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畜牧新闻 » 正文

从养鹅养猪透视金融支农的新变化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09-01-24  作者:晨曦  浏览次数:214

不断满足农村多元化的金融服务需求,让农民得到更实惠和更便捷的金融服务,在更大范围、更高层次上全面提升农村金融服务水平,促进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农村经济繁荣发展,无时无刻不牵动着人们的心。笔者在安徽考察时,深切体会到,从合肥到县城再到村镇,从人民银行到商业银行,从农村信用社再到村镇银行,都在切切实实地为金融支农想方设法,并取得了很好的成效和经验。

养鹅大户-公司-农村信用社

巢湖市庐江县郭河镇的余冬生是养鹅大户,余冬生算了一笔账:以前没有“公司+农户”的时候,一次性投栏只有5000只,一年只能出栏2万只~3万只,收入是两三万元。自打去年加入“公司+农户”模式,贷到的款多了,各方面都有了保障,出栏量大概在6万只~7万只,养殖收入6万多元,比以前强多了。

据了解,要是在以前,像余冬生这样的养殖户只能借到小额贷款,一次性贷1万元钱,显然这点钱根本满足不了他继续发展养殖的需要。余冬生告诉笔者,那时想多养一点鹅都很难。现在,有天歌鹅业有限公司作他的后盾,他在郭河镇农村信用社的授信额度已达到了5万元。

天歌鹅业总经理梁坤告诉笔者,现在郭河镇通过他这个公司贷款的农户有12户。新模式不仅解决了公司资金缺少的问题,还解决了养殖户的资金不足。

那么,“公司+农户”这一新的信贷模式又是如何运作的呢?对此,庐江县农村信用联社主任李涛介绍说,首先,联社对公司进行信用等级评定后,确定其为养殖户的贷款担保能力和担保额度,由公司与农户签订养殖服务协议,并由农户申请,公司推荐向信用社申请信用贷款,信用社根据情况审批并发放。养殖户的借款,接受信用社和公司的共同使用监督,只能用于购买与养殖有关的生产资料,不得挪作他用。养殖户因市场风险和养殖风险导致不能还本付息,由公司代为偿还。目前对养殖户的授信金额一般在2万元~10万元之间,联社给予天歌鹅业授信额为100万元。

具体办理这项业务的郭河镇信用社主任徐尚荣说,郭河镇的养殖户现在有400多户,其中大部分是养鸡的,有12户是养鹅的,从2007年3月份开始,信用社开始探索“公司+农户”这种模式,并发放贷款,从将近20个月的运作情况来看,目前效果还是比较理想的,还没有出现到期不还的现象。信用社当时跟天歌鹅业签订协议的时候,就规定好了,如果农户贷款到期没钱还,先由公司垫还,然后农户可以再续贷。对于农户来说,如果需要钱还可以续贷,如果不需要,到时把钱直接还给公司就可以了,这种方法也比较灵活。

生猪-能繁母猪-保险-贷款

也许,在一般人看来,生猪、能繁母猪、保险、贷款看似没什么联系,然而,池州九华农村商业银行和池州德胜畜牧业有限公司却共同把它们捏合到了一起。就是生猪动产抵押贷款与保单质押贷款组合模式,这一创新让德胜牧业可持续发展没有了后顾之忧。

德胜牧业是池州当地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年出栏生猪万头左右,可实现销售收入近800万元,利润近百万元。在以前,德胜牧业要想从银行贷到款并不容易,问题就出在没有担保抵押物上。该公司经理谈德胜告诉笔者:“我养猪用的这块土地和上面的房产是没有证的,不能用来作抵押。可是企业发展很多地方需要钱,比如进饲料的时候就需要大笔的资金来周转,这就得向银行贷款。没有抵押物,银行凭啥给我贷款呢?”

众所周知,抵押和担保机制是银行防范风险的重要手段,也是农户获取贷款的基本条件,由于经济实力的限制,农户往往在申请贷款时难以提供确切有效的财产性抵押物。显然,德胜牧业也面临这个问题。为了解决这一难题,池州九华农村商业银行针对德胜牧业推出了“生猪抵押”贷款,以存栏生猪为抵押,能繁母猪保险,采取“一次授信、分期使用、封闭管理”的信贷模式发放贷款。在支持德胜牧业发展的同时,也缓解了市场对猪肉的需求,增加了生猪储备,稳定了市场猪肉价格。

“如果生猪出现死亡怎么办,这其中的风险怎样控制?”笔者问九华农村商业银行行长金益群,他说:“首先,德胜牧业在生猪养殖上已有多年经验,从这么长的时间来看,出现严重危险的可能性不大。其次,如果出现大问题,还有能繁母猪的保险,保险公司的赔付可以让我们银行减少损失。总体风险我们能控制得住。”

只有真正贴近“农”字了解“农”字,才能支好农

笔者了解到,根据《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以及央行和银监会出台的《关于加快推进农村金融产品和服务方式创新的意见》等政策措施,中国人民银行合肥中心支行十分重视推动农村金融创新和拓宽涉农企业融资渠道的工作。

行长刘伟建说:“创新抵押、质押担保方式,有效解决了农业企业资金需求。人民银行支持各种促进农业产业化经营的信贷模式创新,并鼓励涉农银行业金融机构、农村信贷担保机构及相关中介机构加强与保险公司的合作,以订单和保单等为标的资产,探索开发‘信贷+保险’金融服务新产品。支持有条件的农村种养大户和有资质的农业生产企业通过投资‘信贷+保险’和信托理财产品,有效防范和分散涉农信贷风险。”

我们看到,近年来我国农村金融产品和服务方式创新取得了积极成效,但是,目前我国农村不少地区金融产品少、金融服务方式单一、金融服务质量和效率不适应农村经济社会和农民多元化金融服务需求的问题仍然突出。据人行巢湖市中心支行秦传胜行长介绍,在对货币信贷政策实施效果跟踪调查中,可以深切地感受到传统的支农信贷运作模式越来越不适应现代农村经济发展的客观需求。一是随着农民收入的快速增长,农户传统的生产经营方式对信贷资金的需求明显减弱。二是农村规模经营正在迅速发展,迫切需要提供更大规模更高层次的金融服务。三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包含着丰富的内容,客观上需要提供多元化金融服务。四是由于传统信贷模式严重滞后于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现状,给金融机构自身在信贷资金管理和风险防范方面也带来了诸多问题。

显然,只有把信贷政策与当地农村社会经济发展客观实际要求紧密结合起来,勇于改革,大胆创新,才能逐步探索出一条农民增收、企业增利、金融机构增效、财政增收的新路子。换句话说就是只有真正贴近“农”字,了解“农”字,才能支好农。


 
 
[ 资讯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违规举报 ]  [ 关闭窗口 ]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版权隐私 | 付款方式 | 免责申明 | 联系方式 | 关于我们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豫ICP备180202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