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生猪价格从2003年下半年开始一路狂飙,并于次年9月达到最高点,猪价的涨幅和价位是10多年来最高的。但是,自2005年下半年以来,猪价迅速下跌,生猪市场呈现低迷的状况。
生猪价格下跌原因分析
对于生猪价格下跌,大致可归结为两个方面的原因。一是生猪生产规模过大。根据蛛网理论,农产品的供给对价格变动的反应大。以前高价位的生猪价格引发生猪生产规模迅速扩大,因而又出现比较严重的供过于求,致使猪价大幅下跌。二是生猪市场需求减少。主要原因是禽流感影响的逐步消除。从禽肉市场行情来看,禽肉经销户的营业额正普遍回升,原先因禽流感所增加的生猪市场份额将逐步退出,直至禽肉市场和生猪市场基本各复原位。同时,也有人把生猪市场需求的减少归结为农村消费启动不够和城镇居民因食肉结构出现多元化而减少了猪肉消费,以及订单农业发展不够、深加工发展滞后、猪肉品质不优等因素。笔者以为从长远的角度来看,这些都是影响生猪市场需求变化的重要因素,尤其是深加工及品质的优化更是生猪产业发展的永恒主题。但从短期来看,这些都不可能是市场异常波动的主要原因。至于有人把生猪出口的减少作为一个重要因素来看待,笔者不敢苟同,因为我国虽然是世界第一生猪生产大国,年出栏近6亿头,但基本是内销,年活猪出口长期在200万头上下波动,其所占比重极低,因而对整个生猪市场的影响甚微。
低迷的生猪市场行情会持续多久
专家认为,生猪价格的波动一般是4年一个周期,每个周期分4个阶段,市场高潮期、回落期、低潮期和回升期,每一个阶段大约一年左右时间。但是,笔者以为,这一轮低迷的生猪市场行情可能会持续相当长一段时间,中间因季节性的原因可能有短期小幅回升,但是要彻底地摆脱低迷的状态,还需假以时日。从供求规律看,价格要上扬,当有两种情况:一是需求增加。但是,因为生猪的需求弹性很小,每个家庭的年食肉量变化不会很大,同时我们的生猪深加工、生猪出口还需要一个较长的过程,不可能在短期内一下子突飞猛进。同时,因禽流感影响所增加的生猪市场份额将逐步退出,所以短期内生猪市场需求非但难以有大的增加,相反地会进一步减少。二是供给减少。总体而言,因为生猪价格暴跌,生猪的生产规模会缩小,但是分析当前我国生猪生产主体的结构,这一个过程较过去而言将要慢得多。当前,我国从事生猪养殖的主要有三种模式:千家万户的家庭分散养殖;生猪养殖大户;规模养殖户(场或企业)。第一种家庭养殖由于近几年来农村劳动力的大量转移,这种家庭养殖总体上是呈下降趋势的,但仍占生猪生产总量的一半左右。第二种也是以家庭为主,生猪养殖作为其家庭主要收入之一,一般的规模在十几头左右,由于生产成本不是很大,对市场的反映比较迅速、灵敏,随市场变化而调整养殖规模最快。第三种规模养殖(生猪生产的规模化、标准化、规范化亦是国家政策鼓励的方向),由于先期在厂房等硬件设施上的投资巨大,规模一般在百头、千头以上,多则上万头,市场风险对其冲击最大,因为固定成本大,“船大难调头”。在过去的市场波动中,我国生猪养殖以第一或第一、二种生产模式为主,但是现在第三种养殖主体已三分天下有其一。据统计,2004年底,年出栏50头以上的规模生猪养殖户达143.7万个,出栏生猪2.34亿头,占当年全国出栏生猪总数的38%。可见,在猪价下滑的情况下,第一种家庭养殖的生产量基本上不会有大变化;第三种对生产规模的调整则因为投资回报周期的考虑,还需要一个适当的过渡时间;第二种养殖主体减少生产的反应会是最快的,但因生产量所占比重小,因而对供给的影响有限。所以,笔者以为低迷的生猪市场行情在短期内不会有明显变化。
生猪产业发展对策
政府要充分发挥“无形的手”的作用,从当前与长远两个方面着手,加大政策扶持和工作力度,尽可能快地促使生猪行情走出低谷,推动生猪产业稳定发展。一是要加大对种猪场和母猪生产专业户的扶持补贴力度,防止母猪锐减,致使生猪产业回升乏力,同时应抓住猪市处于低谷时机,淘汰劣质母猪。这是确保生猪生产和生猪市场稳定的重要的基础性工作。二是加强宣传和引导,根据市场的实际需求,科学地发展生猪生产。三是进一步加强农产品绿色通道建设,切实降低市场交易费用,让利于民、让利于农。在生猪产业发展的长效机制建设方面,一是建立健全质量安全保障体系。深化兽医管理体制改革,坚持防控并举,完善疫情监测体系、疫情报告体系和疫情处置体系,切实加强动物防疫基础工作,抓好重大动物疫病防控,确保畜禽产品质量安全,推进畜牧生产健康发展。二是进一步加大生猪品种改良力度。要适应市场需求和增加出口,抓好标准化生产,努力提高生猪品质是关键,在提高猪肉质量的前提下,发展生猪国际贸易大有可为。三是以猪肉深加工为重点大力推进生猪产业化经营。目前,发达国家畜产品80%以上是通过加工销售的,我国的加工率仅在35%左右,还有很大的差距,亦有极大的潜力可挖和大量的工作要做。四是加快推进生猪期货市场发展。期货市场是市场经济体系的高端形式。如何有效利用农产品期货市场的组织功能、导向作用和避险机制,充分利用市场手段、发挥市场效力、推动新农村建设,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重大课题。通过“期货+公司+农户”等模式,以订单的方式把生猪生产者整合起来,可以有效化解因市场变化、合同不履约等带来的多重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