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河南省项城市在发展畜牧业生产中,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为主线,坚持发展与保护并重,不断创新思路,积极开展标准化动物防疫工作,构建了机构健全、责任清晰、程序规范、防控严密的动物疫病防控体系,形成了“防疫体系标准化,免疫程序规范化,监督机制制度化,检疫监督严格化”的动物防疫模式,保证了畜牧业生产健康快速发展,加快了新农村建设步伐。
一、加强领导,落实责任,构筑完善的防疫组织体系
该市成立了由市长任指挥长,分管副市长任副指挥长,市政府相关部门主要负责同志为成员的重大动物疫病防控指挥部。制定下发了《项城市防控重大动物疫病应急预案》,明确了分工,建立了部门协作联动机制。把动物防疫列入乡镇政府年度考核目标,全面落实了乡镇政府(办事处)保密度,基层防疫中队保质量的动物防疫工作新机制,形成了行政、技术双轨管理体系;畜牧局与基层防疫中队、防疫中队与防疫员、防疫员与养殖场之间签订了动物防疫目标管理责任书。将防疫责任落实到每个单位和个人,切实保证防疫工作横到边、纵到底,不留死角。集中免疫期间,市领导不定时对各乡镇防控工作进行督查,发现问题现场解决;市重大动物疫情控制委员会办公室组成督导组,分包乡镇进行督查。集中免疫工作结束后,指挥部办公室还要对各乡镇防疫情况进行考核验收,全市通报,对年度动物防疫工作成绩突出的乡镇,市政府给予奖励,对因工作不力而出现疫情的乡镇,给予通报批评,责令限期整改,逾期不改的,年度考核加倍扣分,并追究主要领导责任。
二、“选、培、建、管”并举,建立稳定的基层防疫队伍
该市本着“严格把关荐好人,责任制度管好人,加大投入稳定人,加强培训提高人”的原则,紧张有序地建立起基层防疫队伍。
1.选聘高素质防疫员。市政府根据项城市防疫实际,由畜牧局按照公开、公平、公正、透明、择优的原则,通过笔试、面试,面向社会公开招聘了100名懂专业技术、有实际工作经验、有责任感和事业心的基层防疫员。畜牧局对招聘的防疫员实行动态管理,每年签订一次动物防疫员劳务协议合同,防疫员劳务费以每人每年5500元的标准纳入市财政预算。为加强对防疫人员的掌控,稳定基层防疫队伍,市畜牧局采取公开竞争的方式,选拔9名政治素质高、业务能力强、工作有魄力的在职人员担任防疫中队中队长,防疫中队为畜牧局派出机构,中队长保留原单位身份、编制,待遇不变。
2.强化业务培训,提高素质能力。人员招聘结束后,由市畜牧局组织进行了为期一周的岗前培训。培训内容包括防疫员的职责、畜禽防疫操作规程、消毒灭源和疫情报告等。针对防疫员上岗时间短、技术水平参差不齐的实际,把提高人员素质作为一项重要的基础性工作来抓,定期对防疫员进行培训教育,一是抓思想政治教育,大力倡导“遵纪守法,爱岗敬业,团结奉献,为牧争荣”的时代风尚,教育职工牢固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意识,端正服务态度,转变工作作风。二是采取集中授课、分散学习的方法,对防疫中队进行业务培训。今年先后举办了4期培训,重点进行了政策法规、经营管理、畜牧产业化、饲养管理、实用新技术推广等方面的教育培训。进一步提高防疫员的政治素质和业务素质。
3.加强基础设施建设。防疫中队建立后,市畜牧局又筹措资金为防疫中队配备了办公用具,为防疫员配备了耳标钳、注射器、疫苗保存箱、保定器和工作服。做到了有办公地点、有牌子、有人员、有器械,从而调动了防疫人员的工作积极性。
4.强化管理,提升动物疫病防控能力。一是划分防控区,固定防疫人员。根据全市各行政区域内畜禽分布情况和防疫工作需要,将全市划分为9个动物防疫责任区域,每个防疫中队辐射1个~2个乡,9个中队又根据各自区域内情况将防控区进行细化,具体到每个行政村、每个防疫员。绘制了《项城市重大动物疫病防控区域图》、《动物防疫中队防控网络图》。详细标注了每一个防疫中队、每一名防疫员所负责的区域。在行政体系上,每个行政村明确一名信息联络员,具体负责向防疫中队、防疫员提供及时的畜禽养殖动态信息,并在防控图上固定。每个防疫员、信息联络员具体到行政村、自然村、养殖户,严格按照责任分工开展防疫工作,形成了市、乡(镇)、村各负其责、三级联动的防控网络。二是规范防疫行为,增强防疫透明度。全市统一制定了管理制度、免疫档案管理、免疫接种注意事项、疫苗领取发放、动物疫情报告、工作纪律、疫苗使用等各项规章制度,并在各防疫中队悬挂上墙。把国家的防疫政策向群众公开,在每村的主要街道建立防疫明白栏,把防疫项目、收费标准、防疫周期、联系方式、举报电话等向群众公开。为方便群众,防疫中队还相应成立了畜禽养殖服务大厅,设立了24小时服务电话,把服务送到养殖户的家门口。为切实加强对防疫员的管理,增强防疫员的责任感,市畜牧局在“三项制度”的基础上出台了《项城市畜牧局动物防疫中队暂行管理办法》,进一步明确防疫员工作职责和工作目标,并根据绩效,实行末位淘汰。三是创新机制,提高防疫实效。春秋防疫采取兵团推进、集中会战、日常补防的方式,实行村级动物防疫日制度,根据每村的信息联络员提供的信息,每村每月固定1天~2天作为动物防疫日,每到固定防疫日,防疫中队人员准时进村防疫。防疫中队还印制了服务联系卡,发放到养殖场(户)手中,切实做到了动物防疫工作经常化、规范化、制度化。工作中严格执行“两到户”(《动物防疫告知书》送到户,畜禽免疫台账做到户)、“两到畜”(防疫到畜,耳标到畜)。推行畜禽规模养殖场与畜牧防疫部门“双向承诺制”,监督指导养殖场(户)按要求、程序进行防疫,并发放防疫督查通知书,确保了免疫工作的速度和质量,达到了“不漏村、不漏报、不漏户、不漏畜(禽)”的标准要求。
三、强化监督管理,保障畜产品质量安全。
为保障人民群众吃上“放心肉”,该市采取专项突击性检查与平时监督检查相结合的办法,依法加大了对畜牧业生产资料投入市场的管理,对假冒伪劣兽药、非法经营生物制品、销售和使用“瘦肉精”等违禁药品的违法行为开展了专项整治。加强了对屠宰场、冷库、肉品连锁店、集贸市场、重点活禽交易区、学校及其他经营户的监督管理。与从事运输、销售、加工、屠宰、储藏畜禽的商户、肉品连锁店签订保证不出售、不加工、不储运、不储藏病死畜禽及其产品的责任承诺书,强化了广大商户的责任意识、风险意识。对全市的活畜禽交易市场、屠宰场(点)进行严格整顿,规范畜禽粪便、屠宰污物的无害化处理,消除传染隐患。对每天进入市场的畜禽数量、产地、检疫证明等进行登记,经严格查验无误后,才能上市交易。对来源不明、病死或死因不明、未经检疫或检疫不合格的畜禽及其产品坚决进行无害化处理。实行执法程序公开、收费标准公开、举报监督电话公开,形成了“办案过程、案卷形成、案件终结、立卷归档”的工作程序。做到违法案件查处不过夜、打击违法行为不手软,有效预防了重大动物疫病的发生,保证了上市肉品安全,营造了良好的安全消费环境。
四、多措并举,积极推进新农村建设
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富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方针,市畜牧局立足自身行业优势,强化各项措施,积极推动全市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一是强化服务功能,采取举行短期培训班、送科技下乡等各种行之有效的形式,加快畜牧业生产新技术新成果的宣传。广泛开展了“送科技下乡”活动,组织畜牧科技人员进村入户,为养殖户提供面对面服务,帮助解决生产实践中遇到的技术难题。今年已举办各种培训班10期,培训人员2000余人次,现场指导500人次。二是大力推行栏圈改造,积极引导群众改变传统饲养习惯,对散养畜禽实行圈养,逐步向规模化、标准化饲养小区过渡。按照“一池三改”的要求,指导农民进行圈舍改造,加强了对规模养殖场的监督管理,改善了村居环境和农民的生活条件。三是加快了规模养殖和小区建设。按照有利于“生产发展,生活富裕,乡村文明,村容整洁”的要求,引导农民由庭院养殖向小区规模养殖转变,不断推进“六统一”的标准化管理模式,建设生态养殖小区,以推广沼气技术为重点,大力推广了“猪-沼-果(蔬)”等生态养殖模式。组织人员配合乡镇做好新建小区的规划和原有小区的改造提升,使养殖小区达到品种优良化、粪便处理无害化、环境生态化、防疫达标化、生产标准化、管理科学化、产品绿色化,实现饲养方式与畜牧业发展要求相适应,畜牧业发展与环境和人类健康要求相和谐。四是为龙头企业提供优质服务。市领导经常带领畜牧局相关人员多次到大型养殖场调研,对生产管理和业务技术方面提出合理化建议,并帮助制定免疫程序,开通技术服务热线。五是推进产销联建制度和无公害畜产品产地认定,帮助养殖企业提高饲养水平,促进其严格按照无公害生产标准进行生产。截至目前,该市共有6家养殖业通过省无公害畜产品产地认定,5家企业成为京沪等大中城市产销联建基地,有力地提高了养殖效益。六是规范建立了一批生产规模化、管理标准化的养殖示范场区,全市建成规模养殖场1781个,养殖小区16个,年出栏1000头以上的规模养殖场295个,畜产品标准化生产基地初现规模。利用养殖小区这个载体形成了“公司+农户”、“龙头+基地+农户”等几种畜牧产业化模式,使龙头企业、养殖小区、农民合作经济组织与农户有机结合起来,建立了有效的产销联合体和利益共同体,实现了由分散生产向产业化、标准化生产的转变。七是大力发展农村合作经济组织,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按照自愿、民办、民管、民受益的原则,鼓励发展经济合作社、专业协会等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充分发挥他们在开拓市场、行业自律、保护行业权益等方面的作用,不断提高农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目前全市已成立了泰隆、仁泰、顺鑫、大山、剑宏等20多家畜禽养殖合作社,促使养殖业走上了产业化、规模化发展轨道,为新农村建设提供了发展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