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兽药新闻 » 正文

中药注射剂问题不可泛化 重点是规范用药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08-12-05  作者:晨曦  浏览次数:229

在分析最近发生的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事件后,业内人士认为应更多关注临床医生的用药行为,尤其是对药品适应症的把握是否准确

最近媒体报道陕西一家基层医院用茵栀黄注射液给新生儿“退黄”,导致4名新生儿发生不良反应,其中1名死亡。在调查处理事件、追问事件发生的原因时记者发现,在部分医院,出现了一律停用所有茵栀黄药品的现象。

发生药品不良反应事件,可能的原因包括药品本身质量、临床使用不合理或患者的个体差异等。发生不良事件后,不问青红皂白就把原因往药品身上一推了之,甚至把这种质疑由一个品种上升到一个剂型,由一个剂型扩大到整个中药是否科学呢?在分析这起严重不良反应事件后,业内人士认为应更多关注临床医生使用药品时是否严格按照说明书的规定正确使用,尤其是对药品适应症的把握是否准确。

经典名方千年传承

茵栀黄源于张仲景《伤寒杂病论》中的经方,具有明显的保肝护肝作用,对治疗黄疸性肝炎有明显疗效。《伤寒杂病论》记载有“茵陈蒿汤”,用于治疗湿热黄疸,腹满口渴,小便赤短,大便不畅等症状。而说起茵栀黄的来历,已有千百年的传承历史。

“三月茵陈四月蒿,五月茵陈当柴烧。”传说这句古语与名医华佗有关。华佗在华北地区悬壶行医之时,发现一种草药对当地流行的黄痨病疗效显著,他就将草药取名为“茵陈蒿”,并传之后人。据考证,三国时期的黄痨病就是现在的甲型传染性肝炎,为烈性传染病。

《伤寒杂病论》中记载的方剂是公认的经方,具有“普、简、廉、效”的效价,备受历代医家推崇,并被日、韩等周边国家捧为汉方药的“圣经”,其理法方药具有很高的实用性和科学性,并具有极高的效验性。

上世纪80年代,根据《伤寒杂病论》记载的经典方“茵陈蒿汤”,在中医理论指导下,经加减化裁,研究人员研发出符合现代人用药习惯的中成药茵栀黄针剂,具有清热、解毒、利湿、退黄的功效,用于治疗急性、迁延性、慢性肝炎,后又陆续开发出口服液、颗粒剂和胶囊等剂型。

口服液≠针剂

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国内有十几家药厂生产茵栀黄针剂。陕西发生新生儿注射茵栀黄注射剂死亡事件后,茵栀黄注射剂在各地遭到封存和召回。对茵栀黄注射液安全性的质疑,扩大到对所有茵栀黄药品的质疑,甚至扩大到对中药安全性的质疑。

而事实上,中药注射剂与口服液等剂型在安全性上有很大不同,这是由其给药途径和生产工艺所决定的。

专家介绍说,中药口服制剂与中药注射剂的吸收代谢途径有根本差异。中药注射剂直接注射入血,药品绕过消化道的一系列生物转化及屏障免疫作用,使注射剂在提高疗效、缩短起效时间的同时降低风险,这种风险远远大于口服制剂。从生产工艺上分析,注射剂要求无菌、去除药材中大分子杂质、抗原物质及可能影响成品稳定的物质,同时还要添加PH调节剂、表面活性剂、抗氧化剂等添加剂,以使药品尽量接近血液的相关条件并保持稳定。口服液则不要求过多的精制,也不需要加入这些调节剂,因此更安全。

中药注射剂对成品的要求高,生产工艺复杂,运输和储存要求的条件较高,使用时不经消化道的屏障直接进入血液。

$Page_Split$

可以说,如果以上任何环节出现问题,就可能造成不良反应。比如完达山的刺五加注射液,就是在储存过程中染菌产生严重不良反应的,鱼腥草注射液不良反应是由于表面活性剂吐温-80造成的,还有一些中药注射剂是由于其中的致敏物质造成的过敏反应。

专家指出,中药注射剂是最近几十年才出现的新生事物,是对中医药理论的有益探索。科学探索从来都不是一帆风顺,中药注射剂作为中医药的探索出现一些问题在所难免,但绝不能因为出现问题就否认这项中医药现代化创新的成果,甚至将问题泛化为怀疑中药口服制剂,甚至怀疑中医药理论。

当务之急是规范用药

广东省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中心主任邓剑雄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用药过程是药品安全的关键因素。很多时候,药品不良事件的发生是由于用药不规范引起的。有些品种的中药注射剂在省级医院没有监测到不良反应,但却在乡镇医院发现较多,怀疑与用药不规范有关。邓剑雄指出,中药注射剂的临床使用特别要注意用法用量、配伍、溶媒的剂量、滴注速度、即配即用等,更要求医生具备一定的中医药知识,在中医药的理论指导下使用。

反思陕西新生儿茵栀黄注射液不良事件,业内专家指出,临床医生使用药品是否正确规范,是该事件最应该认真考量的环节。新生儿生理性黄疸一般经过几周就能自然消退,是否有用药的必要?对于症状较重的新生儿,如果需要对症治疗,专家指出,应给予小剂量口服液,用药1~2天即可。

此外,中药注射剂应有严格的使用原则。首先,中药治病应坚持能口服的不要肌肉注射,能肌肉注射的不要静脉滴注;其次,中药注射剂药味宜少不宜多,最好不超过3味;再次,能单用的不与其他药物合用。

新生儿使用治疗用药的风险要比成人大得多,因为新生儿代谢有其特殊性,病情变化非常快,这就要求医院的监测与应变措施与之相应,但一般医院很难做到,基层医院尤其困难。因此,临床上科学合理选择剂型尤为重要。

可以说,临床用药的科学规范是确保药品使用安全的重要环节。专家呼吁,应加强临床安全用药意识,特别是加强基层医生的安全用药教育,规范用药行为是当务之急。


 
 
[ 资讯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违规举报 ]  [ 关闭窗口 ]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版权隐私 | 付款方式 | 免责申明 | 联系方式 | 关于我们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豫ICP备180202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