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畜牧新闻 » 正文

当中国猪肉定价权旁落时……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08-10-03  作者:晨曦  浏览次数:259
         因为猪肉、粮油价格上涨而引发上一轮CPI上涨的情形让人记忆犹新。现在猪肉价格已有进入下行通道的趋势,就在沿海养猪户大呼“难顶”和因为城市化发展频频被迫“搬家”的时候,德意志银行、泰国正大畜禽有限公司近期均宣布斥资进入中国养殖业,这些追求最大利润的资本为何进入别人都不看好的养猪业?外商频频在中国国计民生的生活资料市场出手,未来的数年后,话语权是否会落入他们的手中?

  我以为,这样的担心不是“无中生有”。广东省农业科学院研究员莫棣华说:“作为养殖业的重要饲料来源,现在中国绝大多数的豆粕厂都已经有了外资背景,单从饲料入手就可以产生对中国猪肉价格的话语权。”不仅饲料,养猪业下游的一些产业也已转卖给外企,双汇在清远的一个火腿厂就是例子,外资控制整条产业链的意图已渐渐明晰。在未来的数年后,中国猪肉定价权旁落,恐怕不是杞人忧天,假如我们现在都抱着无所谓的态度。

  也许有人要说,中国的养猪业不可能被外资控制,一是中国农民有自家养猪的习惯,二是中国不会有“13亿人民为猪肉而疯狂”。其实,随着物价的上涨,养猪成本不断增大,农民自家养猪的越来越少,即使是规模养猪也处在维持阶段,因为养猪越来越“不合算”。再说,中国的养猪业几乎没有大资本进入,几乎处在“无政府”状态,没有抗击市场风险的能力,也没有与外资抗衡的资格。“脆弱”是中国养猪业的最大特点,有钱挣就进入,无钱挣就退出,也正因为如此,中国的猪肉价格是随行就市的,或是最“市场化”的。

  现在外资大规模进入中国养猪业,而且意在控制整条产业链。人常说,有同行无同例。生猪业不被地方看好,纷纷“转业”,有被动“转业”的,更有主动退出的,因为长期以来是小本生意,没有形成大气候,很难与市场抗争。但外资进入就不同了,不仅要养猪,还要做饲料,做肉食品加工,形成一条龙生产线,而且是有备而来,可以规模运作,目的是做强做大。因为,只有把养猪业做强做大,才能与市场抗衡,甚至左右市场。在中国,国内养猪业是非常脆弱的,正给了外资大规模进入的机会,而且更容易做强做大。

  有人说,外资进入中国养猪业是好事,可以降低猪肉价格。这种想法恐怕是梦想。在我看来,外资大规模进入中国养猪业,有利于整合养猪业,再加上控制整条产业链,那么养猪成本就会降低,甚至大幅度降低。但是不是猪肉价格也降低,那就很难说了。因为外资是来挣钱的,不是来无私帮助中国降低猪肉价格的。就像外资进入中国房地产一样,他们没有帮我们降低房价的义务。而且,比起房地产,更容易获得养猪业的话语权,也就是说更容易挣钱。试想,外资会放弃挣钱的大好机会吗?外资大规模进入中国养猪业,政府应慎重看待,不可轻视,我们的教训太多了。目前,大米市场国际四大粮食集团掌握了全球粮食贸易的80%份额,食用油方面,6.2%的外资企业控制着全国超过四成的产量。外商频频进入中国国计民生的生活资料市场,这不是好兆头。我以为,我们应该像对待大豆那样,对待中国养猪业,鼓励支持本土养猪业的健康发展,特别是要防患未然,不能让外资垄断养猪业市场话语权。当中国猪肉定价权旁落时,老百姓再吃猪肉,就得看外资的脸色了。现在看外资脸色的行业已经不是一个两个行业了,我希望能少增加一个就少增加一个吧。
 
 
[ 资讯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违规举报 ]  [ 关闭窗口 ]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版权隐私 | 付款方式 | 免责申明 | 联系方式 | 关于我们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豫ICP备180202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