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搞生猪养殖,成败和得失的关键在市场。照着标准养,不愁没市场。”这是贵州省凤冈县进化镇养猪大户吴宗礼多年来的亲身体会。日前,笔者在他的养殖场看到,一间间配套设施齐全干净整洁的猪舍里,一头头生猪膘肥体壮,整个养殖场内几乎没有臭味。
3年前,由于养殖配套设施不规范,养殖技术滞后,防疫体系不健全和受市场风险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吴宗礼的养殖场和全县大多数养猪大户、企业一样曾陷入困境。吴宗礼说,通过近3年的养殖,他已还清了前些年养猪亏欠下的6万多元债务,赢利近20万元。他说:“他的养殖场能扭亏为赢,走上标准化养殖的路子,全靠政府在政策上的扶持和技术上的支持。”
吴宗礼的养殖场和他的观念变化正是凤冈生猪产业发展的缩影。生猪养殖是凤冈县的一个传统产业,多年来靠一家一户自繁自养为主。2004年以前,全县仅有生猪养殖场10多个,规模最多不到50头,大户养殖只有100多户。当时推广的4000多头外二元母猪因市场、疫病等原因最终被大量淘汰。生猪养殖效益不明显,每头猪只有50元~80元的利润,在价格波动时甚至出现亏损。
凤冈县畜牧局有关负责人说:“在生猪市场的大幅波动下,农村散养户正在逐步退出养猪业,而现代化规模养猪又没能及时跟上,这是制约生猪发展的一个瓶颈。”为突破这个瓶颈,凤冈县在总结以往经验教训的基础上,积极探索“猪-沼-厕-茶(林、果、菜)四位一体循环模式。根据县域环境和设备条件,遵循生猪生产的科学规律,从繁育、饲料和兽药使用、饲养、防疫、产品质量、屠宰加工等各个环节着手,制定了11个生产标准,形成较完备的生猪标准化生产体系。该县还组织基层干部、技术人员300多人先后到西南农大、贵州大学等高等院校进行农业产业化、农业标准化、现代农业和养殖技术的培训。县畜牧部门将制定的生产标准和养殖适用技术编印成册发放到养殖户手中,并采取集中培训与现场指导相结合,让从事生猪养殖人员学标准、懂标准、用标准。
为积极引导养殖户推进生猪标准化生产,凤冈县采取“以场带户”等市场化发展模式,按照建场规范化、繁育良种化、饲养科学化、防疫制度化要求,从制定标准、构建体系到示范推广,出台了一系列优惠、补助政策,县财政每年预算100万元专项资金扶持畜牧业发展。目前大多数养殖场均按照人畜分离和生态环保的原则,建设了生活区和生产区,生活区建加工房、住房、兽医室、办公室等,生产区按养殖特点,建设“冬暖夏凉、干平向阳”的圈舍,并配套建设沼气池、化粪池、干粪池、消毒池、紫外线杀菌室和监控设施,母猪养殖大户配套建设干平圈和产床,尤其是经济实用的产床已在母猪养殖户中全面推开。在配套养殖集约化方面,按照“草畜配套”的原则,养5头母猪或10头商品猪种1亩菊苣。全县每年种草1000多亩,养殖场、养殖大户的种草配套率达95%以上。
凤冈县2004年实施生猪标准化生产以来,全县新增生猪养殖场123个,养猪大户2543户。新增外二元母猪3000多头,已形成琊川、进化、何坝、龙泉、绥阳、永安等县的生猪产业带,建成规模化的生猪养殖场105个,养殖大户2280户,养殖场、大户通过优良品种(外二元母猪)的自繁自养,每头猪赢利可达200元以上。“猪-沼-厕-茶(林、果、菜)产业链综合效益明显。凤冈无公害生猪的知名度日益提高,在广东、广西、湖南、重庆等地很受欢迎,单价比本地一般品种的生猪每千克高出0.5元~1.2元。
没有标准就没有市场,没有市场就谈不上现代农业。凤冈县生猪标准化建设不仅使全县生猪养殖得到了恢复性增长,促进了生猪产业链经济的发展,而且转变了当地干部、科技工作者和农民的传统生产观念。去年,凤冈县实施的无公害生猪综合标准化项目已通过考核验收,并成为第五批全国农业标准化示范项目。凤冈县已成为贵州省优质肉猪基地县、全国无公害生猪养殖示范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