县委、县政府立足古蔺农业发展实际,高度重视畜牧产业发展,坚持“适度规模发展生猪,注重长远发展牛羊,着眼当前发展土鸡”的畜牧发展战略,切实加强领导,加大政策和资金扶持,促进了畜牧产业快速发展,2008年全县畜牧业产值已突破10亿元大关。生猪标准化规模养殖迅猛发展,全县已建商品猪养殖场154个;丫叉猪繁殖基地、马头羊品种资源保护和发展成效显著;麻辣鸡产业化、肉牛产业化发展迅速。畜牧产业已成为我县农业的半壁河山。
为了适宜畜牧业快速发展的需要,我县根据国务院、省、市政府关于加快推进兽医管理体制改革的有关精神和要求,从2007年起着手乡、村兽管理医体制改革。通过身份认定、人员清理、制定实施意见和考聘办法,2008年下半年完成了乡镇畜牧兽医站公益性岗位人员的公开考聘,将公益性人员经费列入财政预算,人、财、物收归县畜牧部门管理,配备了定额补助的村动物防疫员,初步建立起了新型的乡村兽医防疫网络,改变了乡村兽医防疫服务体系管理的混乱局面。县政协在进行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调研在发现,畜牧兽医防疫体系与我县畜牧业的发展还不相适应,还需要完善和加强,才能促进畜牧业的快速、健康、安全发展。
一、当前我县兽防体系存在的四个不适应
一是畜牧兽医防疫人员的综合素质不适应。通过考聘进入乡镇畜牧兽医站公益性岗位人员的文化素质总体上比改革前有所提高,但工作经验、处理问题的能力、专业技术水平却有所下降,公文写作水平差,基本不会计算机操作,与公益性岗位的要求不相适应。村级防疫员的业务和文化素质都比较低。我县目前所配备的村级防疫员多数是原乡镇畜牧兽医站的临聘人员,都是通过以师带徒方式出来的学徒,未经过系统培训。据统计全县289名村防疫员中,属原乡镇站正式职工的仅53名,占18%,其中评有兽医技术员以上职称的仅36名;已通过兽医防治员技能鉴定,具备资质的仅70名,占24%;具大专文化的4名,中专文化的13名,高中文化的37名,初中及以下235名,初中及以下文化占81%。畜牧兽医防疫人员文化水平的低下和专业技能的缺乏,无法适应快速发展的现代畜牧产业的需要,特别是疫病的诊疗、监测、应急处置等显得力不从心。
二是兽防体系的设施设备服务手段不适应。乡镇兽医管理体制改革后,全县所有公益性乡镇畜牧兽医站均无办公用房、职工住房和办公、检验设备,通过争取省发改部门已将我县乡镇兽医站建设列入项目下达实施,但由于建设补助资金量少,每个乡镇仅8万元,项目建设难度大。
三是畜牧队伍管理体制机制和方式不适应。乡镇、村两级存在不愿管村防疫员的思想。原因是县府文件规定村防疫员由村级组织配备,目的是回避社会保险,但它必定是事实劳动关系,按劳动合同法是应解决社会保险的,所以留有隐患,乡镇政府、村级组织均有顾虑,不愿管理。当前在部分乡镇存在着村防疫员的配备管理由乡镇兽医站操办的情况,与省、市、县规定的由村级组织配备、管理要求不符。
村级防疫员待遇低,人员不稳定。按县府有关文件每个村每年防疫补助1200元(人口多、面积宽的村2400元),每年春、秋两季集中防疫需4个月,平时实行补防,还要承担疫病监测、生产统计等任务,报酬是很低的,而上级的防疫质量要求又很高,所以,往往出现今年在干村防疫,明年就不干了,换人频繁,有的村甚至出现了无人愿干防疫工作的情况。由于待遇低,一些防疫员业务技术经过培训提高取得资质后,便外出发展去了,留不住人。
四是动物疫病监测防控的形式方法不适应。目前动物疫病的监测主要依赖于村级防疫员,当发现可凝疫情逐级上报到县级畜牧部门,由于面宽量大地域广,畜牧业发展迅速,监测工作很难到位。由于基层监测和防疫人员由兽医人员兼职的较多,往往因为利益关系,防疫密度不高,潜藏动物疫病流行的危险。县级动物疫病预防控制机构技术人员缺乏,设备使用率低,许多疫病需要送省级部门才能确诊,不利于及时采取措施开展有效防控。畜牧兽医服务手段不适应现代畜牧业规模养殖、健康养殖和重大动物疫病频发的严峻形势的需要。
二、加强兽防体系建设,促进畜牧业快速健康发展
(一)实施素质提升工程,加强畜牧兽防队伍建设
县政府应高度重视畜牧兽医防疫队伍建设,县畜牧部门要把提高兽医防疫人员的综合素质和业务技术水平作为保障畜牧业健康安全发展的关键性措施来抓,县级财政应当解决一定的专项经费,实施兽防人员素质提升工程,广泛开展业务技术培训,使全县乡村兽医防疫人员系统掌握畜牧养殖、兽医诊断、动物检疫、疫病监测、生产统计、公文写作、计算机操作等业务技术知识;鼓励在职职工通过自学考试、函授等途径提高学历,对取得大专以上学历的奖励或适当补助学习费用;选派技术骨干到大专院校进修,更新知识,提高水平;制定扶持政策鼓励养殖企业引进畜牧技术人才。通过2—3年的努力,使我县畜牧兽医防疫队伍整体素质得到明显提高,为畜牧产业大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人才和技术支撑。
(二)加大硬件设施投入,增强兽防服务手段
县政府应当对乡镇农业技术服务机构的服务阵地实行统一规划,整合农口各项基本建设资金和项目,实行统一集中建设,解决当前畜牧兽医站等县派驻乡镇的农业服务机构无办公场地、无职工住房、无办公设备的“三无”状况,以利方便群众办事,提高服务质量。及时配置必要的设施设备,特别是计算机网络建设,简易检验室的建设,以满足广大农民了解畜牧产品供求信息、发展动态、疫情动态、技术标准和有关政策法规的需要,推动畜牧养殖和疫病防控的信息化、现代化;切实加强县级动物监测检验室的建设,更新设备,配备人员,提高疫病的诊断水平,以利于动物疫病的早发现、早诊断、早防控。
(三)创新兽防管理机制,激发兽防队伍活力
一是建立科学的管理机制。由县人事局牵头,畜牧局密切配合,抓紧时间制定乡镇兽防人员的调动、聘用、职称评聘、资产管理等管理制度和村级防疫员聘用管理办法。既要解决“没人管无人问”的问题,又要防止多头指挥无所适从的出现。二是建立细化的考评机制。县畜牧局应当尽快制定出台具体的工作考核目标和考核办法。三是建立充满活力的激励机制。建立健全县、乡、村畜牧兽医防疫人员联系养殖大户制度,县、乡兽防人员合理流动、有序交流制度,一线技术人员职称高聘或上浮工资制度。激发畜牧科技人员的工作激情,为我县畜牧业大发展尽心出力。四是提高村防疫员的待遇,稳定防疫队伍。要根据畜牧业发展水平和养殖数量合理确定村级防疫人员的报酬,参照村干部的标准解决好防疫人员的养老保险,消除后顾之忧。
(四)改变疫病监控形式,确保健康安全养殖
一是制定积极主动预防的措施和办法,加强动物检疫,严防动物疫病的传播,建立国家无动物疫病养殖示范区。二是加强动物疫病监测点的建设,要将养殖大户作为县乡动物疫病监测点的范围,聘请部分动物疫病义务监测员,建立覆盖范围广、监测种类齐、反应灵敏快捷的监测网络,及时掌握全县动物疫情。三是实行兽医与疫病监测分离,防止监测人员因利益驱动,导致防疫密度减小而增大疫病暴发的危险。四是建立健全动物疫病防控责任追究制度,对防疫不到位,疫情上报不及时、处置不得力,造成疫情扩散的责任人,要给予相应的纪律处分,触犯法律的要严格追究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