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畜牧新闻 » 正文

中国乳业:是经营企业还是经营牛奶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09-09-16  作者:牛博  浏览次数:164

2008年9月11日,是中国乳业的“9·11”。由于三鹿婴幼儿奶粉中含有三聚氰胺,导致食用者发生肾结石病症。“三聚氰胺毒奶粉事件”在9月11日被彻底曝光。三鹿集团倒下了,许多大型奶企纷纷因自己的产品有染而失去了叱咤风云的底气,外国奶粉做原料的降价进来,做品牌的涨价上市,总之,左右逢源,如鱼得水。

中国乳业的畸形发展为这场产业大地震早已埋下伏笔,产业摩擦终于撞出了地光。对于乳业来说,“灾后重建”就是进行产业定位,建立管理体系,形成经济秩序,确保质量安全。2008年9月,国家质检总局公布,取消检出三聚氰胺的中国名牌乳品企业国家免检资格;停止实行食品类生产企业出口食品免检;不再办理与企业和产品有关的名牌评选活动。10月,农业部和国家工商总局共同制定《生鲜乳购销合同(示范文本)》,明确生鲜乳交易的数量、质量、价格、计价标准和违约责任等。11月,国务院办公厅转发了13个部门制定的《奶业整顿和振兴规划纲要》,推出了奶业发展的联动综合措施。农业部颁布了《生鲜乳生产收购管理办法》,规范了生鲜乳生产、收购、储存、运输、出售活动。今年,《食品安全法》正式实施。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家发改委发布了《乳制品工业产业政策(2009年修订)》。商务部调整了《实行进口报告管理的大宗农产品目录》,对乳制品实行进口管理。卫生部牵头成立了乳品质量安全标准工作协调小组,并制定了《完善乳品质量安全标准工作方案》,乳品安全标准等一系列法规与标准正在制修订中。

整顿快速有效。2008年9月,农业部启动了全国奶站专项整治行动,将所有奶站纳入监管。10月,工信部会同质检、工商颁布了《乳制品行业整顿和规范工作方案》,在全国范围开展了为期半年的乳制品行业整顿和规范工作。各地各级政府纷纷出台财政扶持政策,鼓励发展规模养殖。乳企加强了对奶源、生产加工和产品检测等各个环节的管理和控制,在养殖、收购、加工、运输、销售等全链条的安全管理水平显著提高。农业部今年组织的全国第一次生鲜乳质量安全检测结果显示,29个省区市的2259个生鲜乳收购站、1114台运输车的3373批次样品的三聚氰胺含量全部符合临时管理限量值的规定,合格率为100%。国家质检总局对乳制品进行了多次三聚氰胺抽样检测,均符合相应的三聚氰胺临时管理限量值规定。今年1月~7月,全国乳制品行业产值已恢复“三聚氰胺”事件前的90%,全国乳品企业总数已从730家增至832家。

我们付出的代价本不该这么大。2006年以来,我国奶牛养殖效益大幅度下降,部分奶牛养殖户亏损,个别地区出现杀牛倒奶现象。业内专家分析原因时指出,深层次原因主要是奶牛养殖方式较为落后,原料奶定价机制不合理,加工企业恶性竞争,质量保障体系不健全,市场开拓不力。2007年9月,国务院下发了《关于促进奶业持续健康发展的意见》,提出,我国奶业经过连续多年高速增长后,正处在从单纯的数量扩张向整体优化结构、全面提高产业素质和竞争力转变的关键时期。各地区、各部门要主动顺应这一趋势,真抓实干,努力把我国奶业发展推向新阶段。促进奶业发展的主要责任在地方人民政府,国务院有关部门要按照职责分工,密切配合,加强指导。

如果2007年的9月各地各部门就开始行动,也许就不会有2008年中国乳业的“9·11”了。但大乱若能达到大治,也算没有白乱。据乳制品工业协会调查,目前,企业的原料乳全部来源于自办牧场、合作牧场和经过资质认定的有经营许可证的收奶站;国内所有乳制品加工企业购置了快速检验设备,对进厂原料乳实行批批检验。乳制品加工企业普遍执行《乳制品企业良好生产规范》,建立并实施HACCP管理体系。整个行业结构调整也取得了一定的进展。目前,国内企业发力奶粉市场,目标是与外企争夺市场份额。伊利、光明、完达山都有大手笔。伊利上半年奶粉销售收入更是达到了历史最高水平,市场份额达到10%~12%。圣元、雅士利、飞鹤等市场份额都出现成倍增长的趋势。

这个趋势的背后将又是新一轮奶源争夺。经过一年的整顿,产业布局失衡,重复建设严重,加工能力过剩,养殖水平低下,企农关系扭曲,消费结构失衡等问题并没有完全解决。如果说“促进奶业发展的主要责任在地方人民政府”,那么,中国乳企的发展趋势应当引起注意。有机构研究显示,自三聚氰胺事件发生后,奶粉市场格局发生变化。洋奶粉在高端市场份额上升了15%,由70%上升到85%,而且向中端市场延展,并左右价格。目前世界排名前20名的乳业品牌全部进入我国,而我国奶粉加工企业多数处于亏损状态。应该说,中国乳企在奶粉市场没有竞争力,而鲜奶消费则是本地乳企的绝对优势。有人提出中国乳业“要以软实力提升硬实力”,建立“和谐价值观”,是说乳企不能把“奶源建设”当粉擦在脸上。让我们看看新西兰的恒天然集团:集团的董事会主席本身就是奶农,集团的成员是新西兰的1.05万个牧场主,平均每个牧场330多头奶牛;集团的经营理念是“一切都从这里(牧场)开始”;牧场牛奶的质量使恒天然乳制品得以销往140多个国家。恒天然在中国开展业务长达30年,近年才开始在中国建牧场。他们这种“缓慢”的发展是科学的、高效的。恒天然,先有牧场,后有企业;不经营企业,只经营牛奶。

“奶源建设”不是牧场化,而是产业化,这应该是“三聚氰胺事件”后全行业应该确立的发展理念。各级政府应当按照国务院的有关要求,加快体制改革步伐,从根本上建立中国乳业可持续发展新秩序。


 
 
[ 资讯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违规举报 ]  [ 关闭窗口 ]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版权隐私 | 付款方式 | 免责申明 | 联系方式 | 关于我们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豫ICP备180202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