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畜牧新闻 » 正文

海洋生物药前景可观 国内企业实力尚不足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09-07-17  作者:牛博  浏览次数:158

近年来,有关“蓝色经济”的话题屡见报端。伴随着中国进军生物产业的热潮涌动,积极发展海洋生物医药已成为业界的共识。

由于海洋生物生活的环境极其特殊,使得其次生代谢产物的生物合成途径和酶反应系统与陆生植物相比有着巨大的差异。

因此,海洋生物独特的结构为医药产业的发展提供了一个新的思路。日前,在天津举办的“2009年国际生物经济大会”上,海洋药物再次被业内人士看成是战胜经济危机的“新星”。

“作为"蓝色经济"的一部分,随着我国海洋开发条件日趋成熟,海洋药物开发是大势所趋。”青岛国风药业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路鹏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如是说。

“蓝色”诱惑

随着科技的发展和人类生活需求的不断提高,从新的角度和更高的水平来开发利用海洋天然产物,已引起国内外广泛关注。

广东昂泰连锁企业集团有限公司研发领域专家陈镇南表示,近年来,我国海洋药物的研究得到了长足发展。“作为生物医药产业的又一个新的利润增长点,海洋生物药的前景非常可观。”

据了解,2008年,我国生物医药实现产值8666亿元,同比增长25.23%。其中,生物制药增长高达30.65%,比2007年同比增长8%。有专家预计:到2020年,中国生物产业的发展将进入跨越发展期,产业规模将达到2万亿~3万亿元。

业内人士亦指出,这一系列数字让许多制药企业倍感欣慰。国务院公布的《促进生物产业加快发展若干政策》甫出,更是给了市场一颗“定心丸”。

毋庸置疑,这对尚处于初级阶段的生物产业来说都是一个极大的鼓舞。“从目前的发展来看,企业、消费者对海洋药的认识尚待提高,海洋药在重大疾病治疗上的潜力还没有得到充分的挖掘。随着人们对海洋药的进一步了解,其前景无可限量。”一直关注海洋药研发的路鹏信心十足地说,“开发海洋药与保健品对艾滋病、恶性肿瘤和心脑血管等疾病的治疗和干预具有重要作用。”

对此,上海兴业证券研究所医药分析师王晞则认为,从长远来看,海洋生物医药市场存在着巨大的利益空间,产业前景看好。不过,他同时也指出,目前国内海洋药物市场小、散、乱,要形成好的效益尚需时日。

研发链缺失

由于海洋药物的市场潜力巨大,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涉足海洋生物医药领域。然而,在海洋药物开发方面,国内企业的整体实力还不足,产品开发往往举步维艰,甚至是骑虎难下。

“诚然,海洋药研发是企业谋求更长远发展的最终取向,然新药研发是一个投资大、风险高、周期长的过程,很多企业虽已认识到其重要性,却仍敬而远之。”路鹏无奈地说,利益群体的各自为政限制了产业发展的脚步,合作机制建设已迫在眉睫。

路鹏解释说,目前国内开发主体的实力均不够强大,海洋药研发处于一个尴尬的境地。比如说,有的药进入Ⅱ期临床,或是药学研究不理想,或是临床疗效没达到预期等,总有某个地方尚待突破。

采访中,记者了解到,我国已建立了多种海藻类遗传转化和发酵培养体系,通过基因工程的手段改造藻类以提高一些活性成分的表达量已成为现实。“遗憾的是,由于多方面的原因,许多成果往往无法转化为创新产品。”陈镇南说,中国的海洋生物研究缺就缺在没有形成一个完善的研发链。

也有人认为,当前迫切需要建立的是以化学分类学为导向的现代快速化学分离纯化技术,对我国陆海动植物进行系统的化学归类和分离。为了扫清路障,根据《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我国将通过引导技术、人才、资金等资源向生物产业集聚,促进生物技术创新与产业化。王晞表示,企业作为主体应以市场为导向,坚持产学研相结合,掌握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重要生物技术、产品和标准。

“2008年,我国120余家企业成立了医药产业创新联盟,年产值超过2000亿元,共吸引意向性的企业科技创新基金逾25亿元。”路鹏表示,这是一个非常积极的信号。

融资难

采访中,国内几家海洋生物医药的企业代表均不约而同地谈到了融资问题。记者了解到,对于海洋药物的关键技术攻坚、产品开发和产业化来说,研发资金一直是制肘难题。究竟如何才能突破瓶颈,实现海洋药物产业化?

中央财政预算今、明两年将安排近650亿元投入到生物产业,并带动企业投资,着力解决生物产业融资难问题。各地也纷纷出台鼓励政策,日前上海拟向辖区内生物医药企业注资1.2亿元。

陈镇南颇显欣慰地告诉记者,国家政策、资金的倾斜已起到示范作用,拥有强大研发实力、有创新药物的企业已率先受惠。近年来,以国风药业、昂泰等为代表的一批知名企业在海洋药物领域已取得丰硕的成果。“不过,整体来讲,我国海洋生物资源的开发资金紧张仍是一个现实问题。”

有市场分析人士更是毫不避讳地指出:“这几年,政策扶持频频出台,可企业实际受惠却非常有限。”因为药物研发环环相扣,相互制约,从立项到产品上市所需资金数目庞大,国家目前的分散投资造成了相关企业都有一点资金,但谁都不充足的尴尬局面。“后劲乏力严重桎梏了整个产业的发展。”

路鹏深有体会地告诉记者,这几年国家财政慢慢在向海洋药等生物产业转移,但僧多粥少,大多数海洋药物科研项目被搁浅。“从技术层面上讲,我国研发机制的不成熟,造成了整个研发环节难以形成合力。归根到底,都跟资金不足有直接关系。”

从产业化的角度讲,药学层面、临床层面、法规批复等,只要一个链出现滞后,产业化就无从说起。“除财政资金以外,还要引导社会资金投向生物产业,鼓励设立生物技术产业投资基金,引导金融机构支持生物产业发展,完善信贷担保体系。”路鹏表示。

也有专家认为,应积极支持符合条件的中小生物企业在中小企业板和创业板上市,鼓励企业在境内外上市筹资,拓宽渠道,吸引风险投资。

“今后几年将是海洋药物蓬勃发展的黄金岁月。”陈镇南说。


 
 
[ 资讯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违规举报 ]  [ 关闭窗口 ]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版权隐私 | 付款方式 | 免责申明 | 联系方式 | 关于我们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豫ICP备180202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