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吉安:掀起一场生猪养殖“革命”
-- 江西省吉安市生猪生态循环养殖小区建设见闻
规模壮观的猪场建在风景秀丽的深山里,周围闻不到异味;猪舍封闭管理,苍蝇、蚊子都飞不进去;猪粪变有机肥、猪尿变沼液,种养实现一体化;自动料线喂养,全年恒温恒湿,饲养水准堪比国际先进……江西省吉安市生猪生态循环养殖小区令记者大开眼界。
从曾经的千家万户散养到如今的规模立体养殖,从“小散乱”到标准化、生态化,吉安生猪养殖经历过艰难的阵痛期,破解了传统生猪养殖面临的多重难题,走出了一条生猪养殖绿色可持续发展之路。
生猪养殖是吉安市传统优势产业之一,2016年至2018年,全市年均生猪出栏量400万头左右,一半以上用于调出,产值超过100亿元。2017年以来,吉安市深入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落实长江大保护要求,全面开展生猪退养行动,掀起一场生猪养殖“革命”。通过创建生猪生态循环养殖小区,全市淘汰落后产能170万头,引进发展先进产能220万头,实际增加产能50万头。
“我们要把养殖小区建成污染治理的示范场、疫情防控的排头兵、市场保供的主力军,走出一条生猪保供和生态保护的‘双赢’之路。”江西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吉安市委书记胡世忠坚定表示。
产能如何保——
纾困解难,清除“拦路虎”,培育市场保供主力军
从2017年开始,整顿和规范成为养殖业的主题。在吉安,一场规范生猪养殖管理专项整治行动强力推进。整治的头一年,全市生猪养殖场即由7588家锐减到1186家,退养生猪达150余万头。
对于一个传统养猪大市而言,如此大规模的主动“关停退”,是政府痛下决心、铁腕整治的结果。而硬币的另一面,是生猪产能出现大幅下滑的颓势,成了政府揪心、群众关心、养殖户忧心的一件大事。
产能怎么保?养殖户生计怎么办?吉安创新开展生猪生态循环养殖小区建设,“全市打造一批建设面积1000亩以上、饲养规模两万头以上的现代化养猪场,并推行自建自养、自建租养、龙头带养3种运营方式,满足各方需求。”吉安市市长王少玄告诉记者。
生猪保供的大考下,时间就是产能。为了尽快让生猪生态循环养殖小区实现从零到有、从有到多,吉安市聚焦“地从哪儿来”和“钱从哪儿来”两个养殖企业和养殖户最关心的问题,从政策端发力,精准纾困解难。
“我们这个项目从引进到开工,仅用了半年时间,现在生猪存栏已达6万头。”温氏集团吉水分公司办公室主任龙礼强感叹,如此快的速度是之前不敢想象的,“过去一个项目落地要花两三年的时间,光在选址上与村里谈判就耗时1年多,非常耗费时间和精力。”
“解决用地指标是复产增养的首要保障,我们绝不能让企业卡在这上面。”吉水县农业农村局局长叶太告诉记者,早在引进企业之前,已联合环保、国土等部门做好选址工作,在环境承载能力的基础上,确定了10个养殖小区用地。
减少政府审批环节,加快项目落地时间,政府“放管服”贯穿养殖小区项目建设始终。“自2017年8月以来,我们将养殖小区纳入全省重点项目,畅通立项、环评、林地审批等‘绿色通道’,并在全市协调解决了6000亩林地指标,极大满足了养殖小区建设用地需求。”吉安市委副书记杨丹说。
经历这一轮调整,不少养殖户资金链中断,“不敢养”“没钱养”成为摆在养殖户眼前的又一个“拦路虎”。对此,吉安市加大对养殖小区建设的财政补贴和金融支持力度,将养殖小区设施设备纳入农机购置补贴范围,对新增育肥猪、能繁母猪保费分别由每头20元、60元提高到60元、180元,保额分别由每头500元、1000元提高到1500元、3000元,同时提供了保单质押、存货、未来收益权、畜禽养殖经营权等抵押物银行贷款。
“保、贷、补”组合拳,既解决了保障问题,又解决了融资难题,及时给养殖户打了一针“强心剂”。
“是政府给了我养猪的信心和支持。”3年前,因自家养猪场建在水库边,养了20年猪的黄志强成为第一批退养户。3年来,当地政府将他作为致富能人引回并给予政策支持,帮其建设养殖小区,如今他已是安福县甘洛乡返乡创业示范园董事长。今昔对比,他感慨万千:“过去一个人养三四百头猪累得很,现在‘鸟枪换炮’,养猪场完全实现自动化,一个人管3000头也很轻松,今年出栏已经超过7万头。”
如今,在一揽子政策的鼓励下,不仅许多像黄志强这样的养猪大户纷纷“重操旧业”,更吸引了正邦集团、温氏集团、大北农集团等一批龙头企业纷纷落户吉安,并在最短时间内开工投产。
“全市今年有38个养殖小区建成投产,生猪存栏将超过150万头,可出栏生猪超过全市的70%。”吉安市副市长李克坚表示,养殖小区保住了生猪产能,已经成为吉安市生猪复产增养的主力军。
污染怎么治——
种养结合,粪污变为宝,打造污染治理示范场
“水里一群鱼、水面一群鸭、岸上一栏猪、山上种果树”,在吉安,这样的种养模式曾经遍地开花。虽然有其特色,但对环境造成的污染始终是个难题,粪污造成水源污染,猪场的臭气熏天让周边村民苦不堪言。
要想产业可持续,必须先过“环保关”。吉安市划定了禁养区、限养区和可养区,禁养区的猪场全部关停退养;限养区的猪场升级改造,环保必须达标;新建养殖小区则全部位于可养区,建在山里,远离水源地和村庄。
听不到喧嚣,也闻不到异味,沿着一条乡间小路驶进甘洛乡返乡创业示范园,只有满眼绿色和一派宁静,很难想到这里其实是个养猪的地方。这座坐拥7000亩山地的园区,种满了黄栀子、白茶和蜜柚。从高处眺望,一排排白色仓舍赫然入目,这就是整个园区的核心——占地500亩的生猪生产区。
要防止养殖污染,关键在于解决粪污这个源头。“粪污处理不好是个害,利用好了就是个宝。”吉安市畜牧兽医局局长陈志强告诉记者,传统养殖方式猪粪、猪尿、冲洗猪栏的废水混合在一起,是造成猪场污染的主要原因,“解决这个问题,就要从源头上对粪污进行干湿分离。”
“过去清扫猪粪是养猪最耗费人力的工作,现在有了自动刮粪板,根本不需要人工清扫。”黄志强解释,干湿分离的技术让猪的粪尿实现了“变废为宝”,“猪尿进入沼气池,通过沼气发电设施解决园区用电,沼液通过铺设的滴灌设施可以为作物提供营养液。猪粪通过密闭式发酵工艺加工成有机肥,也可以为作物提供肥料。”
养殖小区生产的有机肥质量如何?吉安县农特产品营销专业合作社理事长王慧华深有感触:“过去直接从养殖户那里买没有经过加工处理的肥,含氮量特别高,烧根,作物很容易死掉。现在从有机肥厂买的肥是经过发酵和腐熟过的,各种营养元素比较均衡。”
好肥出好果。王慧华告诉记者,合作社种植的100亩井冈蜜橘和100亩黄桃,这两年通过施用养殖小区提供的有机肥,结出来的果子成熟度、着色和口感有明显改善,销售量和价格也都上去了。
如今,依靠种养结合的循环养殖模式,吉安市养殖小区走上了多元化发展道路。
目前,甘洛乡返乡创业示范园每年沼气发电500余万度,制造有机肥3万吨,不但可满足园区需求,还可以供应市场。同时,园区以黄栀子、白茶基地等为亮点,每年吸引1万余游客前来骑游、观光和体验采摘。
“2019年园区年利润达两亿元,这是过去只靠一个养猪场完全做不到的。”黄志强不仅尝到了生态发展的甜头,更让他有成就感的是,养殖小区通过“公司+合作社+农户”模式,带动周边数百名贫困户在园区务工,种植管理黄栀子、白茶和蜜柚,实现户均增收5000元,走上产业脱贫之路。
“目前全县新建生态循环养殖小区8个,新增产能达40万头。”安福县农业农村局局长刘小兰介绍,除了产能的全面恢复,我们依靠优越的生态环境和过硬的养殖环保技术,成为全省唯一的生猪供港澳基地。
疫病怎么防——
封闭管理,苍蝇蚊子飞不进,争当疫情防控排头兵
采访过程中,“生物安全”4个字是养殖企业和养殖户说的最多的一个词。有效防控非洲猪瘟及其他疫病,已经成为当下养猪场的头等大事,也直接关系着养殖小区创建的成败。
传统养殖管理模式粗放,生物安全防护级别低,远远不能满足生猪疫情防控形势的需要,而生态循环养殖小区每个都在“防”上面下足了功夫。
“在选址上,我们要求1.5公里内基本没有村庄和养殖场,进出猪场的道路不能经过村庄。在距离小区1公里外设立洗消中心,对车辆和人员进行检测、消毒或隔离。”江西泰和绿色巨农养殖小区项目部负责人陈华冬说。
为了彻底阻断疫病传播,所有养殖小区的防护级别堪比军事基地。“我们养殖小区一共有3层防线,第一层是10公里的钢丝网围栏,用来防止野生动物闯入。第二层是实体围墙,把猪舍生产区全部围实,非员工不能随意进入。第三层是封闭式猪舍,只允许生产人员进入。”陈华冬对记者描述。
就这样,记者的采访只能在实体围墙外进行,通过远程监控设备观察猪场内情况。在一处正在施工的养殖小区,记者才得以走进猪舍,一探究竟。
“我们猪舍的防护要求比医院的婴儿房还要高!”在永丰县,由大北农集团投资建设的养殖小区正在加紧施工,小区负责人带着记者走进已经竣工的猪舍,做了详细介绍:“我们设立生物媒介防控设施,在生产区和生活区设置2-5米的隔离带,在猪舍门、窗、进排风口、排粪口等地方设鼠、鸟、蚊、蝇致密防腐铁丝网,在赶猪过道和出猪台设置防鸟网。”
记者在施工现场看到,养殖小区的生活区和生产区之间的隔离墙做了厚厚一层地面硬化,其深度达几十厘米。“这样就防止了老鼠和蛇打洞进入生产区,避免病毒传播。”
“我们养殖业风险太大了,细节决定成败,每一个环节都马虎不得。”吉水县润亚牧业董事长周润生告诉记者,“我的饲养员吃住在厂区,每个月只能休假一次,返回厂区要先做非瘟病毒检测,隔离48小时后,洗澡、消毒、更衣才能进猪舍。”
有着22年养猪经验的周润生,凭着自己一套独特的管理经验,在疫病防控日趋严格的情况下,扩大养殖规模,取得丰厚收益,让同行们也颇为佩服。“我们实行绩效激励制度,在每个养殖环节规定多奖少罚,比如母猪多产仔一只奖励50元,现在饲养员的主动性非常高,对猪的管护更加尽心了。”周润生介绍。
在养殖场,每头猪从生下来需要过出生关、断奶关、育肥关等,每道关的检疫都至关重要。“我们每半个月检测一次抗体,保证小猪整个生长过程不发生疫病。”周润生说,正是凭着严格的管理,多年来公司与江西正邦、湖南海大等龙头企业形成紧密合作关系,母猪养殖规模也从最初的900头,发展到现在2000头。
“通过不断完善设施和流程,现在养殖小区的防疫水平越来越高,可以说是苍蝇蚊子都进不来。”陈志强总结,虽然养殖成本增加了,但是用于疫苗、兽药的投入减少了,猪肉的品质提上去了,吉安猪肉的品牌也打出来了,这是一举多得的好事。
猪粮安天下,转型正当时。目前,吉安市生猪生态循环养殖小区正在有序推进,展望未来,一条生猪产业绿色创新发展之路已在绿水青山间徐徐延展,在这条路上,吉安必将为全国生猪稳产保供作出更大贡献!
文章来源:农民日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