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南方地区现代肉牛经济体系的建立是从20世纪70年代国家解除宰杀耕牛禁令后开始的,但真正得到发展是在改革开放以后,特别是20世纪90年代以后,随着国家一系列相关项目的实施,肉牛经济取得了较大发展,但整体水平落后的现象并没有得到改变,特别是在拥有巨大发展潜力的南方地区,这就需要我们有针对性地采取一些对策与措施。
丰富的自然资源
我国南方地区有诸多自然资源优势,有利于本地区肉牛经济的发展。第一,南方地区地域辽阔,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土、水、热资源丰富,有跨越热带和亚热带两个气候带,十分适宜作物生长,生物体生产值高,复种指数比温带高1倍左右,单位面积作物产量远高于干旱、半干旱的北方地区。第二,拥有大量可供利用的天然草地(草山、草坡、草洲)和大面积可用于发展冬季牧草的耕地。第三,拥有丰富的农副产品资源。第四,拥有相当规模的牛群群体。
充足的劳动力资源
南方地区劳动力资源丰富,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生产力水平的提高,仅占全国耕地面积42.9%的南方种植业已难以容纳数以亿计的农村劳动力,大量的农村富余劳动力需要寻求新的就业岗位,这为南方地区肉牛经济发展提供了丰富的劳动力资源。
巨大的市场需求
南方地区肉牛经济的发度落后于全国平均水平,肉类食品的来源主要依赖于养猪业,牛肉消费量低。南方地区人口众多,消费市场潜力大,仅人均消费牛肉达到全国平均水平,就能将形成近120亿元的消费市场(牛肉价格按每千克26元计),如此巨大的市场需求潜力有利于促进南方地区肉牛经济的发展。
具有产业发展基础
通过30多年,特别是近10多年的发展,南方地区肉牛经济有了一定的产业基础。人工种草得到大面积推广,黑麦草、紫花苜蓿、高丹草、墨西哥玉米等优质牧草在南方均有大面积种植。经过长期以来对地方牛品种培育,形成了丰富多样的地方牛品种,其中地方黄牛品种达30个(全国54个)、水牛22个(全国24个)、牦牛4个(全国11个),这些地方品种牛拥有诸多的优良基因,用于肉用开发的潜力较大。
近年来,通过国家一系列良种工程项目的实施,南方肉牛良种繁育体系得到健全发展,地方牛的杂交改良取得了较大成效。2008年,南方地区共生产牛冻精1007万份,是2002年的2.3倍。
多年来,我国相关科研机构针对南方特殊的条件对饲料资源的开发利用和肉牛饲养管理技术等方面开展了一系列研究,并取得了大量的研究成果,特别是在水牛的开发利用技术方面更是走在了世界前列。
由于南方地区拥有技术、资金和市场等优势,皮革和肉制品加工业较发达,这些产业对肉牛经济的发展有很强的带动作用。
肉牛经济的发展
当前的经济形势给很多行业造成了巨大的冲击,但却为南方地区肉牛经济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机遇。南方地区很多省份(如湖北、四川、江西等)是劳务输出大省,仅江西2008年就有688万农民工分布在全国各地。截至今年1月,共有逾330万农民工返乡。到2月底,约有258万人返程,选择留下的农民工达72万人,占返乡农民工总数的21.8%,约占农民工总数的10.5%。他们开始在家乡寻求发展自己的事业,其中不乏拥有一定市场和资金的人士,同时很多在其他行业的成功人士也在寻求自己的发展空间,收益相对稳定、疾病防控相对容易的肉牛生产对这些人有极大的吸引力。这部分人拥有市场和资金两大优势,容易形成地方肉牛产业“龙头”,带动肉牛经济发展。
对策与措施
加强政策支持力度 针对我国南方肉牛产业当前存在的不足,政府部门应通过项目建设和财政补贴等方式加大对肉牛产业的扶持力度,加大优质牧草的选育与推广、肉牛良种繁育体系建设,加强母牛群的保护,实施良种补贴和母牛饲养补贴;参照粮食补贴,对种植饲草饲料进行补贴,扶持养殖户发展种草养牛;将肉牛规模养殖场(小区)列入畜禽标准化规模养殖工程实施范围,提高肉牛养殖标准化水平;督促相关单位和部门,切实落实国家相关政策,解决肉牛生产中存在的用水、用电、用地问题。
加强对地方牛品种的开发利用 针对地方牛的肉品质和特点(如嫩度、不饱和脂肪酸含量高等)进行有针对性的开发利用,制订品种改良方案;对地方牛进行系统的改良和选育,培育有区域特色的地方肉牛品种。同时注重加强南方地区的水牛资源。
提升草业发展水平 加强区域内草业建设水平,发展优质高产的牧草生产;加快草地资源综合开发,提高人工草地和改良草地比率,增加优质牧草总量,加大优良饲草品种的推广力度;合理利用南方有效的光热资源,推广冬季闲田种草;鼓励青贮等深加工技术的推广应用,提高饲草及秸秆利用率。
加强技术研究推广应用 加强对母牛综合开发利用技术、优质肉牛生长及育肥各阶段饲料配制和牧草供应技术的研究,提高肉牛养殖技术水平和经济收益;深入开展牛肉加工技术研究,提升有关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充分发挥基础畜牧兽医站等各级技术支撑单位的作用。加强技术示范和培训工作,同时通过协会运作、项目合作、技术引进等方式,积极引导科研机构和企业的技术力量参与相关技术服务。
提高标准化生产和产业化经营水平 培植“龙头”企业,支持标准化规模养殖和各类健康养殖模式的发展,提高肉牛养殖规模化、标准化水平;引导养殖户集中建立养殖小区或联合组建专业合作社,发展“公司+合作社+农户”模式,统一饲养管理和经营销售;扶持企业开展新产品研发,增强品牌意识,增加产品附加值。
建立“北繁南育”肉牛生产模式 结合南北方各自资源和区位优势及传统生产习惯等因素重点发展,研究划分不同的产业功能区,形成社会化大协作关系,共同推动整个肉牛经济的发展;利用北方母牛基数大和生产技术成熟、南方饲草资源丰富和靠近主要牛肉消费市场的特点,建立“北繁南育”肉牛生产模式,即在北方母牛养殖成本低的地区建立繁育基地,繁殖犊牛和培育架子牛,将生产出的育成牛运到南方进行育肥,并就近加工。在江西有不少肉牛养殖企业采用这种模式开展生产,从北方调入架子牛,经育肥后销往浙江、广东等周边省份,获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如江西省高安市裕丰农牧有限公司每年季节性地从东北调入200千克~300千克的架子牛,利用自己种植的优质高产牧草和当地丰富的豆渣、酒糟、红薯藤等农副产品资源,经6个月~8个月的集中育肥,在春节前将体重700千克左右肉牛运至广东出售,每头牛可获纯利2000多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