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畜牧新闻 » 正文

畜牧散养模式面临日益严峻挑战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09-03-10  作者:晨曦  浏览次数:195

“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描绘了一幅田园牧歌的优美景象。但在现代化畜牧业蓬勃发展的今天,传统的散养模式受到冲击,并且正在发生深刻的变革。

传统散养模式 经受严峻挑战

长期以来,我国的饲养业一直是以农户家庭散养为主的小规模大群体的养殖模式。一家一户“小作坊”式的养殖,规模小、设备简陋,不利于疫病防治开展。随着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和国内各大城市相继实行畜禽产品市场准入制度,这种散养模式正面临日益严峻的挑战。标准化、规模化养殖模式是畜牧业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开展动物防疫、保障畜禽产品安全的最佳途径。

散养模式具有规模小、生产分散、效率不高、防疫与用药不规范等局限性。在传统的散养模式下,农户不可能严格按照国际市场标准要求去生产,因为他们没有技术优势和透析市场的眼光。农村散养在管理上随波逐流,以他们目前拥有的饲养设备和饲养条件,做到环境控制仅仅只是一种设想。散养户无序的生产方式无法和千变万化的大市场有机连接起来,所以他们几乎没有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由于饲养分散、生产标准不统一、技术管理水平不平衡、卫生防疫难以保障等问题,生产出的畜禽产品很难经得起市场越来越严格的检验。畜禽产品的市场竞争力不高,进入国际市场的数量也不多;即使在本地消化,也存在许多问题。

饲养水平落后 不利疫病防治

在人群密集的村屯,农民在房前屋后的庭院进行小规模散养,农舍与畜舍相连,人畜混居,畜舍简陋,饲养环境复杂,缺乏基本的防疫条件。畜禽饲养管理人员文化水平不高、缺乏专业知识和疫病防治的临床经验,导致畜禽疫病防治工作的质量难以得到保证。

散养模式的弊端还表现在:畜禽日龄参差不齐,不能做到“全进全出”;饲养密度较大,畜禽舍内缺少必要的排污设施,相互污染严重,一旦发生传染病,难以逃脱被感染的可能。大多数养殖户不能做到定期防疫消毒,有的甚至根本没有防疫消毒计划。还有的农户将病死畜禽随意丢弃或食用,很容易造成疫病传染。

散养模式无法建立区域生物安全体系,往往过分依赖药物,轻视防疫。频繁用药、不合理用药导致某些细菌的耐药性增强,一些畜禽疫病时有发生,畜禽产品有害物质含量严重超标。

标准化规模化养殖 提升畜禽产品质量

畜禽饲养是农民增收的一个主要途径。从目前情况看,传统畜牧散养模式还将在一定时期内长期存在。但从长远看,要提高畜禽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必须改变落后的散养模式,发展标准化、规模化畜牧业,重点在提高畜禽产品质量上下工夫。

一是畜牧主管部门要实施兽药、饲料全程监管,加大动物疫病防治工作力度,进一步推行动物免疫标志制度,促进产地检疫和屠宰检疫落实到位。二是要围绕畜禽加工企业,由畜牧主管部门牵头,动员社会各方面的力量发展畜牧合作社,使散养户在生产方式上有效地组织起来,更好地实行标准化饲养,进而促进畜牧业的产业化经营。三是要大力发展现代化农场或一定规模的养殖基地,将目前分散生产的饲养户变成农场的饲养管理人员,通过建立安全生产体系来推行畜禽的标准化生产。

养殖小区建设 保障卫生防疫

为解决散养管理水平落后、效益低等问题,许多地方办起了标准化的“托牛所”,将一家一户的牛集中起来饲养。还有许多地方建立了规模化、标准化养殖小区,饲养设施齐全、清洁卫生、温暖舒适。由专业技术人员统一进行技术指导,定期进行防疫,保证了牲畜的健康生长。还有的畜禽产地通过乡、村服务体系,对散养户进行登记造册、建档立卡,建立常规防疫及防疫保险制度,确保有病不流行、有疫不成灾。

规模化饲养在疫情预报、兽医防疫等方面,统一行动,既有利于提高养殖水平,也有利于大范围内的疾病控制,促进畜牧业健康稳定发展。


 
 
[ 资讯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违规举报 ]  [ 关闭窗口 ]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版权隐私 | 付款方式 | 免责申明 | 联系方式 | 关于我们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豫ICP备180202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