鲜卑,在公元前1世纪建鲜卑国至公元2世纪中叶逐渐强大起来,在高柳(今山西阳高县)北150余km的弹汗山建立牙帐,组成部落联盟。他南侵中原边地,北逐丁零,东败夫余,西击乌孙,尽有匈奴故地。鲜卑控制蒙古草原和建立北魏王朝(公元220-589年,魏晋南北朝时期)期间,政治相对稳定,畜牧业经济兴旺,发展农业生产,利用黄河水灌溉农田,以获种植业增产丰收。对家畜的饲养管理技术和家畜疾病的防治措施方面提高很快,并有了兽医专著。公元386-398年(北魏登国元年至天兴元年),道武帝拓拔圭在其游牧腹地(今内蒙古西部地区)推行“离散诸部,分土定居”政策(魏牧《魏书氏宫制》)。离散诸部,就是解散原有参加部落联盟的各个部落组织;分土定居,就是各部落组织的一般成员分土定居到指定的地方。其目的是分散经营,集中精力,鼓励经济发展,借以巩固新政权和发展生产力。
公元424-452年(北魏世祖拓拔焘时期),北魏“征服漠北敕勒(高车)部族,把降服的十万敕勒人,牛、马百万余头,迁至漠南,从事畜牧业生产,由是国家马及牛羊遂至于贱,毡皮委积”(魏牧:《魏书·世族记》.《魏书·高车传》)。《魏书·食货志》记载:“世族拓拨焘,定秦陇,以河西(今内蒙古鄂尔多斯及乌加河地区)水草善,仍以为牧地,畜产滋息,马至二百余万匹,骆驼将半之,牛羊则无数。高祖继位之后,复以河阳为牧场,恒置戎马十万匹,以拟京师军警之备,每岁自河西徒牧于并州,以渐南转,欲其习水土而无死伤也,而河西之牧弥滋矣”。这说明了北魏时期,在畜牧业经营方面采取了分散经营,区域规划,集中精力,因势利导的措施,以促进了畜牧业生产力的发展。
公元464年(北魏和平五年),河西高车(敕勒)人,“合聚祭天,众至数万,大会,走马杀牲,游浇歇歌忻忻,其俗称自前世以来无盛于此(魏牧:《魏书·高车传》)。因此,在魏牧《乐府诗集·敕勒歌》记载:“敕勒川,阴山下,天似穹庐,笼盖四野,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的著名民歌描述了当时漠南畜牧业兴旺发达的景象。在农业生产方面,实行了“均田制”的经营方法。北魏孝文帝在太和九年(公元485年)十月颁布了均田制法,下诏派谴使者巡行州郡,“与牧守均给天下田”(《魏书·高祖记》卷7第167页)。均田制是一种封建帝国有土地制的特殊形式。它是在不触动封建地主私有制的前提下,一方面给地主土地私有制以适当的限制,另一方面促使拓跋贵族向封建地主方面转化。当时均田制的实施,使不少农民得到土地,“贫弱者望绝一廛”的情况有所缓解。朝廷编户齐民的数字随着均田制的推行而不断增加,到北魏孝明帝元诩正光(公元520-524年)以前,朝廷掌握的编户齐民达到500余万户,比西晋时期多出一倍有余。加之垦地面积也随着大大增加,基本上改变了拓跋鲜卑的社会经济结构。如均田制施行前,畜牧业仍占很大比重,但均田令颁布后,情况发生明显变化,农业生产得到充分发展,促进了农牧业经济的发展,保证了封建统治的役源和税收,增加了国库收入。元宏、元恪之际“四方无事,国富民康,豪贵子弟,率以朋游为乐”,“百姓殷阜,年登俗乐鳏寡不闻犬豕之食,独不见牛马之衣。”
(《落阳伽蓝记》卷四)。这说明了民富国强的象征。
公元446年(北魏太武帝太平真君七年),北魏统一黄河流域不久,为运粮,在黄河中游 开辟了从薄骨津到沃野(今银川到乌拉特前旗)的黄河航运。公元485年(北魏孝文帝太和九年),孝文帝在沃野、怀朔、武川、托冥、柔玄、怀荒六镇(今五原县西北,固阳县西北,武川县及其东北,兴和县西北,河北省张北县东北),云中(今和林格尔县),河西及关内六郡推广农业,并在有水利条件的地区通渠灌溉,派匠人进行技术指导(《内蒙古科技大事记》,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说明了北方民族早已利用黄河水航运和灌溉农田,以发展农业经济的事实。
北魏时期,蒙古草原上的游牧业为主的畜牧业经营管理技术逐渐趋于规范和完善。公元420年(北魏明元帝泰常五年),高车(敕勒)族已使用牲畜标记,“其畜产自有记识,虽纵闲在野,终无妄取”。到了唐代蒙古草原地区广泛使用马印。仅《唐会要·诸蕃马印》中所载述的马印模式就有35种。因此,五畜均有归属其主,精心管理,呈现出畜牧业生产繁荣兴旺景象。
北魏时期已有了兽医专著。北魏贾思勰所著《齐民要术》,是包括畜牧兽医专卷的重点在农作物栽培的6世纪30年代的一部农书。其中畜牧兽医卷第六,提到有相马法和家畜的饲养管理方法及其19种疾病和42种疗法等。在相马方面记载有相马外貌,判断其吉祥与凶恶;相马五官与五藏及其相互联系,判断其品系优劣。对使役马的饲养管理方面提出饮食之节,即“食有三刍”,“饮有三时”。饥时给予恶刍,继而给予中刍,将饱时给予善刍,引之令食,食常饱,无不肥充。饮水是“朝饮少只;昼饮则胸餍水;暮饮极之等。”早晨未使役前家畜没有水分消耗,饮水过多不利于劳役奔走,白天在使役中,劳役使马干渴,为避免饮水过多而影响劳役或诱发疾病,饮水量应给予节制,晚上归来,则可听任马匹自由饮足,以利其采食。但不可暴饮冷水,以免引起疝痛起卧病。在疾病防治方面提出五劳致病的理论,即“久步即生筋劳;久立则发骨劳;久汗不干则生皮劳;汗未燥而饲喂之,则生气劳;驱驰无节,则生血劳”。对马的瘙蹄病(化脓性蹄冠炎)提出11种治疗方法,目的是为了就地取材来治疗。对马疥提出四种治疗方法,其中有些性烈草药,如芥子、柏沥,制成“宜沥落斑驳”以渐涂之,待瘥,更涂余处,一日之中,顿涂遍体,则无不死。对马卒急腹胀,“用冷水五升,盐二升”,制成高渗盐水灌入胃中。这种高渗盐水,治疗马的粪结疝痛是有效的一种方法,至今仍在应用着。
在《齐民要术》养羊篇中提出对羊的饲养管理方面的许多原则性意见。(1)首先是牧羊人必须性情宛顺,责任心强者,起居以时,调其适宜。(2)放牧方法是“缓驱行,无停息”,让羊开始放牧时缓行,边走边吃草,若驱赶快了则跑青,吃不到草,如果停留不动羊也吃不
到草,“息则不食而羊瘦”。(3)放牧时间应“春夏早放,秋冬晚出”,因为春夏气暖,所以宜早;秋冬霜露气寒,所以宜晚出;露水草上常有侵袭性尾蚴,羊吃露水草易患内寄生虫,因此应避开露水草;霜草寒气大,羊吃易患腹痛症,怀孕母羊容易流产,因此,冬季禁喂下霜草。(4)对羊圈、羊舍的建设,要求为能避雨雪,能防止野兽侵害,干燥通风,保持不污毛等的地方。
总之,北魏时期我国北方畜牧业生产兴旺发达,畜禽饲养管理方法和疾病防治技术有了相当高水平。特别是当时《齐民要术》一书的问世,不仅体现着北魏时期北方的农牧副渔业科技发展有了相当高水平,而且至今指导我国农牧业生产发展仍有重要参考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