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畜牧产业就像是一个小生产者的汪洋大海。无论是散养农户,还是畜禽专业饲养户,他们的生产规模都非常小,仍然属于小农业生产者的范围。①这些小生产者占畜禽生产者的比重在99%以上。因此,观察、研究小规模畜牧养殖户的经营方式和行为,判断其发展趋势,对于发展中国的畜禽产业,扩大农村就业,增加农户收入是具有现实意义的。
本文主要利用全国农村固定观察点分布于31个省(市、区)含2万多个样本农户的调查系统(以下简称观察点调查系统),采集了相关数据并结合个案调查信息,描述中国小规模养殖户家庭的劳动力就业状况、地位、收入构成,分析小农户的竞争优势和面临的挑战,判断小规模畜牧农户的发展趋势。
一、中国畜牧业的发展
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畜牧产业快速发展,以满足国内不断增长的需求。中国畜禽产业的快速发展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畜禽产品产量
肉产量从1990年的2513.5万吨增加到2004年的7245.0万吨,增长2.9倍。同期,蛋产量增加到2733.7万吨,增长3.4倍;奶产量达2366.4万吨,增长5.7倍。除了奶制品之外,肉、蛋产品的人均消费均达到世界较高水平。
(二)畜禽业产值
畜禽业产值在农业GDP中的比重不断上升,成为重要的支柱产业。2004年,畜牧业产值达到12174亿元,以1985年不变价计算,达到4376亿元,20年间增长了5.5倍。畜牧业产值占农林牧渔总产值的比重达到33.6%,与1985年的21.7%相比,增长了近12个百分点,平均每年增长0.63个百分点。
(三)畜禽饲养规模
畜禽饲养规模有较大提高,但小农户生产仍占主导地位。中国是一个畜禽生产大国,但是众多的畜禽产品主要由亿万的小农户生产出来。20世纪90年代以来,工业化、城镇化发展,农民收入增加,畜禽散养农户开始分化。一部分农户正逐渐放弃畜禽的养殖,另一部分农户则从一家饲养一两头猪、几只羊、一头牛、十几只鸡的半自给半商品的经营模式,逐步过渡到一家一品的商品生产者模式。据观察点调查系统的调查数据,全部样本农户中,养畜(禽)户已经由1990年的88%减少到2005年的51%,其中养猪户由73%减少到38.3%,养禽户由79.6%减到29.5%。
虽然畜(禽)养殖户在逐步减少,但是到2002年中国农村仍有1.1亿个生猪饲养户(场)、5300万个肉禽饲养户(场)、5960万个蛋禽饲养户(场)、1460万个肉牛饲养户(场)、3800万个羊饲养户(场)、137万个奶牛养殖户(场);其中99%的畜禽养殖户还处于小规模经营状态,平均饲养规模:养猪户为4.3头、肉牛户为2.5头、奶牛户为3.8头、养羊户为5只、肉禽户为66只、蛋禽户为29只。这些小规模饲养户在中国畜禽产品的供给中仍占据着主导地位,提供了73%的生猪、82%的肉牛、63%的肉鸡、69%的禽蛋、73%的肉羊、65%的牛奶。
二、小农户畜牧业在农村经济中的地位
过去十年以来,中国城镇化速度加快,每年有大约1千万农村劳动力进城务工和经营,城市周边的村庄逐渐城镇化,相当多的农户放弃经营畜禽养殖业。与此同时,农村的畜牧产业并没有萎缩,而是对农村经济做出了更大贡献。
(一)畜牧业仍是养畜农户收入的重要和稳定来源
观察点调查系统的养畜农户收入数据表明,从事畜牧生产的小农户,其畜禽生产的收入在整个农业收入中的比重呈稳定上升的趋势,2005年达1482元,占农(林、牧、渔)业收入的25.4%,比1995年增长了9.5个百分点;在家庭净收入中,农户的外出劳务收入呈现更快速的增长趋势,2005年达32.4%,比1995年增长了20个百分点,是拉动农户家庭收入增长的最重要的部分;另外就是畜牧业收入,保住了它11%的份额基本不变,成为农户收入中重要和稳定来源。
(二)为农村不易外出劳动力提供了稳定的就业机会
小规模养畜农户绝大多数以兼业的模式进行经营,通常男性青壮劳动力和未成家的青年女性外出从事非农职业,以工业、建筑、运输、服务业为主。已婚女性和体力不强壮的男性、老年人留在家中从事畜禽养殖业和种植业的生产经营,同时还要照料未成年子女。在外务工的劳动力如果能够通勤回家居住,也会利用工余时间帮助家里做一些饲养工作,如清理畜舍、粉碎、混合饲料等。
在农村经济中,小农户饲养业有效地利用了农户家庭中那部分需要照顾子女、体质较弱、年龄大、受教育较低,从而缺少非农就业机会的劳动力,为他们提供了稳定的就业岗位,并有效利用了外出务工者和从事非农劳动者的剩余劳动时间,增加了家庭经营收入。
(三)小农户畜牧业对农村就业的贡献
为了分析养畜农户和非养畜户劳动力素质和就业情况,我们根据畜产品经营费用这一指标,将2005年样本农户分为养畜户和非养畜户,对比了两组农户家庭人口、教育、健康、就业情况。20473个样本农户中,50.9%为养畜农户,48.1%为非养畜农户。
养畜户平均家庭人口数、未成年子女数和劳动力抚养指数都高于非养畜户,养畜户分别是4.20人、1.05人和1.55,非养畜户则分别是3.80人、0.88人和1.52;养畜户劳动力平均受正规教育时间低于非养畜户,分别为6.2年和6.8年;养畜户中健康劳动力比例占51.2%,比非养畜户少4.5个百分点,弱劳动力比例占15.2%,比非养畜户高2个百分点。对比数据表明,养畜农户人口多,未成年子女多,抚养指数高,劳动力健康素质和文化教育素质都比非养畜户低,总之平均人力资本少于非养畜户。以上这些降低了养畜农户外出就业的机会成本。而小规模的畜牧业生产,劳动强度不高,对文化程度要求也相对偏低,可同时照顾未成年孩子和学生,因此是弱劳动力的必然选择。
下面,具体计算农户畜牧业对农村劳动力就业的贡献。据观察点调查系统2005年的调查,养畜户家庭劳动力中有32.0%外出就业,平均就业时间是208天;68.0%的劳动力在本村从事农业劳动,平均农业劳动时间是159天;29.0%的劳动力曾在本村从事过非农劳动,平均就业时间是100天。相比之下,非养畜户家庭劳动力中有34.0%外出就业,平均就业时间是241天;从事农业劳动力仅占46.9%,平均农业劳动时间是114天;45.0%的劳动力曾在本村从事过非农劳动,平均就业时间是167天。由此推算出养畜户和非养畜户的农业就业率分别是52.9%和25.4%。另外,我们假定养畜户与非养畜户种植业的就业率是相等的,进一步推算出养畜农户在畜牧产业中的就业率为27.5%,超出了种植业25.4%的就业率。
由此计算出农户畜牧业已经为约15%农村劳动力提供了就业岗位(公式为畜牧业就业率×养畜户比例×养畜户户均劳动力数/全体农户户均劳动力数)。
四、小农户畜牧业的竞争优势与挑战
不可否认,随着经济的发展,小规模养畜农户一定会不断扩大自己的规模,以便获取更大的规模效益,但发展的速度会受各种因素限制。我们判断在今后15年~20年,中国小养殖户仍然会顽强地存在下去。
(一)小农户畜牧业的竞争优势
1.中国小农户畜牧生产的竞争性表现在生产成本低:一是大部分的小饲养者是在自家庭院里盖起牛栏、猪圈、鸡舍,不需要支付场地租金,建设成本也极低。如河北丰润区南下庄,村里有50%的农户在庭院里盖起牛棚养奶牛,少则l、2头,多则7、8头。而在养殖小区里每头牛每年需交300元场地租用费。二是小农户养殖便于利用剩余劳动力和剩余劳动时间,这些小农户是兼业经营,有未成年子女需要照顾,有田地、果园需要经营。如南下庄一养牛户,有两个孩子上中学,妻子已45岁,不能离家做工,喂5头奶牛,兼经营2亩果园,种8亩玉米。丈夫在外务工,每天回来帮助清除粪肥、挤奶等。三是小农户经营方便综合利用饲料资源,降低了成本。中国养畜小农户通常是种植、养殖兼营,利用种植业提供粮食、秸秆作饲料,减少了买粮和购饲料的交易成本。四是小畜禽农户通常将动物的粪便全部运到地里作为肥料,不会出现大规模饲养场中大量的粪便堆积所造成的污染。动物的粪便又是很好的农家肥,减少了化肥的费用,增强了地力。根据我们对农户的调查,养畜户平均比非养畜户多使用的农家肥大致可折价53元。
2.小农户竞争性表现在管理成本低。小农户自己既是生产者又是经营者和管理者,相对于大中规模的饲养场减少了管理成本。同时,由于规模小,面对市场波动等风险,小农户决策快,调整方向快,降低了损失。
(二)小农户畜牧业面临的挑战
1.由于小养殖户规模小,不能向大企业那样拥有自己的研发部门,也不容易从其他科研部门、技术推广部门获得服务和技术支持,如优良畜禽品种引进困难,导致小农户生产效率低。
2.小农户的经营者文化素质低,管理能力差,缺少利用先进技术,如计算机、互连网等获取信息资源的能力,导致销售能力弱。
3.小农户缺乏组织,从而不具备与加工企业谈判的地位,因而进入大市场的能力弱。
(三)小农户畜牧业未来的发展趋势
小农户与规模企业相比生产力低,但今后相当一个时期还会继续存在,原因如下:
1.小农户不计人工、场地费,与规模企业比利润并不低,况且小农户也在逐渐提高自己的规模。根据农业部农村经济研究中心1999年在15个省的调查,对于生猪饲养,小规模的专业农户经营模式,利润成本率达到最高。因为养殖专业化的经营模式,既具有小农户低经营成本的优势,又具有一定的规模效益,是增加农民收入的有效途径。
2.小农户要发展成大规模农户,会受到资金、土地、生态保护和经营能力的限制。中国小农户要发展,首先受到资金积累的限制。El前,中国小农户很难从银行贷到资金,主要依靠家庭的资金积累。2005年全国农民人均纯收入只有3000多元,面临子女教育、子女结婚、建房等刚性需求,生产资金的积累将是一个缓慢的过程。其次,发展大规模养殖受到农村土地稀缺的限制。据有关方面统计,过去十年中国耕地正以每年1000万亩的速度递减,并且还会持续下去。如果目前小农户生产全部转为大规模饲养,粗略估算将多占用1100万亩耕地。这不仅与政府严格保护耕地的政策相抵触,也会影响农户承包土地长期不变的政策。
3.小农户发展规模受到生态环境保护的限制,因为大规模畜牧养殖而聚集起来的畜禽,其粪便处理还是一个没有很好解决的课题。如上海周边建起的700多个大中型养猪场已经给水源和环境造成了很大的危害。目前正在兴起的一些养殖小区出现了粪便堆积、污水横流的状况。
五、结论与建议
(一)结论
1.占总数99%的小农户畜牧业在中国畜牧产业生产中仍占据主导地位,他们提供了70%以上的畜禽产品。
2.小农户的畜(禽)收入在过去10年保持在家庭纯收入的10%~11%,是小农户收入的重要和稳定来源。
3.小农户畜牧生产为15%的农村劳动力提供了稳定的就业岗位。
4.中国畜禽生产的小规模化是与农村劳动力的大量过剩相适应的,也是与农户土地经营的小规模化相适应的。在农村大量剩余劳动力存在的条件下,专业化的小农户会在相当长时间内存在下去。
(二)建议
1.地方政府和科研部门应组织建立面向小农户的科技推广服务体系,如在本地区引进优良畜禽品种;向小农户推广科学饲养方法;增加小农户畜禽生产的科技含量,提高生产效率;建立和加强面向小农户动物疫病防控体系和畜产品的质量监督体系。
2.在村庄或乡镇帮助小农户组织起区域性的专业养殖协会。主要作用是向小农户提供生产、销售信息服务;进行行业的质量监督,以打造地区性的产品品牌;组织会员联合开拓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