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养禽业经过近40年的发展,从一个落后的原始的状态,迅速发展成为世界第一家禽生产大国。但是,我国并不是养禽业的强国,特别是近年来的疫情和药残以及生物安全问题,对家禽业的发展、市场消费以及进出口贸易产生了极为严重的负面影响,制约了养禽业的可持续发展。同时市场的无序竞争和恶性膨胀,加重了问题的严重性。行业市场准入制度的出台和严格落实,势在必行。
1中国养禽业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1.1基础差,技术落后
中国的养禽业长期处在“鸡腚眼子作银行”,禽蛋、肉作为高档生活消费品的原始传统状态下。我国除在文革后期“菜篮子工程”时和近几年的“禽流感”疫情时政府过问的较多外,养禽业基本上是自发地、无序地发展起来的,形成了中国“千家万户”养禽的重要特色。整个行业几乎没有任何门槛,在这种盲目性和无序性的畸形发展中,一批批赔钱的养禽户倒下了,极少数人掘到第一桶金后迅速扩张或转行(产)了。一批批新的养禽户又加入到这个没有门槛的技术行业。
可以说绝大多数养禽户基本不懂禽病的防控,不知道全价饲料和营养指标,更不懂遗传育种。基本上是看着药品标签上“百病皆治”的说明用药,听着花言巧语的“忽悠”进雏,拿着“花花绿绿”宣传材料买料。进了两三千套祖代种禽,能卖上百万套的父母代。一只种禽没有,弄两台孵化器,就可以推广“优良品种”。有个小黑屋就可养鸡,街边路旁就是粪便和病死禽的处理场。个别地区兽药厂比养禽户都多,甚至家中就可生产“原粉”。麸皮加石粉就可生产出豆粕来,黄土加“蛋白精”就是高蛋白饲料(或添加剂),有的鱼粉中竟不含鱼的成分。皮革下脚料能加工出肉粉来。刚开产的小粉壳蛋,加个包装就是“土鸡蛋”、“柴鸡蛋”、“山鸡蛋”。喂几个“虫子”就说是“有机蛋”。敢杀鸡就能看病。
1.2体制混乱,规范滞后
中国养禽业快速发展了几十年,结果外国品种几乎占据了中国的大部分疆土。关键是没有自己的基础性研究,没有自己的知识产权。七八十年代开展起来的基础性研究工作,由于体制、人员、效益和经费问题,反而有所下降。致使我国的优良品种基本处在保种的局面,个别品种甚至到了濒临灭绝的境地。
应用型研究滞后和缺失。由于利益驱动,前几年大家“一窝疯”搞疫苗,现在是“一窝疯”的研究分子病毒学,结果研究来研究去,疫病越来越多,越来越防不住。如鸡的新城疫,大家都承认只有一个血清型,可搞了几十年就是防不住。一边是大量使用“中国特色”的Ⅰ系活疫苗,大量排毒、散毒;一边是投入大量的科研经费研究“基因Ⅻ型”的流行和防控。这样“劳民伤财”的“研究”有什么意义?是技术问题还是体制问题?结果,鸡的新城疫没防住,连鸭子和鹅都闹起来了。试想鸡肠子都可以直接喂鲶鱼,作狗粮。鸭子和鹅闹“鸡新城疫”又有什么稀奇?闹禽流感又有什么不可思议?青蛙和螃蟹不闹就是好事了。是水禽传染了鸡,还是鸡传染了水禽?是候鸟传染了水禽,还是鸡传染了水禽,又传染了候鸟?如此命题与“世上先有蛋,还是先有鸡”的命题是一样的,只有上帝知道。病毒也要生存,也要进化。进化和变异是绝对的,适者生存对所有生物都是适用的。 .
又如,多数学者都认可:新城疫各基因型间能产生交叉保护,国产油苗的主要问题是抗原含量和佐剂问题;可有的厂家换了进口佐剂就是不提高抗原含量;由于缺乏应用型研究,基层兽医工作者对于防了新城疫疫苗后,因为有效时间短而出现的再发病的现象,称作“非典型新城疫”、“强毒新城疫”、“肠毒综合症”等等。说到底“非典型新城疫”、“强毒新城疫”还是新城疫。“非典型新城疫”与“新城疫”的毒株有什么区别?“强毒”强到什么程度?是基因多少型?为什么用进口苗就没有这种现象?为什么国产疫苗加大剂量或防疫频率也可以解决?此新城疫的防控与彼新城疫的防控是一样的。出现问题要研究探讨生产和应用中存在的问题和失误,不要向“候鸟”身上推,也不要用“非典型”来搪塞。
国内某些添加剂缺乏标准。如酶制剂、微生态制剂,很多厂家就利用了这种缺失打擦边球,拼命鼓吹自己的产品如何,经过了什么高科技的“包被”。微生物是有生命的,其存活时间有严格要求,这些东西一旦失活是没有什么效果的。蛋白精、垃圾料在家禽饲料中使用后会产生什么结果,经家禽消化后其产品对人有什么影响?有没有食用蛋的标准?这些都缺乏必要的研究。
1.3规模小,水平低
我国是第一养禽大国,但5000只以下的户占了90%以上。全部饲养从业人员统计起来恐怕中学以下学历的要占95%以上。大部分人的心理是:只要养活就能下蛋,只要吃料就能长肉,只要下蛋就能赚钱。在场地不花钱,用工不花钱的情况下,行情好时略有盈余。行情正常时根本不挣钱,甚至赔钱。行情不好或疫病流行时,赔的一塌糊涂。再不行就喂点“垃圾料”,以降低饲养成本。有的地区生产的“全价饲料”,竟然和玉米价格差不多,其质量可想而知。
大部分养禽户并不是给自己养的,而是给卖料的、卖药的“扛活”和饲养的。卖料的生产出“开食料”,卖药的就有“开口药”;你敢在小黑屋养鸡,我饲料里加点VC或小苏打就说能抗热应激;他就说这降温药吃了就等于喝汽水、装空调。有的肉鸡饲养户一天不喂药就连觉都睡不着,这绝不是危言耸听,这种现象在基层比比皆是。
更有甚者,几百只所谓“种鸡”,明明患有严重的遗传性疾病,却为着自己的一点蝇头小利,还在制种。这样的“种蛋”,仍然也有人敢要,也有人敢孵。
有的人把“干扰素”作为灵丹妙药使用,肿瘤病用它,一般的病毒病用它,甚至于什么弄不明白的病都用它。这药是真是假,能产生多大作用姑且不论,但就家禽这经济性动物来说,一只家禽充其量不过二三十元的价值,使用这连人都很少使用的“高科技产品”没有多大意义!但有的人确乐此不疲。
1.4管理不到位,法治不建全
我国的禽流感防控已有好几年了,疫苗毒株也从H5N2株→H5N1,Re-1株→Re-4株→Rel+ Re4株→Re5+Re4株,一年一个株型。是以前的疫苗不管用,还是病毒发生了变异?不管用为什么还要生产,还要强制免疫?管用为什么要年年变?如此草率,至少是缺乏必要地科学论证和有效的监督。中国的面积同欧洲差不多,各地实际情况又千差万别,可为什么就一个“参考实验室”,一家之言,一种疫苗管天下(所有家禽)。既是参谋部又是作战部,既是科研部门又是生产企业。万一出现问题谁来负责?又到哪里去问责?写篇文章都要“文责自负”,这么大数量,这么大面积的“苗责谁负”!这本身就缺乏科学性,更不符合科学发展观的要求。
国家有《动物防疫法》、《兽药管理条例》、农业部有《兽用生物制品经营管理办法》(三号令)。生物制品生产企业都通过国家GMP验收,经营单位也都通过GSP或其它形式的合格验收。但要经营生物制品,还需经过省级验收和发证,必须有冷库。就是经营“液氮疫苗“也要建冷库,厂家直销也不行。不管你什么农业部引进科技项目,我的地盘我做主。要不就得交保护费,否则就是“非法经营”。个别地方的畜牧部门生物制品专营,变成了“局长(或家属)专营”、“科长专营”。更有甚者,“药政(饲料)执法”竟搞起了“承包经营”,查扣别人的不合格兽药、疫苗,一转眼在自己店里销售了。个别执法人员打着“畜牧局”的招牌,成了某个地方明目张胆地造假、售假大户。有的地方的养禽户(场)至今都没见过免费的禽流感疫苗。
个别企业利用农民不懂法律的弱点坑农、伤农。打着“公司+农户”的招牌帮农民贷款,然后赊销苗禽给农户,统一防疫程序,统一供应疫苗,每只鸡必须吃够0.5元药费,吃不够也按0.5元计算,超过0.5元不再供应,回收成禽时结算。结果是用它的疫苗防不住新城疫,吃它的药管不了“大肠杆菌”,农户没办法只能偷偷从外面买药。所以,要想控制药残是根本不可能的。再说“公司+农户”形式,连最基本地平等法律主体都谈不上,权利义务严重不对等,哪有互利可言?不过是转嫁“技术风险”和“疫情危机”的一种形式,是骗人伤农的把戏。
2市场准入制度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2.1“市场准入制度”是养禽业(生产力)发展的必然结果
“千家万户”养禽业为我国畜牧业做出了重要贡献,解决了一定历史时期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问题和农村家庭经济的副业补充。但随着生产力和技术水平的不断发展,“千家万户”养禽业的模式,已经成为养禽业发展的瓶颈。三五百只也养,一两千只搞个破房子或院子也喂,不但缺技术,而且少信息、无市场,在微利的现实情况下,赚钱几乎是不可能的。如一只鸡一年挣20元已经是很好了,每天每只不过就五分钱左右,饲料稍有浪费,产蛋率稍微下降或略微发病,就要亏损。但要一个有经验有规模有技术水平的大户饲养,每只净利五元也是相当可观的。一个农民在没有技术和机械的情况下饲养一千只,已经是很困难了。但一个有技术、有规模的现代化养殖场,每人养五千只也是很轻松的。其效益不言而喻。
适当提高养殖市场的门槛,把目前的养禽户数减下来,扩大养殖场(家)的规模,提高技术水平,其经济效益自然会大幅提高。适当提高兽药厂家和饲料厂家的门槛,减少粗制滥造,相互压价,恶意拼杀,养禽户(场)的效益还会有不同程度的提高。
适当提高全行业的市场准入门槛,对没有技术没有规模的农户,达不到GMP的药厂和饲料厂,以及经营部、屠宰场、种禽场、孵化场提出规模、技术、质量的具体要求,制定进入的门槛和标准,是利国利民的好事,是养禽业健康发展的必然结果。
2.2人民群众的健康和生物安全,需要行业市场准入制度
“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近年来,链球菌、红心蛋、毒奶粉、油大米、0152、瘦肉精、泔水猪、苏丹红、人感染禽流感事件等不断发生和报道。食品安全与生物安全问题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蛋白精”、“垃圾料”、“各种抗生素”在养禽业饲料中的使用问题到处出现,相当严重。什么垃圾都敢打着“高科技产品”的幌子,披着“降低饲料(养)成本”的外衣进入养殖领域和饲养环节。甚至于一天兽医没干过的人,都敢诊断马立克、禽流感、“肠毒综合症”。不论什么病都开一大堆抗病毒的、消炎的、营养的、治什么输卵管的、中药、西药,甚至预防“什么什么病”的药。开了“多维素”,还要开“鱼肝油”,还要开“电解多维”等。个别地方的家禽就是靠药养大的,用药水泡大的。如果不采取果断措施,提前下手,防患于未然,发生类似于“毒奶粉”的禽肉、禽蛋事件只是或早或晚的事。
无序发展的养禽业造成了严重的环境污染,街边路旁粪便乱堆,病禽、死禽到处乱扔,苍蝇乱飞,臭气熏天。粪水横流,既污染空气,又污染地下水。甚至个别屠宰厂专收病死禽,以赚取最大利润。没有行业市场准入制度,人民群众的食品卫生和健康就没有保障。生物安全就无从谈起。靠牺牲环境和人民的健康以及生物安全换来的经济效益,和虚假繁荣是不会长久的。“毒奶粉”事件已经给了我们很好的警示。
2.3养禽行业的健康持续发展,必须实行市场准入制度
实行行业市场准入制度,提高技术水平,扩大饲养规模,提高产品质量。有效地、科学地整合现有资源,减少盲目性,避免一哄而起,产品过剩;一哄而落,价格飚升。避免一只老鼠坏一锅汤,一年好,五年歹的尴尬局面。就必须使养禽业从家庭副业和庭院经济中冲出来,脱胎换骨,向规范化、集约化发展,使其真正成为持续健康发展的养禽业。
3建议和展望
3.1加强对动物源性食品问题的研究和对禽类产品标准的规划
加强对动物源性食品问题的研究力度。如多种化工产品、微量元素在饲料中可不可以使用和添加,什么动物的饲料不能添加,禽类产品中的含量达到多少超标,要有研究和科学试验的结果,然后制定一个标准。其它禽类产品的营养标准达到多少为合格,某些添加剂的限量是多大,什么是绿色食品?什么是无污染食品?没有标准就很难操作。要作合理地科学地宣传和引导,不要前言不搭后语,自相矛盾。
3.2制订养禽业全行业的市场准入制度,以适应养禽业的发展
制订养禽业各环节、各部门的市场准入制度,鼓励各种体制的经济实体、合作社、股份制企业的发展。如商品代养殖场的最小规模是多大,应达到什么样的技术标准和水平。父母代种禽场的规模应多大,软、硬件设施应达到什么样的水平和标准。祖代场应达到什么样的水平,每批种禽的制、供种时间是多长,超出时间就要给予相应的处罚。要禁止一两台孵化器的小孵化场,和一两千只的父母代种禽场的生产。同时,对农民自己庭院的散养也要规范,限制其数量。
3.3统筹兼顾,合理布局
有必要增设动物疫病和动物源性食品实验室或大区域实验室,对重大疫病可根据不同区域的实际情况,使用不同毒株的强制免疫疫苗。尽快扭转一个疫苗管天下的局面,使其强制免疫更科学、更有效。
3.4加强对“强制免疫”等重大措施的科学论证
从毒株的选定、疫苗的生产、生产厂家的定点、财政投入、调拨方式,以及如何“强制免疫”,免疫效果的测定,措施的改进等。强制免疫≠免费防疫≠免费疫苗≠自由防疫。强制免疫有必要借鉴“粮食直补”的方式,减少中间环节,将各级财政补贴和惠农经费直接拨付到户(场)。应建立必要地“问责制”、“淘汰制”、“赔偿制”。
3.5划定适合不同禽类发展的区域规划
如南方以水禽为主,北方以鸡类为主。树立畜牧业是现代化大农业的重要组成部分的意识。对于养禽专业户(场)、村如达到一定的规模标准,具备相应的技术水平,应给予必要的禽场建设用地,和必要的技术扶持。对于不具备规模和相应技术水平的农户,要引导他们转产。
3.6应加大对养禽业的政策性扶持和监管力度
养禽业的产品是人民生活中重要蛋白质来源。如何支持和规范自发地和无序地发展起来的养禽业,需要我们作大量的工作和研究。要加大对饲料厂,添加剂厂、禽产品加工厂、兽药经营部和其它相关部门的监管力度,特别是禽产品从出厂(场)到餐桌的追溯制度的建立和监管。
加紧禽类产品生产基地的建设,逐步推行禽类产品“户名制”、“场名制”。对哪些不能查明来源的“混(源)蛋”、“混(源)肉”的经营户的产品不得进入市场。通过规范和加大监测、监管力度。做到谁的产品谁负责,谁检疫(验)谁负责,谁销售谁负责。
改变政府有关部门的“执法收费”职能,变片面执法收费为技术服务,县、市级要设立“畜牧兽医官”,改变畜牧局局长不懂业务的局面。对具有一定规模的场、村、生产基地选派真正懂业务的技术专家、督导人员。老百姓缺少的不是“高科技产品”,缺少的是应用型技术和人才。对污染严重的要限期治理,治理合格的或效益明显的给予必要的奖励。对没有资质的兽药经营店和门诊部,要坚决取缔。
4结束语
纵观我国家禽业三十几年来的大发展,禽类产品基本上处于供大于求的局面。尽快尽早整合资源,制定、出台家禽生产全行业的市场准入制度,只有这样才能确保人民群众的食品卫生与安全,确保养禽业持续、健康地发展。当前推行、实施“行业市场准入制度”,势在必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