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兽药新闻 » 正文

兰州畜牧与兽药研究所建所50周年硕果累累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08-09-11  作者:旭日  浏览次数:185
9月5日,中国农科院兰州畜牧与兽药研究所隆重举办建所50周年庆典。50年来,该所紧紧围绕草食动物遗传育种与繁殖、牧草种质资源保护与利用、兽医毒理学、兽医药学、中兽医学、畜禽疾病防治等领域,积极开展科学研究和科技推广,为我国的畜牧业科技进步、为农牧民增收做出了重要贡献。在2007年农业部组织的“全国农业科研机构综合科研能力评估”中,该所已进入“百强”行列。
  中国农科院兰州畜牧与兽药研究所是在1946年成立的国立兽医学院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在我国第一位畜牧兽医学部委员盛彤笙等著名科学家带领下,该所承担并完成科研课题770项,共取得科技成果194项,获奖112项,其中国家奖11项;获得专利4项,取得兽药证书52个,初步形成了兽药研究、中兽医药现代化研究、草食动物育种与资源保护利用研究、旱生牧草品种选育与利用研究的科技创新团队。
  该所培育成功“大通牦牛”是利用我国独有的本土动物遗传资源培育的第一个国家级牦牛新品种,其具有肉用性能好、抗逆性强、遗传性稳定等优良特征,产肉量比家牦牛提高20%,产毛、绒量提高19%,繁殖率提高15%~20%。该研究创立了利用同种野生近祖培育新品种的方法,解决了野牦牛采精、冷冻精液制作等技术难题。这个新品种的育成及繁育体系和培育技术的创建,填补了世界牦牛技术体系的空白;目前已推广野牦牛冻精粒30万粒、大通牦牛4万头,仅试验区就创经济效益数亿元;为我国高寒地区少数民族聚集地牦牛的整体改良、遏制牦牛退化、提高牦牛的生产性能和经济效益提供了技术支撑;获2007年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该所还育成了1个“甘肃高山细毛羊”新品种和西北肉羊、2个华北肉羊新品群,使其生产性能迅速提高,仅甘肃高山细毛羊就累计推广102万只,净增社会效益1.1亿元。该所还培育出“中兰一号”苜蓿新品种和333/A箭舌豌豆新品种,并引进国内外旱生牧草,建成了国家旱生牧草繁育原种基地。
  该所继承和发扬祖国传统兽医学,在畜禽针灸技术、奶牛重大疫病综合防治技术和中兽医现代化研究方面,均处于国际领先水平。
  该所还在兽药研究上取得一大批有生产实用价值的科研成果。他们研制成功的我国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兽药“喹烯酮”,是我国第一个获得国家一类新兽药证书的化学药物,填补了国内外高效、无毒、无残留兽用化学药物的空白。喹烯酮对猪、鸡、鱼具有显著的促生长效果,把猪、鸡、鱼的增重率分别提高15%、18%和30%,可使畜禽的腹泻发病率降低50%~70%;2006年,实现了喹烯酮产业化。喹烯酮在全国推广13年来,已产生经济效益39亿元。该所还研制成功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我国治疗猪痢的首选药与特效药“痢菌净”,其治疗猪痢的用量小、疗效高、安全可靠、成本低廉、使用方便、复发率低;除主治猪痢疾外,痢菌净还可治疗禽霍乱、仔猪黄痢和白痢、犊牛伤寒及多种畜禽消化道感染;已推广应用到全国30多个省、市、自治区,创造了巨大的经济效益。
  开发一种新药,目前至少要10~15年左右的时间及大量科研成本。前不久,该所主持完成的“重离子束辐照研制新化合物喹羟酮”项目,首次探索了应用核物理手段寻找新药的途径。该课题组对我国最新的药物饲料添加剂“喹喔啉”开展了重离子束辐照的分子改性研究,使喹喔啉的抗菌作用明显增强,副作用大大缩小,可较长时间广泛用于各种动物饲料,主要用于促生长、提高饲料利用率和预防幼畜腹泻以及提高幼畜、禽的成活率;同时也可用于治疗禽霍乱、鸡白痢,仔猪腹泻等疾病;在全国推广应用,每年可产生数亿元的经济效益。鉴定专家认为,该研究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该所还开展了“新型安全中兽药的产业化与示范”研究,前不久通过鉴定。该研究对本所已有的天然广谱抗菌新药“六茜素”、“茜草素”、新型天然饲料添加剂产奶增强剂“葛根素”以及对细菌、支原体、病毒和霉菌都有强烈的消毒效果、毒副作用小且价格低廉的“强力消毒灵”,进行了组装集成;由此,提供了目前无抗生素畜禽产品产业化中的关键性技术,形成了无抗奶、肉、蛋的生产技术操作规范。
 
 
[ 资讯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违规举报 ]  [ 关闭窗口 ]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版权隐私 | 付款方式 | 免责申明 | 联系方式 | 关于我们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豫ICP备180202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