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猪的成本将近每斤六块钱,现在只能卖到四块多钱。 ”6月3日下午,利辛县兴农牧业有限公司的一位工作人员告诉记者,“养一头猪,要亏(浮亏)三四百块钱。 ”
高亚飞,就是利辛县兴农牧业有限公司总经理。这位在利辛乃至安徽都相当有名的“硕士猪倌”,面对一跌再跌的猪价和不可避免的亏损,作出了令人意外的安排:在利辛县新建一个养猪基地,“十天半个月就要上猪”。
猪肉生意不好做了
6月3日下午,利辛县新桥路上,肉摊老板徐万友有点儿闲,案板上还有好几块猪肉没有卖掉。
“这个肋条肉六块五一斤,稍微紧俏的时候七块钱一斤。 ”徐老板说,3月份猪肉价格便宜了不少,销量也比去年明显增多,但现在天热起来,夏天是猪肉消费的淡季,因此销量也不理想。
淮南市广场北路上一家大排档的老板告诉记者,猪肉现在确实便宜了不少,连后座肉也只要八块钱一斤。
据商务部监测,猪肉已经连续19周下跌。一些商场肋条肉的促销价已经跌破5元/斤,而合家福超市的特价后座肉6月5日也卖过6.88元/斤。
徐老板很怀念一年前的“幸福时光”,那时候,猪肉卖到了十几块钱一斤,“销一斤猪肉能赚到一块钱,而现在价格几乎跌了一半,一斤只赚五毛钱。 ”
尽管徐老板的日子过得不是很舒坦,但相对于生猪养殖户来说,他还是要幸福一些,毕竟他还赚钱。
猪多猪少都是问题
“养的猪太多了,价格自然就下来了。 ”徐老板的这句话直指猪肉价格暴跌的根本原因。
“哪来的这么多猪? ”这是一些媒体现在用的标题;而一年前,标题曾经是:“猪跑到哪里去了? ”
在与利辛县毗邻的蒙城县,畜牧部门透露的数据显示:2008年一季度末全县能繁母猪存栏3.9万头,到2009年3月就增至6.3万头,增长61%。
2007年下半年到2008年初,猪肉供不应求,价格一路上涨,再加上国家补贴政策,使得养猪突然之间成了一个“最有前途”的职业。在安徽,在全国,一些农业县的规模养殖场数量开始“大跃进”,一年里就增加一倍,一些房地产商也开始养猪,甚至网络巨头丁磊也称要在江浙养猪。
从母猪养殖到产下仔猪、再到仔猪长大生猪出栏,这个过程一般需要17~20个月时间。于是,从2007年夏天猪肉供应紧张开始,到2008年第三季度,只过了一年多时间,生猪就出现了过剩的苗头。
无论猪太多,还是猪太少,都是一个问题。
“硕士猪倌”逆市扩张
从利辛县城往西,沿曲折的乡间公路前行了三四十公里,就到了巩店镇,高亚飞在这里有两个养猪基地。
1980年出生的高亚飞是利辛县巩店镇人,2002年从安徽工业大学毕业后留校,随后读了中国科技大学的MBA。正是在念书的这一段时间里,高亚飞萌发了养猪的念头。2006年,高亚飞的养猪基地——利辛县兴农牧业有限公司正式成立,当时他的理想是养“万头”猪,带动周边“万户”农家致富。高亚飞因此当选2007年感动安徽十大新闻人物,还当选为省人大代表。
养猪是一个兴衰周期非常明显的行业。高亚飞经历了2007年下半年至2008年初的那一拨繁荣——当时养猪户一头猪能赚到五六百元,而2009年,高亚飞的公司也遭遇了“寒流”。
养一头猪亏三四百元,这对于高亚飞这样的养殖大户来说,有些亏损只是理论上的“浮亏”。譬如说,仔猪现在卖出去肯定亏。不过,如果把这些仔猪养成生猪,一般需要八个月时间,说不定正好赶上下一波行情。
坏的时候要作好的安排,不少养猪户带有这样的想法。高亚飞也“逆市”在利辛县新上了一个养猪基地,“十天半个月就要上猪”。
“硕士猪倌”的抄底行动能否成功,还需要时间来检验。
肉价为何如此敏感
中国畜牧业协会的负责人透露,根据他们的监测数据,2009年一季度末和2008年同期相比,我国生猪供应大约增长了6%~7%。而根据农业部门统计的数据,正是这看似不惊人的6%~7%,带动了生猪价格和最近两年价格高峰时期相比至少40%的暴跌。
这是为什么呢?
“三农问题”专家李昌平认为,这是因为猪肉的“价格弹性系数”很不一般。李昌平发表文章说,猪肉价格对供需变化是非常敏感的,“生猪的价格弹性系数小于0.2”,也就是说,假定需求不变,供应一旦多了2%,生猪价格就会下降10%。如果供应多了7%,生猪价格就会下降35%。
“价格弹性系数”是经济学上的一个术语,这是一个经验数据,没有一个人能够准确地给出某一个商品的价格弹性系数具体是多少,但是能从过去的数据中寻找到一个大致的约数。而在消费市场上,像猪肉这样对供求关系“敏感”的商品有不少,譬如大白菜、香蕉。这类商品大多有个共性,基本上属于大宗消费的生鲜商品,而且不易储存。
同样的道理,今年夏天市场上大白菜的零售价格超过了一块钱一斤,而在去年冬天,安徽北方地区田间地头的大白菜一斤只卖到几分钱。即使运送到城市里,也只有两三毛钱。
涨跌无常的不仅仅是猪肉价格。
是否补贴引起争议
在2007年猪肉价格一路飚升时,政府出台政策补贴市民吃肉,同时给予补贴鼓励规模养猪。如今,当养猪亏本,一些要求“补贴养猪户”的呼声又响起来。
但是,一些学者提出反对意见。他们担心,一旦实施这样的补贴,政府这只看得见的手只会导致养猪是一个“只赚不赔”的生意,有利就起早,这会让许多原本不是养猪的人,也跑来养猪。猪就会越来越多,猪价只会越来越跌,增产不增收这个悖论还是打不破。
李昌平就持有这种观点。即使在猪肉价格飚涨的2007年,李昌平也主张政府最好“不作为”、不补贴,因为猪肉价格暴涨时,养猪是有利可图的,生猪的养殖在价格指引下会自然恢复;而政府无论补贴生产者还是消费者,都会导致生猪养殖的非正常增长,带来猪肉价格暴跌。
“一年赚、一年平,一年亏”,养猪业出现波谷和波峰是正常的。在李昌平看来,宏观调控政策应当是尽量熨平波峰和波谷,而不是放大。
任何一个市场,只赚不赔只可能阶段性出现,长期只赚不赔的市场是不现实的。同时养一头猪如此大的起落——好的时候能赚八九百块钱、坏的时候要亏三四百块钱——显然不是养猪户们所能承受的。同样,在价格的传导机制下,这也不是普通消费者所能忍受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