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1978年改革开发之后,我国经济发展已经进入下半场,从之前注重量的提升转移到更注重增长的质量。在这样的市场环境之下,整个国民经济都进入了去产能、调结构的历史大潮之中。可以说,整个市场经济的发展已经进入了下半场。当然,我们生猪产业也不例外。伴随改革大闸的放开,我国饲料工业一度成为带动生猪产业发展的主要力量。而2010年之后,饲料行业发展增速放缓,2016年之后伴随猪价大涨,生猪产业进入前所未有的养猪大潮之中。
很明显,扛着资金的大旗,背靠饲料成本的优势,一众饲料企业希望可以率先抢占下一个养猪的利润点。而一直坚守养猪的企业来说,不论温氏还是牧原都大幅度加快其扩张的节奏。特别是牧原,2015年之前很少看到市场炒作牧原的消息,而2016年猪价暴涨,牧原凭借其年增长120万头的出栏量瞬间引爆了市场的眼球。
而自此之后,2017-2018年,牧原更是以50%、甚至100%的速度增长。无疑,牧原跑出了自己的速度。然而2018年,生猪产业进入了下半场,上半年猪价低迷,下半年非洲猪瘟,生猪调运受限,牧原东三省、内蒙、山西的生猪大幅亏损。这样的市场环境之下,生猪产业处于内外夹击之中,外部是疫情、调运的问题,而内部是企业扩张太快,亏损幅度较大,资金链紧张,甚至断裂的风险。此时,大多数企业一边想着放缓扩张的节奏,一边谋划着向屠宰环节延伸。
然而牧原这个时候提出再次融资50亿,其中35亿用以生猪项目扩张,15亿偿还债务。这个时候的牧原,除了有逆市扩张的勇气,更多的是其来自于资金的压力。
图1 2016-2018年不同企业投资养猪业金额
数据来源:猪易数据整理
根据猪易数据统计,2016-2018年规划投入养猪业的资金分别有414亿元、280亿元、100亿元,三年累计达到800亿。其中,三年都大举规划投资的企业有大北农、温氏(自由资金未在图1体现)、牧原、正邦。就牧原来看,2016年-2018年分别计划投资35亿元、70亿元、15亿元。
就在建工程来看
图2 2013-2018年几大企业在建工程对比
数据来源:猪易数据整理
火车不能靠推,牛皮更不能吹。规划资金几十上百亿,到底拿去建猪场了没有?
答案是当然。尽管建设的进度不同,但是几乎所有大企业养猪项目都是占资金最多的。
整体上看,尽管大北农规划资金最多,但是养猪项目建设较少。而整体上,温氏、正邦、牧原为生猪项目建设最多的企业。
就牧原来说,生猪项目建设布局是怎样的?
图3 2013-2018年牧原生猪建设
数据来源:猪易数据整理
就轨迹来说,
2013-2014年牧原先是在河南大本营大举扩张,其次是山东、湖北;
2015年扩张到山西;
2016年赚钱加融资之后,在加强河南大本营之外,扩张到陕西、河北、安徽、内蒙、江苏、黑龙江;
2017年-2018年猪价开始下行,但依然不妨碍牧原的前进,养猪板块上又增加了吉林、辽宁。
整体上看,河南为牧原最为重要的省份,出栏量占600万头左右。其次是山东、湖北、山西、河北、内蒙、黑龙江、吉林(越靠后,产能越是还未释放)。
从这个图上也可以看出,为什么都是养猪巨头,牧原在生猪调运受限之后亏损如此严重。现在猪价最低的地区内蒙3.5-3.8元有牧原,山西4元有牧原,辽宁、吉林有牧原。嗯,有句话是,今年我们所面临的结果,是三年前我们做什么决定的。
不得不说,2016年4月农业部出台的生猪产业规划中提出的南猪北养之后,各大集团企业在上述地区扎堆的投资,一定程度上加重了今天亏损的结果。
那么,牧原大举扩张的背后,钱,从哪里来?
贷款。
图4 2006-2018年9月牧原现金流
数据来源:猪易数据整理
不同于温氏,扩张的钱更多是自己赚的。正如图4所示,牧原投资的节奏最大,而其自身造血的能力远远不能供应其资金的需求,于是大量筹资成为必须。
但是2018年猪价大跌,下半年疫情影响牧原亏损严重,据猪易数据了解,目前目前的速动比率已经为0.27,偿还贷款能力明显下降。特别是非洲猪瘟将成为持久战,牧原还有接近30亿的在建项目。
怎么办?
继续融资,哪怕以摊薄股份为代价。
于是我们看到今天牧原要融资50亿元,35亿元来养猪,15亿元还贷款。
图5 牧原短期借款
据报告显示,牧原目前短期借款就达到47.19亿,为历史最高。
生猪禁止调运之下,牧原产能大多数处于低价或者亏损地区,但这还不是最难受的。种猪、仔猪同样处于禁止跨省调运之中,众多省份产能还未释放,猪场建好了,却没猪,这才是最要命的。
轰轰烈烈的养猪大跃进,已经进入下半场。2019年经济环境仍旧疲软,通缩紧缩背景下企业融资更加艰难。牧原这个时候提出融资,若顺利完成,2019年的粮草就有了着落。
高增长的背后,一定是高风险。
此时的牧原,用联想柳传志的一句话来说最为恰当,做好了,功成名就,做不好,粉身碎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