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畜牧新闻 » 正文

改革开放三十年来我区渔业取得显著成就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09-03-11  作者:晨曦  浏览次数:207

改革开放以来,在各级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和农业部的大力支持下,我区渔业率先实行市场化改革,放活经营体制,极大地调动了渔民群众发展生产的积极性,渔业产业规模迅速壮大,扩大了农村劳动力就业,成功解决了“吃鱼难”问题,丰富了城乡居民“菜篮子”,水产品市场保持了长期稳定繁荣。从1978年到2008年,全区水产品总产量由1.1万吨增加到10.4万吨,年增长率达到8.4%。水产品人均占有量由0.6公斤增加到4公斤,同比增长6.7倍,年增长率6.5%。渔业产值由782万元增加到11.8亿元,同比增长151倍,年增长率达到18.2%。渔业人口由6250人增加到3.8万人,渔业劳动力由1413人增加到2.6万人。渔民人均纯收入由147元增加到5985元,同比增长41倍,年增长率达到13.2%。渔业的发展,对于发展农村牧区经济,保障粮食安全,增加就业,提高农牧民收入,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一是渔业法律体系不断完善,政策不断出台,支持保障能力不断增强。改革开放以来,国家制定了《渔业法》、《水生野生动物保护实施条例》、《渔业船舶检验条例》、《渔业污染事故调查处理程序规定》等一系列渔业法律法规,出台了《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放宽政策,加快发展水产业的指示》(中发[1985]5号)、《关于进一步加快渔业发展的意见》(国发[1997]3号)、《中国水生生物资源养护行动纲要》(国发[2006]9号)等支持渔业发展的政策。与此相对应,我区出台了包括《内蒙古自治区实施<渔业法>办法》等18部地方性渔业法规、行政规章和规范性文件。各级党委、政府和渔业行政主管部门在渔业生产管理、科技推广、渔业资源、环境和水生野生动物保护、渔业安全生产等方面,也切合实际地出台了一系列政策和措施,有力地推动了我区渔业的发展。1978年,全区仅有29个水产管理机构,目前,我区已建立包括自治区、盟市、旗县、乡镇等四级水产技术推广机构122个,科技人员1142人;渔政监督管理机构104个,执法人员817人;船检机构29个,专业验船师211人;水产苗种场38家,其中国家级水产良种场1家,自治区级4家。建立了全区水产品质量检疫检验、渔业病害防治、渔业环境监测、渔业信息、渔政指挥、渔业安全生产等体系,渔业支撑保障能力明显提高。

二是渔业发展质量不断提高,综合生产能力不断增强。1979年,自治区渔业发展方针由“以捕为主”调整为“以养为主,养殖、增殖、捕捞相结合”。1985年,提出“坚持国营、集体、个体一齐上,以民办为主”的方针,重点发展养殖专业户,扶持个体经营。1989年,提出深化渔业改革,加大渔业投入和科技推广力度,引入竞争机制,加快水产业的快速发展。2004年,提出实施大中型湖泊、水库优质水产品增养殖,池塘名优特水产品养殖,盐碱水域耐盐生物养殖、加工等三个渔业产业带建设。2005年,提出充分发挥渔业资源环境优势,打造中国北方绿色水产品生产基地。2008年,提出进一步加快渔业步伐,走具有内蒙古特色的现代渔业发展之路。全区养殖产量由1978年2014.6吨增加到7.3万吨,增长了36.2倍;水产品加工产量由641.2吨增加到9800吨,增长15.3倍,加工产值由130万元增加到2.1亿元,增长162倍;休闲渔业产值在1978年几乎空白的基础上增加到1.5亿元,渔业二、三产业产值占一产产值的比重达到25.3%。全区认定无公害水产品产地149个,总面积556万亩,占全区已利用面积的67.7%,认证无公害、绿色、有机水产品分别达148、20、44个。建设了全国最大的螺旋藻生产加工基地,产品出口到欧美、东南亚等国家和地区;大银鱼产量占全国大银鱼总产量的三分之一;我区湖泊水库生产的绿色、有机水产品在周边及南方省区市场受到青睐,产品供不应求。渔业由过去单一的捕捞业发展到目前的以养为主,养殖、增殖、捕捞、加工、流通、贮运、休闲渔业于一体的综合性产业。

三是渔业自主研发和水产技术推广力度不断加大,科技水平不断提高。多年来,我区各级渔业科研和水产技术推广部门重点围绕发挥渔业生态功能、培育主导品种、水生动物重大疫病防控、水产品质量安全、渔业增长方式转变、水生生物资源利用、生态环境保护、渔业节能减排降耗等方面开展了一系列自主研究,取得了明显成效。其中获省部级科技进步奖12项,盟市级科技进步奖11项;省部级科技推广奖30项,盟市级8项。出版渔业专著6本,在省部级以上科技刊物上发表渔业科技论文175篇。引进完善了池塘生态养殖、天然水域综合开发、中小水面人工养殖、网箱养殖、围栏养殖、稻田养殖等一系列适用技术。开展了适合我区气候环境特点的团头鲂、乌鳢、银鲫、罗非鱼、大银鱼等20多个名优特水产品种的引进,对黄河鲤等土著鱼类进行了提纯复壮及繁育开发,培育了一批具有我区特色的养殖主导品种。组织渔民开展了以生态、节能、防病、安全、增产、增效为主要内容的技术培训,有效地提高了渔民的生产技术水平。通过实施科教兴渔战略,我区的渔业科技水平得到显著提高,水产良种覆盖率达到92%,科技贡献率达到48.6%。

四是渔政管理水平不断提高,保障渔业持续协调发展的能力不断增强。通过各级渔业行政主管部门的不懈努力,我区基本建立了集渔政、港监、船检三项职能于一身的渔政综合执法队伍。各级渔政执法机构认真履行渔业行政执法职能,开展了一系列渔政执法活动。渔业资源养护方面,各级渔政部门每年都组织开展禁渔期、禁渔区执法行动,加强对非法电鱼、毒鱼、炸鱼及各种私捕滥捞行为的管理。2006年《中国水生生物资源养护行动纲要》发布后,我区在全国率先出台了《关于贯彻落实中国水生生物资源养护行动纲要的意见》(内政办字[2006]207号),在各大中型渔业水域开展了一系列渔业资源放流行动,取得显著成效。渔业环境保护方面,我区设立了专业渔业环境监测保护机构,在重要渔业水域设立了监测点,对水域周边的重点污染企业进行跟踪监测,开展了工程建设占用水域的生态环境和水生生物资源补偿评估工作。水生野生动物保护方面,各级渔政部门开展了鲟鱼、观赏鱼、红珊瑚等专项执法行动;经农业部批准,建立了黄河鄂尔多斯段黄河鲶等4个国家级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加大了对水生野生动物的管护力度。渔业安全生产方面,各级渔业行政主管部门建立了安全生产领导机构、监督机制和管理制度,制定了渔业安全生产应急预案,不断开展安全生产宣传、培训和警示教育,渔业安全生产逐步走向规范化、制度化。


 
 
[ 资讯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违规举报 ]  [ 关闭窗口 ]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版权隐私 | 付款方式 | 免责申明 | 联系方式 | 关于我们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豫ICP备180202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