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付珍最近有点忙。除了正常的养猪之外,最近陆续有一些亲戚朋友来咨询养猪的事情。这让她有些纳闷:现在猪价这么低,为什么这么多人想进来?
李付珍和丈夫王留拴是平顶山市湛河区北渡镇人,家里办了一个养猪场,年出栏200多头商品猪。由于家里基本没有土地,当初养猪也是无奈的选择。2003年开始规模养殖以来,虽然没有大富,家境也好转了很多。
对外界很少关注的她,不知道自己从事的这个行业,最近两年突然成了“香饽饽”。在这里小型养殖户的背后,一个养猪盛宴正汹涌而来。国内外大型企业、投资公司突然加快了向中国养殖业的渗透和布局。2008年美国高盛斥资数亿元在上海收购猪场,2009年,长期与互联网打交道的网易总裁丁磊,也宣布准备投巨资养猪。一时间,“高盛养猪”、“丁磊养猪”成为媒体关注的中心。
国内外资本的大举进入,将如何改变我省的产业格局?大型企业、财团争取入市,会对李付珍这样的中小养殖户带来什么影响?
双汇、春都布局加快
洛阳春都投资股份公司董事长蔡永灿最近想得最多的事,是如何加强产业链的建设,其中很重要的规划也是养猪。由于母公司拥有20多万亩林地,林地养猪、生态养猪成为春都加快布局的重要基础。
这一切,都是以春都的恢复性发展成绩单为前提:2008年,春都公司生鲜屠宰、精深肉制品加工、地域传统文化食品、特种包装材料四大主导产业产值4.3亿元,终于实现了从8年亏损到赢利的转变。
然而,肉食品行业已经进入了品牌竞争的时代,春都永远失去了以前技术领先的优势。在蔡永灿看来,现在早已不是“会跳舞的火腿肠”的时代了,火腿肠已经成了一个相对成熟的产品,市场蛋糕已经被双汇、雨润、金锣等几个巨头分割完毕。“在肉食品行业,双汇年产值已经做到了300多亿元,10亿元的年产值还可以算得上中等企业,像春都现在4亿多元的年产值,只能算是个小企业了。”蔡永灿很明白,仅靠火腿肠已经支撑不起春都再度崛起的梦想了。
春都复兴的梦想,也有着强大的资本背景支撑。作为省投资集团的全资子公司,新春都和蔡永灿也肩负着开疆拓土的责任。投资5.4亿元的春都工业园区项目,已经在洛阳工业园内破土动工。春都的养殖体系、食品工业园区、冷链物流连锁都在规划之中。“未来的肉食品加工企业,谁控制了猪源地,谁就掌握了屠宰市场竞争的主动权。”蔡永灿说。一方面他十分看好冷鲜肉等低温制品的快速发展,另一方面又对作为半成品的分割肉表示担忧,猪源之争暴露出这个行业的产业链条并不牢固,肉类企业的猪源多来自农户散养,成本高且安全性难以保证。利用林地建设大型生态养殖基地,是经过深思熟虑之后的决定。
春都曾经的兄弟双汇集团,早已把春都甩出很远,成了新时代的行业排头兵。双汇在养猪基地建设上已经跨出了一步。2009年6月双汇发展发布公告称,计划出资5250万元,用于完成双汇牧业年出栏20万头的商品猪养殖厂项目,开始向上游进军。而位于叶县的20万头生猪基地去年底就已经破土动工。
作为全国最大的民营养猪企业的老板,曾被总理亲切地称为“大学生猪倌”的河南牧原公司董事长秦英林也雄心勃勃:2009年下半年,他准备扩建50万头规模,并计划5年创建4个100万头生猪的猪肉链体系,建设高端猪肉为起点的肉食品工业企业。
资本养猪透露巨大商机
双汇集团董事长万隆指出,中国每年出栏生猪5.6亿头,是养猪和肉类加工规模最大的国家,也是猪肉消费量最大的国家。但是肉类加工尤其是屠宰业的加工占的比例还很小,发展的潜力和空间大。
在我国猪肉产业链下游,生猪屠宰加工和猪肉加工行业企业集中度较低。2006年,行业前三强双汇发展、雨润食品和大众食品(金锣)的屠宰总量不到我国生猪屠宰总量的5%,而美国前3家屠宰企业总体市场份额已超过65%。同时,我国猪肉加工的行业集中度也非常低,2006年,行业前四强的加工总量占比仅为10%。而发达国家这一比重都很高,主要的猪肉生产国都在50%以上。
国内外的资本正是看中了这一商机,才争先恐后投身中国当“猪倌”。著名的投资家罗杰斯断言:“在中国最有投资价值的就是农产品。”
新希望集团副总裁王航同样观察到这一现象。“近两年来,我国的生猪产业正在从‘千家万户养殖’、‘后院养殖’向专业户养殖与合作社养殖演变。”王航说,目前专业户养殖与合作社养殖已经迅速占到了全国养殖量的40%,并在以加速度推进。“到明年,规模养殖会超过50% ,这为国际资本的并购进入提供了很好的机会。”
事实上,在中国“养猪”的投行并不止高盛一家。据记者了解,德意志银行同样正在大规模布局国内的养殖业。艾格菲(国际)集团总裁熊俊宏的目标是做“中国养猪大王”,通过并购模式,快速达到中国第一养猪集团军——年产百万头的规模。“我们要成为中国安全和优质的生猪供应商。”
投身中国肉食品行业,已经让资本尝到了甜头。高盛入主双汇后,又在2007年10月9日将部分股份转给鼎晖投资。高盛和鼎晖基金在入主双汇发展的3年时间里,通过分红,就收获了近7亿元现金。
2008年7月21日,韩国交易所瘦肉猪期货正式上市交易,开创了亚洲农畜产品期货交易的历史。生猪期货可避免生猪价格的大幅波动,并加剧行业内的规模经营和行业间的纵向整合。而中国作为世界最大的生猪生产和消费国,却迟迟未推出生猪期货, PE大举进军养猪业,也有利于在日后的期货市场上有更大的空间。
“猪价轮回”加快结构调整
猪肉市场价格涨落通常有一个恒定的周期,大约在3年左右。其主要原因是由于中国生猪分散养殖,信息传导不畅,经常出现“供不应求”和“供大于求”交替的周期波动。当“供大于求”的时候,市场上生猪供给充裕,使得猪价下跌,造成大量散养户无利可图,纷纷退出养殖,此时市场供求趋于平稳,而由于养猪的周期比较长,随后将会产生“供不应求”,猪价又被提升,这就是所谓的猪肉市场价格波动的“轮回”。
最近的一次价格下跌要从2005年末说起。2005年底到2006年上半年,生猪收购价格低到3元/公斤以下,“猪贱伤农”,农户不得以大量处理生猪,甚至部分母猪也由于饲养成本太高而处理掉了。这造成了生猪供给方面的低谷,也预示猪价将要回升。从2007年猪肉价格一路暴涨,甚至造成了一定程度的恐慌,到2008年这两年间只有两次小规模的下降,却丝毫不影响猪肉价格的一路走高。2008年下半年后,猪价又一路狂跌,让养殖户损失不小。目前,猪肉市场已经缓慢回升。
猪肉市场价格“轮回”最近几年就像做股票一样,真像坐过山车。在巨大的市场波动下,散户往往是最大的受害者。而当价格高涨时,养殖户也习惯“捂盘”惜售,增加了企业的运营成本。
一位业内人士对此深有感触。他认为,产业链和产业集群对食品行业大企业来说尤为重要。第一,由于你控制了这个系统,它会给你带来食品安全的好处。第二,便于你及时调整结构,你在调整结构时上下游横竖一起动。如果你不能控制好这些企业的话,要调整结构就很困难。第三,在应对市场变化的时候,管理起来才能游刃有余。2007年、2008年这两年,涨价使双汇的成本增加了99.7亿元。正是产业链和产业集群的优势,使双汇把这些成本消化掉,并且每年还保持了两位数的增长速度。
“资本进入养殖业,没有什么可怕的。”省社科院农村发展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李铜山说。中国养猪业正处在千家万户过渡到以集约化、规模化大集团养猪公司为主的重要时期,资本养猪无疑会加快这一进程。“资本养猪有一个过程,短期内不会影响到中小养殖户利益。但从长期来看,养殖的规模化和专业化是大势所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