经济收入、生产数量都是影响肉类消费的重要因素。

城乡居民肉类消费的共同特征

中国肉类消费正处在稳步增长阶段。农村改革以来的经济成长,引起食物结构的变化,最大特征就是畜产品消费增加。上世纪80年代以来,在人均收入大幅度增长的同时,城市居民家庭人均肉类消费增长了1倍,农民人均肉类消费量增长了2倍。

肉类主产区一般都是主要消费地区历史形成的畜产品主产区多是主要消费区,四川、湖南是我国生猪主产区,西南和华南就成为全国人均猪肉消费量最高的区域。以猪肉为主的猪牛羊肉人均消费量最高的省市就集中在这里,贵州、重庆、四川、云南农民人均消费量,均高于全国城镇居民家庭购买量。加上广东、湖南,共6个消费大省,都在全国最大的生猪主产区内,形成了一条肉类集中消费带。

高收入地带成为必然的肉类主体消费带在东南沿海高收入地带,形成了中国又一条肉类主体消费带———上海、浙江、福建、广东、海南和广西。

以上省市区农民的肉类消费接近全国城镇居民的消费水平,随着收入的增长,农民肉类的消费量也必然上升。

肉类消费的南北差异个人收入多少和肉类价格高低的差异主要表现在畜产品消费的总量上,南方城镇居民猪肉和禽肉消费量最高,南方禽肉消费支出是北方的1.9倍;而牛羊肉的消费支出,北方(53元)正好是南方(27元)的2倍,内蒙古、青海、宁夏和新疆4省区城镇居民家庭人均牛羊肉支出134元,是南方平均水平的5倍,其中人均羊肉支出(96元)为南方(6元)的16倍。新疆农民人均羊肉消费8千克,

城市居民人均羊肉消费高达9.19千克。农村居民家庭人均肉类消费量以及消费结构,与城市居民消费偏好保持了高度的一致性。东南沿海崇尚猪肉制品,西北高原喜好牛羊肉。

居民户外肉类消费比例会逐渐扩大城市居民家庭人均肉类消费1980年为19千克,1990年为25千克,2000年为26千克,2003年为33千克,上世纪90年代城市居民肉类消费没有明显增长,猪肉的家庭消费下降,禽肉消费增长59%,一方面说明家庭肉类消费结构在变化,城镇居民在肉类消费中,更倾向于消费营养丰富的动物性食品;另一方面是随着收入的增加,户外的消费需求日趋旺盛,上世纪90年代是中国餐饮业迅速崛起的年代,遍布大街小巷各种档次的餐馆、饭店密密麻麻,大小城市都有美食街;同期农村居民猪肉消费增长29%,肉类消费增长39%,禽肉消费增长了1倍多。

中国和德国两国虽处不同发展阶段,但都是猪肉消费大国。德国每年消费240万吨的加工肉制品,其中107万吨在家里消费,其余的133万吨在家庭外消费,占一半多。我国大城市职工午饭多在机关食堂用餐,每餐多有肉,中国人的消费习惯不同于欧美一日三餐都吃肉,肉类消费一般分布在午、晚正餐,加之部分家庭晚餐户外化,确实出现一部分人群在家、在外肉类消费比例大体相当。31个省市区中的11个省市在外用餐消费多于在家肉类消费支出。其中浙江、广东、北京、上海4省市城市居民2002年在外用餐平均支出853元,占到全部食品支出的23.5%。有专家估计,目前大城市居民在外消费肉食占肉类消费总量的1/3,保守一点,按1/5计算,全国城镇居民人均肉类消费大约在41千克上下。

中国肉类消费的增长潜力在广大的农村地区城乡居民有了同等的肉类消费选择权。目前,农村居民人均肉类消费达到18.2千克,恰好是1978年的3倍。而同期城市居民家庭人均肉类消费量增长了1倍。中国人的肉类消费量仍处在低水平,由收入增加而引起的肉类消费的增加倾向仍在继续,农村的肉类收入弹性仍然很高,要扩大肉类的消费量,需要有一个稳定上升的收入保障。中国肉类消费的增长潜力在广大的农村地区。

农民的肉类消费与城里人的差距正在缩小以10年的间隔期来观察,1981年城市居民家庭人均肉类消费量是农村居民的2.2倍,1991年为2倍,2001年是1.4倍。非常明显,农村肉类消费与城市的差距正在缩小。

中国肉类消费处在稳步增长阶段

中国的肉类消费大体可以划分为这样几个阶段:

第一阶段:上世纪50年代到80年代特征是有什么吃什么,因为那个年代,两三亿的人口还没有解决温饱问题,全国年人均肉类消费也就是10千克上下,到了1978年农民年人均肉类消费也只有6千克,城镇居民吃肉比农民多,但也只有18千克。可见,肉类消费还没有条件成为人们的生活必需品,农民养畜首先是保证城市供应,其实在那个时候农民也不具备肉类消费的经济能力。

第二阶段:从1990年前后畜产品真正市场化开始畜产品价格放开,消费者自由购买,到了这个时候吃肉多少取决于自己的消费购买力。这个阶段已经过去了20年,还将会持续二三十年,主要特征有三:一是城乡居民肉类消费都在增长,二是农民肉类消费增长速度快于城里人,三是终究会达到城乡居民肉类消费水平大体相当。

第三阶段:城乡居民在肉类消费上的差异基本消失城里人与乡下人在肉类消费上的倍数关系成为历史,从营养和健康的角度出发,该吃多少就吃多少。这第三阶段距我们很远,但主要特征是农民吃肉多于城里人,体力劳动者吃肉多于脑力工作者,也就是中国肉类消费相对稳定的时候。

肉类消费大趋势

中国肉类消费的阶段性目标是每人每天多吃一两肉中国肉类消费正处在稳步增长期。最近这20多年,在人均收入大幅度增长的同时,城市居民家庭人均肉类消费增长了1倍,农民人均肉类消费量增长了2倍。城里人一日三餐每顿1两肉,农村先富起来的农民每天消费2两肉,达到今天城里人的水平,城乡居民人均每天多吃1两肉,这是国民肉类消费的阶段性目标。

人均每天消费2两~3两肉,是一个实实在在的需求农村先富起来的1亿多人和城市高收入人群,人均肉类日消费水平现在已经分别达到2两~3两。未来若干年,城乡居民人均年肉类消费,将由现在的33千克和20千克再上升一个台阶,还难以达到富裕人口今日的消费水平,但还是会逐年向每日2两或3两的肉类消费水准逼近。

农村居民的肉类消费还有成倍增长的空间农民全年吃肉20千克,城镇居民家庭年人均购买猪肉20千克、购买肉类33千克,加上在外消费,城里人吃肉在40千克以上。中国台湾省人均肉类消费已经是87千克,首都北京城镇居民人均肉类消费60千克,其中20%的高收入人群高达70千克。农民在中国是多数,而且多数农民还不富裕,收入不高,现实购买力不强,吃不起肉的农民还不少。农民人均肉类消费量只是城里人的一半。迟早会有一天,农民的吃肉水平会跟城里人一样高,也就是说,

农村居民的肉类消费还有成倍增长的空间。

早餐应该吃点肉早餐对于保持人一天的精力来说非常重要,早餐应该吃点肉。零早餐和素早餐都会损伤大脑,应大力开发方便肉食品,并希望能加上“早餐营养肉”的字样,以引导人们早餐多消费这类产品,解决人们早餐吃肉不方便的问题。

关注主体人群消费是增加肉类消费总量的途径社会上各种慢性病人该吃什么、不该吃什么几乎人人皆知,而中年人、正常劳动力,每天吃多少肉比较合适几乎无人说得出、说得准。

美国肉类消费最多的人群是中青年,美国中年男性消费猪肉的量最高,为人均年度消费新鲜猪肉30磅、加工猪肉46磅以上,合计超过76磅。而中国目前的人群肉类消费量,则恰好相反,大约再过20年左右,中国也会形成那样的格局。资金可以扶贫,教育可以扶贫,营养也能扶贫。

中国肉类生产呈现鲜明的区域性特色,肉类消费与生产在相当程度上保持着一致性,主产区一般都是主要消费地区,高收入地带也是肉类主体消费带。农村肉类消费与城市的差距正在缩小,中国肉类消费的增长潜力在广大的农村地区,农村居民肉类消费还有成倍增长的空间。收入越高的人群,肉类消费量越多,质量也好,中国肉类消费的阶段性目标是每人每天多吃一两肉。什么时候,农民和城里人吃肉一样多,体力劳动者比脑力劳动者吃肉多,那才是我国肉类消费进入佳境的时候。


 
 
[ 资讯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违规举报 ]  [ 关闭窗口 ]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版权隐私 | 付款方式 | 免责申明 | 联系方式 | 关于我们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豫ICP备180202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