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畜牧新闻 » 正文

马红漫:平抑猪肉价涨跌需打破蛛网制约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09-05-16  作者:牛博  浏览次数:166

正所谓造化弄人,当下的养猪行业正在体会着这句话的玄妙。2007年猪肉火爆的价格曾经让养猪变得如此热门,甚至连国际著名投行高盛都曾传出打算养猪的消息,而网易创始人丁磊也表示要成为中国“IT养猪第一人”,很多房地产商更是直接开始进军养猪业。然而时过境迁,仅仅一年多的时间过去后,蜂拥而至的养猪者不仅没有赚到钱,反而让猪肉变成了白菜。

其实农副土特产品价格的暴涨暴跌状况并不是稀罕事,经济学理论早就已经对此研究透彻了。著名的蛛网理论,描述的就是农产品价格周期波动的放大效应。该理论针对的就是农产品市场,由于农产品从最初的投入生产到成品上市需要一定自然时滞周期,一般至少要半年以上,而生猪生产则需要10个月左右。因此当市场需求出现衰退、产品价格随之下降后,下一期的农产品生产数量就会大幅减少,这就直接导致次年上市的农产品供应量大减,市场价格随之转而大涨。而涨价后的农产品市场,又会刺激再后一期的投产数量,反过来导致来年上市供给量大幅增加,供大于求的结果又会使得农产品价格出现暴跌,继而新的投产数量会随之而下降,一个新的价格暴涨到暴跌循环再继续沿袭下去。

也就是说,尽管从2006年到现在,猪肉价格涨跌变化看似惊心动魄,但实际上是完全有经济规律可循的。农产品供给数量无法因需求变化而及时调整,这一产业特征才是价格暴涨暴跌的根本原因。因此,对于猪肉价格的涨跌问题其实也是“可防、可治”的,只是相关的应对政策措施还需要进一步优化而已。2007年在猪肉市场供给严重不足的时候,调控部门曾大力鼓励生猪饲养,其中诸如“每头能繁母猪财政补贴100元钱”的措施几乎达到了鼓励极限。然而,现在回过头来看,尽管那时候的鼓励政策并无疑义,只是在“蛛网”逆向波动扩大的迹象出来之后,相关的政策调整却显得有些滞后。早在去年9月,当人们还在关注外资大举介入养猪行业时,农业部的相关专家就已经开始预警猪肉供给过剩的问题,认为母猪增长过快,并预计2009年上半年生猪出栏增加较多,在春节消费高峰过后,价格就可能出现明显下降,建议及时采取应对措施,以避免市场出现新一轮波动。

只是令人遗憾的是,身处“蛛网”里面的人们却往往只关注现价而忽视了对未来的警示,这一点即使是行政调控部门也不能例外。调查显示,去年对于猪肉市场的补贴政策非常之高,在南京地区,地方的补贴标准是每平方米猪舍可以得到100元,据此很多新进资本甚至还没有采购猪仔就已经获得了巨额政府补贴,“大干快上”自然难以避免。由此观之,正是由于“蛛网”规律的作用,导致本是立足于平抑周期波动的政策,反而在现实中成为放大波动的诱因,这才是在目前猪肉价格出现暴跌之后,需要进一步深入反思的关键。

其实,从市场经济角度看,平抑猪肉价格波动也并不是很难,政策核心就在于改变市场供给的时滞问题。国际上比较常见的做法有三个,一是建立国家主导的猪肉产品储备库,便于在市场供给不足的时候能够及时补充;二是建立生猪期货交易,通过期货市场的套期保值功能锁定市场波动的风险,避免暴涨暴跌造成的投资损失;三是鼓励大规模产业化养殖,逐步淘汰个体养猪,借此来提高供给方对于市场波动的信息理解能力。笔者相信,伴随着市场内平抑机制的完善,即便无法完全削平周期波动,也至少能够大大缓解肉价暴涨暴跌问题,由此最终才能够让猪肉价格变化不再成为新闻。


 
 
[ 资讯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违规举报 ]  [ 关闭窗口 ]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版权隐私 | 付款方式 | 免责申明 | 联系方式 | 关于我们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豫ICP备180202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