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香港《南华早报》网站4月27日报道,随着中国政府对餐饮浪费宣战,新冠疫情期间一些东南亚国家限制粮食出口,以及中国政府在2021年的工作报告中提及粮食安全,养活该国14亿人口的问题再度引起公众关注。
但分析人士说,媒体没有注意到这些讨论的细微差别。与其说是讨论粮食安全,不如说是讨论饲料安全。
恒生银行(中国)首席经济学家王丹表示:“市场和民众对中国的粮食安全问题存在许多误解。中国并不面临粮食短缺的直接威胁或长期威胁。”
报道称,随着民众对肉、蛋、奶的需求增加,豆粕、玉米等传统动物饲料的需求也随之增加。
据报道,根据海关数据,今年一季度,中国进口了672.7万吨玉米,比去年同期增加437.8%。小麦的进口量也激增了131.2%。同期内,进口到中国的大豆达到2218万吨,同比增长19%。
据美国农业部驻北京办事处估计,由于“饲料需求持续增加和供应短缺刺激囤货”,中国在2020-2021销售年度的玉米进口量会达到创纪录的2800万吨。这份标注日期为4月16日的报告还预测,2021-2022年度中国玉米进口量将为1500万吨。
业内人士预测,至少在2021年底之前,玉米需求状况不会发生改变。
报道认为,地缘政治局势也使这一问题变得更加复杂。斯通克斯公司的亚洲大宗商品高级分析师达林·弗里德里克斯说,美中关系恶化和疫情引发的外部不确定性促使中国更加注重自给自足。
弗里德里克斯说:“另一方面,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已经习惯了吃高蛋白食物。从长远来看,为了维持这种饮食习惯和增长,中国最终需要扩大进口。”
报道指出,还有一个因素使中国的自给自足努力变得复杂化,那就是畜牧业依赖外国种质——通常高价从澳大利亚或欧洲进口。
报道提到,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强调要加强种质资源保护利用和优良品种选育推广,以减少对国外技术的依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