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宁养殖历史悠久,是全国为数不多的地方良种集中分布区,拥有鲁西黄牛、小尾寒羊、济宁青山羊、微山麻鸭、大蒲莲猪、济宁百日鸡、汶上芦花鸡、金乡百子鹅、泗水裘皮羊等9大地方畜禽良种。
如何改变这种窘迫状态?
据有关专家介绍,活体原地保护和基因库保护是地方畜禽品种保护的主要形式。在活体保护中,仅靠国家投资难以扩大保种面:一方面,遗传漂变对群体基因库结构的影响愈来愈大;另一方面,在若干品种中心产区,用外来品种大量杂交保护品种的事件屡见不鲜。至于基因库保存,目前还没有科学合理的取样方案。在这两种方式逐渐不能适应现代畜牧业发展要求的情况下,济宁市却是独辟蹊径,走出了一条“以用促保”的新路子。
“国宝”级绵羊品种——小尾寒羊,过去是政府或相关部门拿一些钱出来,建几个保种场,养一部分羊,是名副其实的“保”种,花钱不说,效果也不是太好。济宁市应市场需求而动,加大对小尾寒羊的宣传力度,让小尾寒羊“走出去”,在济宁市畜牧部门和一批种羊调拨基地的努力下,120多万只小尾寒羊走进全国各地的适养区繁衍生息。如今,虽然小尾寒羊已不再是济宁的“地方品种”,但“调羊”给济宁的养羊户带来了丰厚的收益,而且效益的拉动带来了庞大的存养规模,为今后的品种选育奠定了基础。
山东六四牧业牛羊养殖场通过与中国农大、中国农科院联合,建起了目前最大的鲁西黄牛保种基地和克隆牛基地,存栏纯种鲁西黄牛300多头,为鲁西黄牛的种源保护和科研开发作出了非常大的贡献。
小尾寒羊“走出去战略”和鲁西黄牛保种基地建设为保种解除了后顾之忧,但品种的生命力在于开发利用,在于开发后的增值,要“开发一个品种,带动一个产业”。围绕这个思路,济宁市立足自身资源优势,建起了一批畜牧业加工企业,搞产业化开发,通过加大科技投入,不仅提高了生产效率,地方“土”品种产品原有的独特风味依然得到保持,从而获得了巨大的经济效益。
采访手记
近年来,随着畜牧业规模化程度的不断提高,各地畜牧相关部门都把更多的心思和财力放在了引进国外“洋”品种上,忽视了本地“土”品种的开发,使一些优良的本地品种遭遇危机。实际上,“土”、“洋”品种是各有所长,“洋”品种长得快产得多,而“土”品种独特的风味也是快大型“洋”品种难以比拟的,因此,从一定程度上说,“土”品种是自家的“聚宝盆”,不能随意割舍。
另一方面,畜禽品种开发与利用是保种的主要目的,“保”是“用”的前提,“用”是“保”的目的。两者有效结合,就能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双赢,这也正是济宁市畜禽地方品种保护的可贵之处。首先是改变保种的经营主体,通过推行“产、学、研”结合,让科研单位、企业和农民成为保种的主体,政府负责指导,大大提高了经营者的积极性。其次,创新经营机制,不断研究市场变化,大力推进畜禽品种的产业化开发,挖掘本地“土”品种潜在的商业优势。“变”则“通”,从吃“国家饭”到吃“市场饭”,济宁地方畜禽品种保护取得了良好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