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兽药新闻 » 正文

中国医药产业:药企研发力趋零竞争力丧失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08-07-21  作者:晨曦  浏览次数:206
简介:由于国内医药企业缺乏研发能力,没有相应的专利产品,尤其是西药产品类别中只能生产一些国外专利过期的仿制药品。在现阶段本可以依赖政府的力量,可是政府支持医药研发的经费少之又少,无法扛起药品研发创新的大旗。

    一、医药产业链,研发才是核心竞争力

    1、医药竞争最后还是产品竞争

    中国医药经济长期发展被每年超过GDP增长速度的表面数字所蒙蔽。然而中国目前医药企业缺乏创新能力,中高端市场逐渐被国外医药企业垄断,缺乏产品的危险导致未来民族医药板块走向飘浮不定。

    20世纪著名经济学家约瑟夫·熊彼特说过:“社会现实中,首要的竞争并非价格,而是新产品、新技术、新的原料来源以及新型企业组织所引发的竞争……"那么什么样的创新环境才适合创新呢?熊彼特进而提出著名的创新假说:完全竞争市场上的原子式企业是无法实现技术进步的,只有集中的市场上具有垄断势力的大企业才能实现创新,因而是进步和总产出长期扩张的引擎。"

    创新是经济长期发展的动力。

    2、国外研发投入

    2005年辉瑞用于研发方面的开支约达76亿美元,与2004年相比增长1.3%,占其当年销售收入的15%。其次为葛兰素史克公司,2005年研发投入为53.5亿美元,与2004年相比增长3%,占其当年销售收入的14%。赛诺菲-安万特公司位居第三,研发投入为48亿美元。

    3、外企产品占据第一终端高端市场

    中国的医药市场70%以上几种在医院市场,而其中80%的医疗资源和市场又集中在三甲医院内。在中国的几大经济龙头市场如北京、上海、广州医院用药市场中,世界500强中的辉瑞、拜耳、罗氏、葛兰素史克等跨国制药企业分别占据北京医院市场销售额排名前5位。

    由于国内医药企业缺乏研发能力,没有相应的专利产品,尤其是西药产品类别中只能生产一些国外专利过期的仿制药品。除了部分具有民族特色的中成药,第一终端市场基本上是拱手让人。

    4、外企合资产品不受降价影响

    由于外资企业的产品大都是专利药品,具有全球性、唯一性、临床使用必备性等特点,发改委根本就没有办法约束这类药品的价格,否则这些药品完全可以退出中国医药市场,这是卫生部门不能承受的损失。

    在国外药品利润得到保障的同时,国内制药企业的产品尤其是一些获得80年代国家质量金奖、银奖的产品纷纷遭遇降价的摧残,利润被一步一步的压缩,研发投入本来就少,此时为了企业的短期生存,研发只好再次靠边站了。

    二、中外药企研发投入和运作方式对比

    如果将中国和国际的研发进行比较,那么中国的研发就显得小巫见大巫了。日本的武田制药年度研发费用为1000亿日元左右,辉瑞制药则维持在70亿美元左右。2002年辉瑞、葛兰素史克等全球药业10强企业年度总研发资金达279亿美元;2002年美国的国立健康研究院2002年的拨款为273.35亿美元,占当年美国政府科研拨款总额1117.56亿美元的24.5%,仅次于对国防科研的拨款545.44亿美元(占48.8%);据美国研究制药工业协会的统计,2002年美国整个行业在研发上的投入为440亿美元。

  因此,国际上的研发特点是以大型制药企业和国家相关医药研究机构为主体的研发军团控制了整个医药研发。
    中国医药企业产品创新能力还处于较低水平:研发资金投入不足,我国医药企业新药研发投入平均只占销售的1%左右,2000年,我国支持生命科学基础研究的经费仅约为20亿元人民币,不足美国政府投入生命科学基础研究经费的1%,2006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总费用也不超过50亿元。

    三、中国药企研发力趋零谁之过

    据统计显示,2003~2006年全国医药生产企业盈利能力逐年下降,亏损金额则大幅度上升。2003年,全国医药工业年收入利润率税前为9.7%,2006年1~10月则降为6.34%,工业企业亏损面达到25.5%。中国医药企业管理协会常务副会长于明德曾经说过“如果不改变现状,国家在‘十一五’规划中制定的企业创新投入达到3%的目标就实现不了,没有创新的医药产业生存肯定会出现危机。"

    那么是什么原因导致制药企业总利润下滑?

    1、不按市场规律政府降价的摧残

    中国医药商业协会认为,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自2000年国办发16号文件下发至今已整整7年,国家各有关部、委、办、局做了大量工作,但成效甚微;国家发改委10年来先后降低药品价格20余次,降价品种1100余个,降价总金额达400亿元,但百姓未真正得到实惠;药品集中招标采购试点试了6年,各省市招标模式花样翻新,企业费用急剧上升,造成社会资源极大浪费——全国医药商业有17个省汇总性亏损,仅北京6家医药批发企业,两年半的时间就支付中介费4800万元之巨;创造财富的制药龙头企业华北制药、山东新华、山东鲁抗及东北制药等纷纷出现亏损,中国药品市场近60%的份额被合资和进口药品所占据。价格形成机制由政府主导,无形中伤害了制药企业的竞争力。

    2、药监政策的摧残

    近几年药监部门出台了系列政策:GSP、GMP的审批标准占用不少企业的现金流;海量报批的后遗症,一年批上过万个生产批号,准入机制如此低廉,恶性竞争自然随着而来。

    3、研发机制和报批机制的限制

    药品的研发缺乏有效的监控,只是做一些表面文章,更多的是关注自身个人利益,使得产品研发出现严重的重复建设。一个产品可能有上百个生产企业获得批号,如板蓝根系列产品,企业只能为了生产而生产,却忽略了板蓝根也需要研发的道理,幸亏还有白云山和黄等一些优良企业,为中成药系列产品发挥企业的一份微薄之力。

    4、流通机制摧残

    由于招标体制导致部分药品无法在城市内医院系统生存,在药品生产监管不力的前提下,部分无良医药企业生产相对低廉的药品流向农村市场,如2006年的“欣佛"事件,当然也有情节更加严重的“齐二药"属于伪劣药品在各级市场流通。

    单纯以价格为准入指标,使得各种质量不过关、生产成本极低的药品在医药市场畅通无阻;而质量信得过的、临床疗效有保障的合格药品由于生产成本据高不下,无法与劣药竞争,反而将诚信企业逼入死角。

    药品在医院“以药养医"的机制使得产品营销靠的是医生回扣,在很大程度上不是真正靠产品力,因此也就没有企业真正重视研发。

    5、投入不足

    长期以来,我国企业研发经费投入不足,研发经费人均支出仅为美国的1.2%、日本的1.1%;企业普遍认为国家的经费偏重于支持高校和科研院所;企业科技人员不足,而且流失严重;以企业为主体的创新体系尚未完全形成。发达国家80%的科研工作在大企业中完成,但我国企业研发机构数量较少,研发能力不足。据统计,2001年我国大中型企业有研发机构的仅占25%,有研发活动的仅占30%;国家相关优惠政策难以发挥应有作用等等。

    在现阶段本可以依赖政府的力量,可是政府支持医药研发的经费少之又少,无法扛起药品研发创新的大旗。如青蒿素原本是国家攻关得到的,但现在世界卫生组织又开始推崇复方制剂,对我国青蒿素生产企业不啻是恶梦。

    四、研发趋零的后果

    1、核心竞争能力的高端永远受制于国外

    很多心血管、糖尿病、精神类、抗过敏等类的药品一直都是由国际制药集团引领研发高端,产品标准即由这列企业掌控,我国医药企业除了仿制还是仿制。中国的百姓为了健康而不得不支付高额的药品专利费用。

    2、高额利润永远为外企攫取

    2004年,医药企业利润比全国工业利润低了26.24%,不少大型抗生素生产企业利润下滑接近50%。而与国内企业的这种低利润相比,外国制药企业的利润高得惊人。相关数据表明,2004年全年,美国辉瑞公司利润上升191%,达到113.6亿美元;销售额上升17%,升至525.1亿美元,其利润与销售收入的百分比达到了22%左右。而据英国阿斯利康公司公布的2005年第一季度业绩报告,今年第一季度,其销售收入为57.43亿美元,利润为14.53亿美元,分别比2004年同期增长9%与34%,利润与销售收入之间的百分比高达26%左右。

    以最能代表制药企业核心竞争能力的产品为例,辉瑞的重榜炸弹产品阿伐他汀2004年的销售额为108.62亿美元,而2004年中国制药企业能产出的所谓“中国炸弹"销售额最大的是江苏扬子江的左克和天士力的复方丹参滴丸,销售收入大约在10亿元左右,两者的差距仍高达90倍。

    3、低水平仿制造成恶性竞争与恶性循环

    我国出口一台DVD售价32美元,交给外国人的专利费是18美元,成本13美元,中国企业只能赚取1美元的利润。一台售价79美元的国产MP3,国外要拿走45美元的专利费,制造成本要32.5美元,中国企业获得的纯利润只有1.5美元。这是轻工业的真实案例。

    那么医药企业同样是这样的局面,大量仿制药充斥在医药市场,低廉的利润造就了恶性竞争和循环。除了部分抗生素等原料药和部分中成药出口之外,我们根本就无法占领国外市场,面对国际严格的GMP要求,我们只能望而却步。

    4、大病爆发将威胁国民整体医药安全

    5、最终导致中医药彻底消亡



 
 
[ 资讯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违规举报 ]  [ 关闭窗口 ]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版权隐私 | 付款方式 | 免责申明 | 联系方式 | 关于我们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豫ICP备180202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