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部畜牧业司司长王智才昨日对新京报表示,农业部10月31日将对鸡蛋检出三聚氰胺的事件公布情况说明,是否出台限量值标准也将在当天揭晓。(新京报10月30日)
“是否出台限量值标准也将在当天揭晓”,这句话的潜台词意味深长,耐人寻味。莫非,还弄出个限量标准,允许鸡蛋里存在一定含量的三聚氰胺不成?
当各种奶制品纷纷被检测出含有三聚氰胺的时候,卫生部、工业和信息化产业部、农业部、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发布公告,公布了乳制品及含乳食品中三聚氰胺临时管理限量值。婴幼儿配方奶粉中三聚氰胺的限量值为1mg/kg;液态奶(包括原料乳)、奶粉、其他配方奶粉中三聚氰胺的限量值为2.5mg/kg;含乳15%以上的其他食品中三聚氰胺的限量值为2.5mg/kg。之所以允许三聚氰胺的存在,有关部门给出的理由,是三聚氰胺可以从环境、食品包装材料等途径进入到食品中。虽然有些差强人意,却也算有此一说。同样的理由,用来套在鸡蛋的身上,恐怕并不合适。鸡蛋壳作为蛋清和蛋黄的天然屏障,有着良好的保护作用,可以抵御环境、包装材料等外部力量的侵害,想必三聚氰胺还没有钻天入地的功夫。
三聚氰胺不是食品原料,也不是食品添加剂,是工业废渣,是有毒化工材料,混入食品中,将对人民生命健康造成极大隐患乃至灾害,对其应该像对待过街老鼠一样,人人喊打才对。2007年5月,美国“毒宠物事件”的罪魁祸首就是三聚氰胺。美国FDA的调查确证,江苏徐州安营公司出口到美国的小麦和大米蛋白粉含有三聚氰胺,导致了宠物中毒死亡。今年9月中旬,辽宁省一村庄数百只结石貉子陆续死亡,饲料中检出三聚氰胺。至于更多的三聚氰胺奶粉造成那么多的“肾结石娃娃”,引起人神共怒。对食品中三聚氰胺的零容忍,应该是尊重人类、尊重生命、尊重健康的基本要求。
奇怪的是,原本简单明了的事情,在负责食品安全的十几个部门哪里,弄得异常复杂。不是云里雾里地告诫老百姓三聚氰胺少量无害,就是鼓捣限量标准,仿佛是消费者是大惊小怪,无事找事,给生产企业带来麻烦。显然,三聚氰胺扮演动物杀手本色,除了老百姓谈“胺”色变外,并没有得引起关部门的足够重视。在三聚氰胺奶粉事件发生之后,香港、台湾等地都扩大了检疫范围,对各类肉食品和水产品进行拉网式检查。大白兔奶糖是在台湾“落马”的,鸡蛋是在香港“中箭”的,直到现在,国内对奶糖、鸡蛋还没有检验的考虑。而另一方面,调查表明,在动物饲料中加三聚氰胺,已成公开的“行业秘密”。 广东粤海饲料集团董事长郑石轩表示,三聚氰胺废料变身后的“蛋白精”在饲料行业中至少已经存在了五年,其覆盖的范围已经波及到畜禽、水产等绝大多数养殖产业。如此看来,负责食品监管的部门早就心知肚明,不是不作为,而是懒得作为,知道那是秃子头上的虱子明摆着的事情。 监管部门的宽厚、仁慈、妇爱之心,除了坑害消费者之外,最终倒霉的还是企业本身。连不识字的农民都知道“严是爱宽是害”、“棍棒底下出孝子”、“肥田收瘪稻”的朴素真理,怎么到了监管部门哪里,十几个负有监管重责的部门统统就犯晕呢。君不见,哪一种食品问题出现,都是先有媒体曝光,后有舆论鼎沸,再有领导批示,方有监管部门“雷厉风行”。苏丹红如此,大头婴儿毒奶粉如此,三鹿奶粉还是如此。要是有什么例外的话,就是在鸡蛋中发现三聚氰胺,是检疫质检部门的功劳。不过,这功劳要记在香港公职人员的头上。
面对食品行业的声名狼藉,当务之急,就要是制定最严格的食品生产标准、检验标准和检查标准,尤其对各种可能带来毒性和危害的添加剂,坚决拒之门外,而不是容忍它们以一定含量存在。我就不相信,三聚氰胺会自己跑到鸡蛋里去。同时,对监管部门慢作为、不作为乃至渎职,国家权力机关和检察机关有必要亮出剑来,至少要削去几顶乌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