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畜牧新闻 » 正文

如何破解“猪贱”伤农?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09-06-15  作者:晨曦  浏览次数:143

当前猪肉价格持续下跌,已经影响到养殖户的收益。为防止生猪价格过度下跌,商务部13日会同财政部、发展改革委启动了国产冻猪肉的收储工作。(6月14日《新京报》)

猪肉价格一时大涨一时大降,对猪农来说,可谓涨亦苦降亦悲。涨时,看似收入增加了,然而,随之而来的是饲料价格的上涨。而且大涨必然意味着大养,大家都以为养猪会赚钱,资本纷纷进入养猪业。量的上升,必然会造成猪价的回落。今年甲型H1N1流感的横空出世,由于爆发初期名称定义不准,也直接导致当前生猪价格的节节滑落,影响到养殖户的收益。

在这一背景下,商务部会同财政部、发展改革委启动了国产冻猪肉的收储工作。按照商务部的说法,通过收储工作,发挥储备的“蓄水池”作用,有利于防止生猪价格过度下跌,稳定生猪生产。然而,猪肉不是石油,它的保存期终究是有限的,以目前的冻猪肉库容,又能收储多少生猪,对当前猪价的滑落起到多少止跌作用?如此情境下,寻求对生猪养殖产业的更好保护,已经迫在眉睫。

早在去年,国家为了保护粮食基础地位,连续上调了水稻、小麦的最低收购价。此举,极大地保护了粮农的收益,保证了粮食生产的稳定。受此启发,我们为何不能在生猪买卖上也实施低价保护?

当然,相较于粮食,生猪是无法做到应收尽收的,这里,着重应强调的是价格补偿。即,相关方面事先确定生猪的盈亏点,当生猪价格一旦跌至盈亏点以下时,则迅即启动最低保护价机制,或者要求市场按最低保护价收购,或者实施价格补偿,由财政贴补农民实际出售价与最低保护价之间的差异。这样,即使生猪价格暴跌,也能确保养殖户有一个基本收益,让他们少亏甚至不亏。

须看到,从对市场的稳定作用来看,猪肉并不逊色于粮食多少。因此,财政发挥有形之手力量调整生猪价格,就更显得天经地义。从这个意义上说,对生猪生产实施低价保护,值得相关部门考虑。


 
 
[ 资讯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违规举报 ]  [ 关闭窗口 ]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版权隐私 | 付款方式 | 免责申明 | 联系方式 | 关于我们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豫ICP备180202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