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畜牧新闻 » 正文

外资“养猪”是机会还是风险?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08-08-05  作者:晨曦  浏览次数:204
2008年7月31日,围绕农业与非农产品市场补贴与市场开放问题长达7年之久的多哈谈判再次破裂,由此,在粮食危机袭扰多国的今天,关系国计民生的农业成了各国死保的底线。

  在各国各种死保农业的背景下,外资对中国农业的大举进军,是机会还是风险?

  外资逐利本性

  对于“高盛养猪”的利弊,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与市场研究室主任曹建海说,必须辩证来看。

  “预计高盛将定位于高端猪养殖和屠宰,这可能引起国内普通猪肉的价值发现,引领国内猪肉价格上涨。但这样做的好处是,避免了猪肉浪费;强调品牌、绿色、有机、品质、口感等;有助于形成一个现代养殖场和产业化的示范,摆脱长期以来家庭养殖的弊病,向现代养殖业方向发展。”

  在曹建海看来,外资进入同样有利于农村非耕地地价上扬,形成城市、乡村合理的地价比例关系,只是这样的结果是以通货膨胀为代价的。

  “金融企业控股中国基础产业,虽然在一定时期有利于投资增加,引进先进的养殖技术,但可能引起过度炒作,价格控制,资金骤然撤出会给中国带来食品危机,这些要充分估计到。”

  对于中国农业潜在的相关风险,国际资深投行人士辜勤华进一步解释说.转载自中国兽药114网,“关键是不能把粮食及其他非农产品(肉禽蛋奶等)这些涉及国家国计民生的经济命脉产业让国际资本拿走,国际资本惯常用炒作高利润、高回报的操作方式来影响产业的发展,久而久之,本国的产业就会失去竞争力。”

  辜勤华提醒,随着我国工业化、城市化的进程,农村精锐劳动力人口向城市转移,已经使我国从一个自给自足的国家逐步向依赖外国农产品进口的方向演变。2008年,我国粮食进出口首次出现逆差,给了国人一个警醒的信号。

  “现在,60%的大型的大豆加工业已经被外资控制了,我国也成了每年大量进口大豆的国家。而在非农产品市场上,以奶业为例,虽然都是在本国生产,本国销售,但实质上,奶牛及奶制品的加工技术我们都严重依赖国外。相当一部分利润已经被国外拿走了。”辜勤华说,尽管从8月1日开始实施《反垄断法》,但由于农业相关产业的集中度并不高,所以不能对外资进入实行有效的监管。

  “农业问题或农业危机会把整个金融系统,整个经济体系一并拉下水。而如果换位思考,我们拿着钱到美国,到欧洲去收购他们的农业,根本无法进入。”辜勤华说,由于相关的农业保护政策,以及国家良好的农业补贴与福利计划,欧美的农业企业主或农场主几乎没有出售的意向。

  不过,辜勤华表示,“资本以‘养猪’为起点,向整个农业产业链延伸渗透,并借助与资本市场的结合,打通价格通道,通过控制产业链来获取超额利润与丰厚回报,是资本逐利的本性使然,只要资本的运作合规,就不存在恶意与否的问题,也不能将风险归责于资本。”



 
 
[ 资讯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违规举报 ]  [ 关闭窗口 ]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版权隐私 | 付款方式 | 免责申明 | 联系方式 | 关于我们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豫ICP备180202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