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畜牧新闻 » 正文

高盛养猪意味着什么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08-08-15  作者:晨曦  浏览次数:211
大名鼎鼎的国际投资银行美国高盛集团历来是玩资本的高手,但最近却忙着在中国养猪。据悉,高盛近期斥资2亿至3亿美元,在中国生猪养殖重点地区湖南、福建一口气全资收购了10余家专业养猪厂。

  乍听起来,高盛养猪,也许让人们觉得是件很好笑的事情,但其实早在2004年,高盛即入股肉制品企业雨润集团,2006年更以20.1亿元将中国最大的食品企业双汇集团收入囊中。随着中国养殖规模化、专业化大举推进,已抓住了加工环节的高盛当然不会放弃向对市场和价格更有影响力的产业上游推进。而高盛日前在湖南和福建等地全资并购过来的养猪厂并未自己进行经营,大都是转手给他人承包,自己只控制最为敏感的价格部分。

  事实上,像高盛这样在中国“养猪”,并试图收拢整条产业链的外资投行还不止一家。据了解,德意志银行同样正在大规模布局国内的养殖业。上海宏博集团首席投资官姜华也证实德意志银行正跟他们商讨相关的合作,德行将投资6000万美元取得养猪场30%的股份,目前他们正在进行深度的洽谈。

  国际投行欲让猪肉价格再发飙?

  在过去的两年时间里,相信大部分人对于猪肉价格的飙涨印象深刻。国家甚至不得不发放补贴来促进猪肉的生产供应,以平抑价格。到今天,猪肉价格总算没有飞到天上去。不过现在没有,并不等于未来不会。

  对市场变化向来敏感的国际投资银行们,最近似乎对于价格已相对稳定的中国猪肉产生了极为浓厚的兴趣。这些习惯了高高在上的投行们,如今愿意“自贬身价”来养猪,对于中国到底是好处多还是坏处多,也许现在就下结论还言之过早。但我们至少从国际投行们的行动上可以推断:庞大的资金所有者正在预期,未来的猪肉价格将面临一个长期持续上涨的态势。这些国际投行们在投资实现之后,会尽可能地推动这一进程再次“发飙”。或许,警惕国际投行威胁“猪肉安全”的说法是典型的保护主义言辞,但对于投行养猪行动所代表的未来猪肉价格大涨的趋势,则是我们应该严密关注的。

  国际投行摩根士丹利如今是美国排名前列的冬季取暖用油供应商和电力生产供应商。据国外媒体的消息,类似于摩根士丹利这样的大量金融机构加入了“储油交易”的行列。它们在期货市场上卖出多头期货,然后在期货到期前卖出空头期货,交割期过后,他们将存在储油罐中同样的油,再卖出一次多头期货……这样的循环反复,导致国际上用于“储油交易”的原油大量增加,由于这些石油很多都不进入实际消费环节,因此在相当程度上影响了全球石油价格的走势。

  业内专家认为,如果中国未来推出“生猪期货”,理论上在中国完全可能产生同样效果的“储猪交易”。鉴于金融交易具有将“未来现金流变现”的能力,因此理论上投行们可以通过未来的生猪期货来实现利润,并存在这样一种理论上的极端可能性:将已经到期的、已基本没有利润价值的生猪,通过某种方式来减少国内市场供给。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研究所副研究员王榕平对记者说,事实上,我们从来不怀疑金融资本对于推动生产力进步的作用,但金融资本最大的作用是价值发现功能,它们的能耐就是将未来的现金流变现,因此,我们又不得不担忧金融资本对于一个产业发展所起到的“加速器”作用。如果它们在景气上涨周期内发挥加速器作用,在景气下跌周期发挥缓冲器作用,对经济体系而言,就是正面的。但如果它们不论景气上涨下跌,统统发挥加速器作用,那就是“成也萧何、败也萧何”。

  防止外资以隐蔽手段登陆我农产品市场有专家认为,在目前关系全球经济命脉的几大行业领域,如能源、金融、矿产、电讯等,中国都对这些领域的外资进入保持了高度警惕,并高度关注产业安全问题,唯独农业,仍然保持着较大的开放态度,很多在该行业的并购对外资基本上没有任何门槛限制。随着全球农产品价格的上涨以及农业问题对于全球经济的利益攸关,中国的农业及食品产业链正在为国际资本创造千载难逢的投资机会。

  前不久,多哈回合谈判再次破裂,其根源还是各国在农业问题上谈不拢。发达国家一方面坚决不肯削减本国巨额的农业补贴;一方面要求发展中国家降低关税,放开农产品和工业品市场,外带不允许发展中国家为鼓励出口农产品而提高关税,即使在低补贴、低投入、低科技的状态下也是如此。

  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研究员李国祥对外表示,中国在大豆问题上已吃过一次亏,加入WTO后外国企业不断涌入国内,四大跨国粮商则以低价打入最后拿走了我国豆油的控制权,“日本也有相似的例子,所以日本现在对大米的控制权无论怎样都要掌握在自己手里。”

  李国祥表示:“现在国际粮商抢滩中国市场,要注意其隐蔽手段,比如采取控股、合资的方式。”

  如何面对高盛养猪的问题,王榕平表示,目前中国的迫切之需是立刻加快农产品市场化体系建设,提高透明度,强化公平、公正的法制环境。否则,国际金融资本进入中国农产品市场,带来的可能不仅仅是一定程度上生产力的提高,更多的则可能是价格全面上涨的压力。
 
 
[ 资讯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违规举报 ]  [ 关闭窗口 ]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版权隐私 | 付款方式 | 免责申明 | 联系方式 | 关于我们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豫ICP备180202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