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畜牧新闻 » 正文

多方联动强猪业 创新机制谋跨越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08-09-05  作者:晨曦  浏览次数:243
——广元市元坝区推进现代猪业建设实践与探索
  近年来,元坝区把发展和壮大以生猪为主的畜牧产业作为发展现代农业的突破口,整合资源,集中财力,坚持以建设生猪生态养殖小(园)区为抓手,以标准化生产为根本,积极发展良种猪业、设施猪业、清洁猪业、环保猪业,全面实施产业化、标准化、规模化、规范化养殖,取得了显著成效。
  一、发展成效
  (一)生产总量不断增长。2007年,全区出栏生猪48.51万头,人均占有2头以上,人均生产量居全省第一,同比增长27.54%;存栏生猪27.18万头,同比增长6.09%。实现猪业产值5.3亿元,分别占畜牧业和农业总产值的86.8%、47.4%,生猪已成为全区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增收致富的骨干支柱产业。
  (二)生猪品质持续优化。全区存栏能繁母猪4.55万头,其中外血良种母猪1.5万余头。饲养优质种公猪212头,其中杜洛克种公猪125头,瘦肉型猪普及面达到98%以上,其中生猪外三元杂交面达35%以上,内四元杂交面达50%以上,商品肉猪精边屠宰率达62%以上,生猪品质总体水平居全省前茅。
  (三)养殖规模不断壮大。累计培育年出栏生猪50头以上的规模户3538户,占全区养猪总户数的15.2%,其中1000头以上场(户)182个,规模饲养户出栏生猪占全区出栏总量的41.6%以上。建成生猪标准化生态养殖小区80个,其中初步建成生猪生态养殖示范园区3个,正在建设的有5个。
  (四)产业化经营基本形成。构建了以加工龙头企业、种猪繁育龙头企业、饲料供应企业为主参与基地建设的“三企共建”产业模式,引导企业参与基地建设,推行生猪订单收购;加强猪业专合组织建设力度,开展场厂见面、厂场对接,完善利益联结机制和分配机制,受到广大养殖户的欢迎。累计培育文村、虎跳、玉田、明觉、黄龙等猪业经济专合组织22个,发展会员农户3000余户。
  (五)建设理念日臻成熟。总结提炼了小(园)区建设“六分离六配套”、“六对接八统一”等技术规范,科学制定了《元坝区生猪生态养殖小区建设管理规范》和《元坝区畜禽养殖业污染综合整治方案》,严格执行粪污治理配套措施与圈舍修建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启动的“三同时”原则,广泛推广农业循环利用,实现了产业发展与环境保护可持续发展。
  二、主要做法
  (一)因地制宜,锁定发展目标不动摇。结合元坝区域优势和资源禀赋,站在抓产业就是抓发展,抓产业就是抓工业的高度,把抓生猪生态养殖小区建设作为推进工业化最紧迫的需要,最实在的任务,最具体的举措,作为推进城乡统筹和实现农业现代化的重要突破口,牢固树立强势推进生猪生态养殖小区建设的思路不动摇,把发展和壮大以生猪为主的畜牧产业写进区第五次党代会报告,明确提出了“十一五”末全区建成生猪生态养殖小区120个,实现生猪出栏100万头,畜牧业产值占农业总产值的60%以上。
  (二)规模养殖,着力实施标准化生产。按照“四化一型”(产业化、标准化、规模化、规范化、生态型)的小区建设理念,科学制定了《元坝区生猪生态养殖小区建设管理规范》,高规格建设生猪养殖小区。坚持以政府引导搭台,招引业主规模建设,建立专合组织产业化经营的发展思路,严格执行圈舍建修“六分离六配套”原则,大力推广母猪限位妊娠、高位产床、仔猪保育等现代猪业设施设备,推行园区粪污集中处理、沼气集中供应和粪肥还田统一利用的环保型畜牧业模式,着力培育卫子沈家阁、石井铺新场、黄龙普照、张家刘庄、朝阳灯杆等高端现代生猪集中养殖示范园区,使其成为全区园区建设先进理念示范,先进机制示范,先进效果示范,带动和促进元坝现代猪业经济不断发展壮大,示范带动全区生猪产业持续发展。已建成投产的沈家阁生猪生态养殖园区,突出“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人民共享”的群众路线,坚持以生猪规模化养殖为基础、以标准化生产为根本、以产业化经营为统领、以生态和谐为宗旨、以优质高效为目标的现代畜牧业集成示范基地。园区占地600亩,招引当地务工回乡青年14人,相对集中分户建设标准化猪舍24幢,5000平方米,配置母猪妊娠限位栏168套,母猪高位产床68套,仔猪高位保育栏68套,全面投产可养母猪300头,自繁自养年可出栏优质DLY肉猪6000头,示范带动周边农户100户发展规模生产,全园区常年出栏在10000头以上。园区统一规划布局、统一建修标准、统一建筑风格、推行场址规划布局和圈舍建修“六分离六配套”原则,坚持人畜分离、猪场远离村庄、人口密集区和住户,突出粪污就地净化利用,将猪场相对集中分户建设在农田、森林及桑果园集中区,配套生物绿化隔离带;坚持雨污分离,配套建设明暗隔离沟,减少污物排放和面源污染;坚持粪尿干湿分离,配套建设足够的升流式厌氧沼气池和干粪存储发酵塔,统分结合开展粪污整治,实行集中供气和粪肥还田,走资源再利用的生态循环发展道路;坚持料水分离,配套安装自动饮水器和自动喂料箱,节约资源提高效率;坚持母仔分离,配套建设仔猪专用保育栏和隔热顶,确保多产多活;坚持病健分离,配套建设病猪隔离舍和消毒室,确保生物安全,突出“人猪共荣”的生态和谐发展。
严格坚持“政府保密度,业务部门保质量”和“五包、五不漏”的动物重大疫病防控机制,高度重视动物重大疫病防控,全面推行仔猪骟割双免管理体制改革,强化产地检疫和屠宰检疫,积极推行驻场(小区)兽医制度,实施程序化免疫,全程监管和记录规模场(户)饲养管理、疫病诊疗、投入品管理、粪污治理等,建立生猪产品可追溯体系,先后获得省级和农业部无公害生猪生产基地认定及产品认证,并成功创建成国家级生猪生产标准化示范区,猪肉产品出口62项指标中有61项获得日本国抽检合格认可。
  (三)创新机制,加快产业化经营步伐。持续深入开展“三企共建”产业化经营模式,坚持以小(园)区建立的猪业合作社为纽带,引联以玉田种猪场为主的种猪繁育企业、铁骑力士牧业集团为主的饲料销售企业、广元福润公司为主的肉类加工企业参与基地建设,整合和借助“三企”强大的市场调控、信息通达、资金实力的优势,合力建设生猪产业发展基地,实现利益均沾,风险共担的产业化运作模式。基地农户通过“三企共建”机制,可以享受购买种猪低于市场价50元/头,享受饲料直销供应带来的低于市场价300-500元/吨或赊销饲料,享受肉类加工企业保护性收购价格和高于同期收购执行价0.2-0.4元/公斤,享受合作社直销生猪减少中间环节利润30-50元,通过这几个环节的增值,养殖户每出栏1头生猪在原来的基础上可以实现净增利润80-100元,达到生猪养殖的最低利润点,最大限度保护了养殖户的利益,形成了从猪源购买、饲料供应、饲养管理、产品销售完整的产业链。累计发展“三企共建”示范基地30余个,示范农户(业主)2000余户。
  (四)整合资金,多渠道解决投入问题。区政府出台了《关于鼓励生猪产业发展的意见》,对发展生猪产业涉及的用地、用林、用电等问题实行最大限度的优惠,减收或免收有关费用,激发广大养殖户发展生猪产业的积极性。坚持项目资金打捆使用,整合产业化扶贫、新村建设、农村交通、土地治理、农村能源、日元生态等项目资金,重点支持农民圈舍修建、粪污处理、种猪引进、人居环境改造、交通条件及技术培训等,在充分保证不改变各类项目资金用途的基础上,确保把有限的资金用在“刀刃”上,常年投入畜牧产业发展各类资金在500万元以上。各级信用部门实行不抵押、不担保,简化程序,切实加大信贷资金发放力度,支持生猪产业发展,2007年发放信贷资金近2000万元。同时,把猪业发展列为全区对内对外招商工作的重要内容,积极发展招商猪业,鼓励区内有实力、有一定文化基础的养殖户争当业主,回引外出务工青年回乡创业,领办或联办规模养殖场,把闲散的资金进行有效整合,多渠道增加对产业的投入。卫子镇刘家河养殖场原属粮食系统闲置企业,2005年招引务工回乡青年夏思洪、李仕平承包该养殖场,全场占地2000余平方米,总投资80余万元,常年存栏优质种母猪近200头,2006年共出栏生猪1600头,实现利润18.3万元,在此基础上于2006年底新建1200㎡标准化育肥猪舍三幢,2007年全场出栏达3520头,实现养猪纯收入160余万元。目前全区累计回引兴建千头规模猪场业主达到28个,累计实现固定资产投资近1000万元。
  (五)强化服务,增强产业发展后劲。利用“元坝畜牧”信息网,及时收集、整理和发布生猪市场行情,有效地规避因信息不畅引起的压级压价等现象,通过畜牧产业形势分析、新闻发布等手段和形式,吸引陕西、安徽、重庆等地客商参与全区生猪等畜产品流通,打破行业垄断,活跃流通市场。积极组织外出参观和通过召开畜牧业现场流动会观摩,学习区内外先进生产技术和管理,开拓干部、农民视野,鼓励和支持畜牧行业技术人员创办或联办科技示范养殖场,给养殖户以现身说法,言传身教,促进了畜牧经济由传统粗放型向科技效益型转变。
  (六)多方联动,共推产业持续发展。区政府专门成立生猪产业推进办公室,具体负责全区生猪产业化工作的组织领导、规划设计、目标制定和考核奖惩等。区委区政府督查室、区委农工委等部门加强对各乡镇生猪发展工作目标任务完成情况督查督办,严格实行跟踪问效。实行县级领导干部和相关部门联挂龙头企业制度,协助企业解决好用水、用电、流动资金等具体困难,积极帮助达产生产,使企业出现产销两旺的局面。继续深入开展副县级领导及区级部门帮乡、副科级以上领导和畜牧系统干部职工联系养殖大户活动,深入养殖户帮助解决发展中的实际困难和问题。区新闻媒体加大对先进典型和先进经验的宣传报道力度,大造声势,带动发展,营造全区上下共推生猪产业发展的良好氛围。
  三、几点体会
  (一)政府统筹调控是猪业经济健康发展的前提。生猪属于传统的养殖项目,广大农民素有养殖习俗,如何加强对传统产业的引导和改造,使其逐步成为农民增收的骨干支柱产业,引领传统生猪产业向现代猪业经济跨越,这是摆在各级党委政府面前的现实课题。在发展生猪产业工作中,必须通过有效的宏观调控机制,科学利用市场经济杠杆,从用林、用地、资金扶持、大户奖励等方面出台扶持政策,协调金融部门发放信贷扶持资金,对各方力量进行有效整合,形成各级互动共谋生猪产业发展的良好氛围。
  (二)规模经营是生猪产业发展并长期发挥效益的基础。规模成就产业,规模决定效益。只有达到一定的规模,使生猪养殖能获得与打工或从事其他项目相等或更高的收入,农民才会全身心投入产业建设中去。在发展生猪产业中,要坚持把不断壮大养殖规模作为关键环节,耐心细致引导,真心实意帮扶,推广良种良法,指导农户从根本上解除思想禁锢,变要我发展为我要发展,稳步提高养殖效益。
  (三)产业化运作是永葆生猪产业发展活力的关键。市场机制不活、销售渠道不畅,这是长期困扰养殖业更快发展的主要因素,也是广大养殖户养殖比较效益低下的重要原因。必须不断探索和完善产业化运作机制,扶优做强龙头企业,充分发挥龙头企业在生猪产业发展中的主力军作用,不断引导企业参与基地建设,把生产车间前移,把企业服务前靠,实行保护价收购和“三优先”(优先收购、优先宰杀、优先付款)服务政策,并通过猪业经济专合组织的中介桥梁作用,与广大养殖户逐步建立起较为稳固的产前、产中、产后服务体系,增强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促进生猪产业持续发展。
  (四)注重科技是生猪产业不断前进的支撑。要注重把科技推广与创新同生猪产业发展有机结合起来,与四川农大、省畜科院、草科院、绵阳铁骑力士牧业集团等科研院所建立长期科技合作和人才培养协议,选派技术人员外出学习深造,开展技术交流和学术研讨,有效增加产业发展的科技含量。大力推广生猪生态养殖小区“五统一”管理模式,标准化圈舍修建“六分离六配套”技术规范,生猪标准化饲养“八推八化”技术规程,为做大做强生猪产业提供强有力的科技支撑和人才保证。

 
 
[ 资讯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违规举报 ]  [ 关闭窗口 ]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版权隐私 | 付款方式 | 免责申明 | 联系方式 | 关于我们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豫ICP备180202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