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畜牧新闻 » 正文

青海省生态畜牧业建设取得阶段性成效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09-09-16  作者:牛博  浏览次数:157

认真实施生态立省战略,着力推进生态畜牧业建设,青海省农牧厅积极响应坚决贯彻省委省政府战略决策,按照“以保护草原生态环境为前提,以科学合理利用草原资源为基础,以推进草畜平衡为核心,以转变生产经营方式为关键,以实现人与自然和谐为目标”的总体思路,2008年在牧区六州的七个村开展草原生态畜牧业试点工作,以点带面,努力实现草原生态保护和畜牧业健康发展双赢,通过实践,已经取得了阶段性成效。

一是牧民组织化程度不断提高。在各级政府和省级联点单位的精心指导和帮助下,试点村坚持群众自愿和“民办、民管、民受益”的原则,成立了不同形式、不同内容、不同规模的专业合作社。通过“传、帮、带”,广大农牧民对专业合作社重要性的认识不断提高,入社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不断增强,牧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不断提高,试点村43.4%的牧户加入了合作社。其中门源县苏吉滩乡苏吉湾村、天峻县新源镇梅隆村85%以上的牧户都参加了合作社。

二是畜牧业基础设施得到加强。各试点地区把基础设施建设作为发展生态畜牧业的重要方面,捆绑项目和资金,加大畜棚、围栏等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大力发展建设养畜。试点村已建成牲畜暖棚127栋、1.52万平方米,贮草棚63栋、2520平方米,维修及新建草场围栏383.6公里,种植饲草料6503亩,修建牲畜免疫注射栏78处。

三是畜种改良步伐进一步加快。各试点地区把加快畜种改良和本品种选育作为发展生态畜牧业的突破口,加大种畜鉴定、淘汰和引进力度,试点村共引进藏系种羊883只、半细毛羊种羊70只、大通牦牛种公牛45头,藏羊本品种选育、半细毛羊改良和牦牛复壮步伐加快,牲畜个体生产性能不断提高。

四是以草定畜工作顺利推进。各地高度重视和切实加强以草定畜、草畜平衡工作,全面完成了草地产草量测定和载畜量核定,制定了减畜工作方案,落实了减畜措施。试点村共核减牲畜2.52万个羊单位,占超载数的83%,其余正在核减之中。

五是促进了草地有偿流转。依托区域优势,引导劳动力转向二、三产业,通过有偿流转转产牧民的草场,不但提高了草地的管护和利用水平,同时又促进了草地集约经营。如共和县倒淌河镇哈乙亥村依托地处109国道、靠近镇政府和青海湖周边的区位优势,在合作社的统一组织下,分流富余劳动力100人从事市场贩运和旅游服务,占该村劳动力的25.71%,通过契约方式,流转草场1.2万亩(占该村草场的10.03%),由合作社或养殖能手经营,调动了草场使用者建设草场、保护草场的积极性。

六是拓宽了牧民增收渠道。牧民通过草场、牲畜作价入股、按股进行分红和草地有偿流转,首先使牧民的基本收入从体制机制上得到了保障,同时还通过在合作社打工或为养殖大户务工,取得一份工资收入。促使一部分有专长的牧民在享受分红的同时,从畜牧业生产中脱离出来,从事二三产业,拓宽了增收来源,使牧民收入结构正在发生转变。如天峻县新源镇梅隆村,50%以上的劳动力从畜牧业生产中分离出来转向二三产业,牧民收入中,畜牧业收入占40.7%,第二产业占9.9%,第三产业占49.4%。

七是生产经营方式不断转变。各试点村积极调整种养结构,发展壮大特色产业,以建立生产基地、农牧户进行合作联营、发展订单农牧业等形式,初步建立了“企业+基地”、“专业合作组织+农牧户”的产业格局,传统的分户经营方式逐步向市场化、集约化、规模化转变。

通过试点建设,初步形成了三种生态畜牧业发展模式:即以门源县苏吉滩乡苏吉湾村、天峻县新源镇梅隆村、河南县优干宁镇吉仁村为代表的实行牲畜、草场作价入股,按股分红的经营模式;以共和县倒淌河镇哈乙亥村为代表的通过草场流转、大户规模经营、分流牧业人口、促进资源合理配置的经营模式;以贵南县塔秀乡子哈村、治多县治渠乡同卡村为代表的实行联户经营、分工协作、优化产业结构、保护草原生态的经营模式。三种模式其共同的特点就是在牧民自愿的基础上,引导帮助成立牧民专业合作社,以合作社为平台,实行股份经营、集中经营、联户经营,从而有力地带动了以草场、牲畜、饲草料地等为主的畜牧业资源整合,加快了草原使用权流转,提高了牧民组织化程度,促进了适度规模经营的发展。


 
 
[ 资讯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违规举报 ]  [ 关闭窗口 ]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版权隐私 | 付款方式 | 免责申明 | 联系方式 | 关于我们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豫ICP备180202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