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养猪如炒股,这恐怕是泱泱中华大地的一大奇观,而游资的不断介入,更让中国“猪圈”多了许多看点。为什么外资投行、IT精英、地产老板纷纷转行当“猪倌”?猪价暴涨暴跌,对养猪业是福是祸?下至江湖养猪散户,上至庙堂政府部门,谁能精算猪业利害?资本背后,谁是长线投资人,谁是短线投机者?究竟养猪业是中国产业被外资介入的新突破口,还是仅仅是一个与其他投资项目类同的投资新热点?中国的“猪圈”处于困惑和躁动之中。
肉价连涨四周 养殖户仍难过
据国际金融报报道:受政府收储、上市量下降及饲料价格上涨等因素影响,国内生猪价格在经历4个月连续下跌后,6月初开始小幅反弹,并连续4周小幅上扬。据商务部最新数据显示,上周(6月28日至7月5日)猪肉平均批发价格为14.75元/公斤,较前一周上涨1.5%,6月4周平均环比涨幅达1.3%。
涨价三因素
中商流通生产力促进中心分析师宋亮表示,造成猪肉价格上涨的主要原因有3个:一是政府开展收储。由于各地猪粮比跌破了盈亏点,中央及各地政府开始积极增储来稳定肉价。目前,中央首批12万吨冻肉储备陆续开始收购。政府着手做好实施二级响应的前期准备工作(通过财政贴息的形式鼓励大型猪肉加工企业增加商业储备和猪肉深加工规模);地方政府,如河南、四川、湖南、福建等地已陆续开展活体及冻肉储备。
二是饲料成本再度攀升。受玉米、豆粕价格和库存消耗等因素影响,近期饲料价格小幅上涨。美国、阿根廷等国大豆产量降低,同时,国储大豆还未放储,导致豆粕价格持续走高;国内玉米库存消耗殆尽,新玉米上市量有所增加,但价格相对较高,可以预测,下半年玉米价格仍将呈高位运行。因此,饲料价格整体将呈高位运行态势。
三是上市量下降,支撑价格止跌趋稳。一方面,受猪肉价格下跌、养殖户恐慌心理加重影响,生猪出栏速度加快,适宜出栏生猪量有所下降;另一方面,豆粕等饲料价格上涨,养殖户惜售心理加重,生猪上市量明显下降。
日子仍难过
夏季是猪肉消费的淡季,上海毛猪的收购价格前段时间曾经从每斤5元上涨到5.7元,现在已跌回5.5元以下,估计全国母猪存栏量富余20%左右,因此生猪供过于求的形势短时间内难以改变,加上不断攀升的玉米和豆粕价格,养猪业的日子接下来会很难过。
CPI降幅望收窄
“由于食品构成中,以猪肉为代表的肉类权比较大,而食品在CPI权比占到34%,猪肉价格的波动对CPI影响比较大。”宋亮表示,6月,国内猪肉价格整体企稳回升,将拉动CPI回升。
根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5月数据初步估计,6月CPI同比下降幅度将继续减小,有望减小为0.4%左右,而环比可能与5月持平,甚至有反弹为正的可能。
资本挺进“猪圈”的三种表情
规避风险:
艾格菲养“链条猪”
2008年,艾格菲作为外资进军中国农业的疑似代表而“一猪成名”。时至今日,尽管艾格菲多次否认与高盛的“绯闻”,但它与众多海外投资机构的纠葛仍是一团迷雾。不过有一点可以肯定,从百世腾变身艾格菲,绝不只是上市融资这么简单。
艾格菲集团总裁熊俊宏曾表示,上市是因为公司要寻求更大发展时资金上遇到瓶颈,这个“更大的发展”,恐怕指的就是从饲料业向养殖业的产业链扩张。可以说,艾格菲养的就是打通产业链上下游的“链条猪”。
对养猪行业而言,通过对产业链上各环节可控性和产品价值的最大化,可实现对风险的规避。如果艾格菲是利用饲料优势发展规模养殖,而高盛就是从拥有双汇和雨润的肉类加工企业入手,以销售渠道和品牌作支撑,从而形成从生猪养殖到生猪屠宰、加工的产业链一体化。
2006年,河南漯河市国资委将其持有的双汇集团100%的股权以20.1亿元人民币的价格转让给香港罗特克斯有限公司,漯河海宇投资有限公司将其持有的S双汇25%的股权以56218.6万元人民币的价格转让给香港罗特克斯有限公司。而高盛作为香港罗特克斯有限公司实际控制人之一。
今年6月,双汇集团旗下的河南双汇投资发展股份有限公司计划出资5250万元,用于完成双汇牧业年出栏商品猪20万头的商品猪养殖厂项目,布局上游原料基地。
有了完整产业链,当猪价下跌时,下游屠宰加工就会受益。可见,尽管高盛否认在中国养猪,实际上,该公司还是借他人之手,养起了“链条猪”。
宣传公益:
丁磊养“作秀猪”
一盘“亮晶晶”劣质猪血激发出来的“中国IT养猪第一人”丁磊,显然没指望自己的小猪能够直接盈利。从今年2月喊出养猪口号到现在,关于丁磊养猪的最新消息是位于杭州的网易农业事业部“还在学习的过程中”。
网易农业事业部总经理毛山曾向媒体表示,由于长期在城市居住,怎么养猪还得慢慢学,“从零开始,抱着负责的态度,还在学习的过程中”,而网易养猪的目的是为了“探索新型养猪模式”。
在喊出养猪口号后,丁磊先后对媒体呈现出两种“猪倌”形象,一方面,他对外公开表示“养猪绝不是个噱头”,另一方面,他又对自己网易旗下科技频道表示:“就当我是作秀吧,问题关键是要看为了什么作秀。”
他认为,自己作秀的目的是“要让大家来关注农业、农民和农村,能探索一个高效农业生产模式,既能够解决就业和农民收入的问题,又能解决食品安全的问题。”他愿意做一颗小小的火种,带动很多人对养猪行业的思考和探索。
不过,丁磊的“作秀猪”并不是中国猪圈第一头有作秀血统的小猪仔。与丁磊不约而同,天地集团也用绿色环保概念为主打。早在2006年,以“天地一号”陈醋饮料打响第一枪的广东天地食品集团,就通过推出绿色环保猪肉“壹号土猪”,抢先转战生猪养殖领域。当时,在天地集团的连锁档口,一斤猪肉可以卖到28元。时至今年4月,广东天地食品集团再次斥资2亿元,在江门孤岛圈地3000亩,打造“猪岛”生态旅游基地。
不得不说,天地集团的土猪们称得上是披着“绿皮”的金猪。即使丁磊的“作秀猪”目前还没打算向着小金猪的目标飞奔,谁又能保证,等“实验养猪基地”成型之后,会不会让更多的猪修成金身呢?
赚了就跑:
郭广昌养“抄底猪”
喧嚣过后,复星集团的郭广昌和东方富海投资的陈玮终于加入养猪大军,这显然不是一时头脑发热,而是深思熟虑后的抄底之举。
今年6月,复星集团和东方富海投资公司、江西国鸿集团达成股权投资协议,江西国鸿集团借此引入1.6亿元养猪战略投资。但江西国鸿不同于一般的养殖场,围绕生猪养殖,已经形成了生猪养殖、自营出口、屠宰加工、连锁销售的产业链,这也是国鸿集团最大的核心竞争力。东方富海投资管理有限公司总经理程厚博曾对媒体表示,国鸿集团“产业链比较好”。
此外,国鸿集团还有意进入资本市场。有消息称,公司计划在未来2到3年内在A股上市,并计划用5年时间成为华东地区最大、并具备完整产业链的无公害生猪养殖、屠宰和加工企业。如果国鸿集团能够做大做强,成功上市,倒也真是一笔投资的好买卖。
或许,对没有养猪背景的郭广昌来说,产业链优势和上市目标都是促使他出手的魅力所在,与其说养猪是投资实体产业,倒不如说是在投资资本项目。在对养殖业未来必将规模化、大企业掌控市场的预期下,在行业低潮介入,以便未来低买高卖,就成了对郭广昌养猪最为合情合理的揣测。
显然,重庆南方集团近期在全国“淘”种猪,就是贯彻了这一抄底思路。记者在南方集团官方网站上看到一封今年2月发布的《求购书》,称南方集团拟购买金华猪、苏太猪、梅山猪共计2000头,计划在2009年5月底运达猪场。3月,南方集团又发布《二元杂母猪询购书》,计划在2009年第四季度开始,每月购进平均体重为50kg(暂定)的长大LY或大长YL二元杂交母猪1000头,连续购进6次(或7次)。
有消息称,南方集团总裁孙甚林在精确计算了猪肉价格的波峰时段后,把目光锁定在了今年3月左右出生的纯种种猪上。根据以往经验,这一批种猪培育1年后产仔,仔猪半年后上市,刚好能赶上2011年初的肉价波峰。
外资中国养猪四特色
布局制高点
不少外资企业选择育种为突破口
育种是畜牧业的制高点
我国主要依赖洋种猪
从高盛亚洲投资2005年以3000万美元投资江苏雨润到2008年德意志银行出资6000万美元购买上海宏博养猪场30%的股份,3年来,外资布局中国养猪业的消息不绝于耳。那么,外资的进入究竟给中国养猪业带来了什么影响?
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畜牧业经济研究中心主任刘玉满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不可否认,外资进入带来了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
在进入养猪行业的外资企业中,不少企业选择了以种猪育种为突破口。全球最大的种猪育种公司美国PIC在山东拥有龙大、万福等几家祖代猪场,后又在东营通过美国深蓝集团投资建设3000头母猪的曾祖代、祖代猪场。荷兰TOPIGS将中国总部放在青岛,另在齐河、寿光等地积极布点。加拿大海波尔集团也在烟台海阳建设了原种猪场。
“育种是畜牧业的至高点,也是我国畜牧业的薄弱环节。”刘玉满指出,“我国的种猪基本以外来种为主。一方面这个环节一直不受重视,直到南方开始流行三黄鸡时,为了符合消费者口味,一些农场才开始重视选本地种。另一方面,我国在育种方面的技术力量不够,以前我们也发展过自己的种猪,但是在生长率、生产转换率上都比不过洋种猪,渐渐地我们自己培育的种猪就销声匿迹了。总体看,国外的育种业专业化早,国内育种体系与国外有很大的差距。”
打通产业链
外资养猪企业正向着完整的产业链进军
资金实力雄厚,容易整合上下游,产生规模效应,形成垄断
从“预混料生产商”变成了“预混料商+生猪生产供应商”,美国艾格菲国际集团通过在福建、广西、海南和江西收购养猪场,已经成功转型。扩张产业链让艾格非尝到了甜头。2008年艾格菲销售收入将近1.44亿美元,不到两年的时间实现企业经营规模增长7倍以上。此外,美国深南控股集团公司也在山东省利津市建设100万头规模的养猪场,由美方独资建设,包括生猪养殖场、种猪繁育场和饲料加工厂等子项目。
饲料原料-品种-养殖场-屠宰加工-零售,外资养猪企业正向着完整的产业链进军
这种现象不仅仅发生在猪养殖产业链中。2008年泰森公司已经与江苏京海禽业集团有限公司合资组建江苏泰森食品有限公司,注册资金3000万美元,总投资8500万美元,其中,泰森占总投资额的70%。公司主要经营肉鸡屠宰加工,计划年生产冰鲜鸡系列产品10万吨,深加工鸡肉熟制品2万吨,配套生产全价饲料10万吨,年饲养父母代种鸡50万套,商品代肉鸡5000万羽。从饲料到鸡肉熟制品,泰森公司在中国打通了养鸡上下游全部产业。
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畜牧业经济研究中心主任刘玉满表示:“从种猪着手,外资如果控制了中国的种猪或者育种,就基本控制住了养猪业的上游。”而饲料、养殖、加工这种更长产业链的整合将会产生规模效应。中国养殖企业尚未形成产业化发展,普遍未成规模。有专家指出,外资在中国养猪业的优势主要在于资金实力雄厚,容易整合上下游,产生规模效应,形成垄断。
并未赚大钱
上半年闲置产能约50%
商业养猪的产值利润率只有8%,投入1000元,只赚80元
中国市场规模太大,肉价上涨有极限
不少专家指出,养猪业并不是个暴利的行业,外资企业一般拥有雄厚的资金,将推动养猪业的规模发展。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畜牧业经济研究中心主任刘玉满向记者表示:“在2007年,我国的生猪产量是短缺的,也就是在那个时候外资陆续进入了中国市场。外资手头资金宽裕,上来就收购养猪场,这在当时缓解了一部分生猪需求。但是现在情况变了。”
中国畜牧业协会原副秘书长锦继中指出:“今年上半年国内猪肉价格大幅下跌、产能过剩。据他透露,闲置的产能可能在50%左右。而且商业养猪的产值利润率只有8%,也就是投入1000元,可能只赚80元,这个数据还是针对管理较好的企业来说的。”
此外,外资企业在华养猪也与国内企业面临一样的生产环境。锦继中指出:“在中国,获得养猪土地比较困难,养猪业有严格的环境治理要求,猪价波动性较大,这些生产环境都是公平的。而且,中国的市场规模太大了,猪肉价上涨有极限,价格不可能超越百姓的承受能力,可以想象,外资企业在华卖猪并不赚钱。”
短期难垄断
应该制定好外资准入标准
过快开放整条产业链伤害中小猪场利益,弊大于利
外资企业政策层面处劣势
外资进入养猪业,有业内人士高呼“狼来了”。对此,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畜牧业经济研究中心主任刘玉满指出:“说外资对国内市场形成垄断、操控价格为时过早。”
他认为,外资来华投资养猪业首先是看好中国市场。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肉类食品生产大国和消费大国,预计到2015年,全国肉类需求总量将达到8845万吨,其中猪肉总需求量将达到5497万吨,占肉类总需求量的62.15%。
其次,中国现在不少种猪都是引进国外的,外资与国内企业合资办养猪场还可以保证种猪销售渠道。比如在青岛设立总部的荷兰TOPIGS就是欧洲最大的种猪公司。
锦继中则认为:“从现有外资投资情况看,他们还很难撼动中国养猪市场。中国的养猪市场太过庞大,外资的这点投入是不可能垄断的。”
不过,刘玉满也指出,有几点需要警惕:“在引进外资的时候,中国应该制定好准入标准,如技术、环保都需要外资企业达标,不能盲目放任。”他认为,外资进入养猪业是把双刃剑,一方面带来了先进技术,行业竞争,而另一方面也将伤害中小农户利益。他告诉记者:“就目前背景看,过快开放整条养猪产业链是弊大于利的。开放速度过快,实力小的中小养猪场的生存空间将被外资养猪企业抢占。”
而锦继中则表示,养猪完全可以开放。他透露,其实外资企业在政策上不占什么优势,国内许多大企业,比如大型养猪企业都获得政府扶持,由政府出钱购买种猪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