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一场中美贸易战,让养猪业也受到不小影响,而近日,一宗关于中美之间的四头猪的交易,却也意外成为了行业热议的话题。近日,据纽约时报报道,美国洛克菲勒家族看上了中国北京绿牛农庄的4头东北民猪,且已支付了1400美金,却在准备把它们运往美国的时候遇到了一点麻烦。这条新闻也让读者不禁疑问:为什么美国大富翁却偏偏相中中国土猪?4头猪要运出去会有什么麻烦?而行业人士则更看中这件事背后的深层次意义:东北民猪作为我国特有的种质资源,究竟能不能被运出去?应该按照怎样的方式运出去?农财宝典记者为此采访了业内多位专家与企业,一起听听他们的看法。
事件回顾:优质地方猪种引来美国富豪青睐
先回顾一下整个事件的来龙去脉。据纽约时报报道称,卖方为北京顺义区绿牛农庄的美籍华人陈礼贞,她的农庄因环保问题被要求不能再进行畜禽养殖,为了处理好农庄里的4头东北民猪,她联系上了美国石油大亨洛克菲勒的曾孙女艾比,以1400元美金达成协议,将4头东北民猪售出。艾比则希望用它们作种猪,在美国恢复东北民猪这个品种。
作为报道的真正主角,东北民猪可来头不小。东北民猪是中国特有的种质资源,已经被列入《国家级畜禽遗传资源保护名录》,与中原太湖猪、重庆荣昌猪并称为中国三大地方优质种猪,并入选世界8大优质猪种。在世界地方猪品种排行第四。同时,它具备肉质好、繁殖性能和耐寒力强、耐畜饲、杂交效果显著等特质。但据估计,如今它只剩下2000头。
据报道,艾比也流露出了对这4头东北民猪的喜爱和肯定之情。"我非常希望能得到这些出众的、非同寻常的猪,它们现在已经相当罕见。这些猪对我很重要,它们将成为一个象征,如果我能把它们带到美国的话。"艾比在马萨诸塞州坎布里奇市接受电话采访时如是说。事实上,目前这4头东北民猪还没有被运出中国,至于之后能否被运出,都还是个未知数。但是,艾比在报道中也表示:“我知道这并不容易。但我想为这件事尽点力量,我想成为她(陈礼贞)拯救农庄一些东西的努力的一部分。”
东北民猪以生殖力强、肉肥,以及耐寒能力曾在中国闻名。但据估计,如今它只剩下2000头。
能否运出国?还需经历多个审批
《农财宝典》新牧网记者通过查询相关法律法规发现,从法律层面来看,要想把这4头东北民猪运出国外,需要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畜牧法》的相关规定走流程进行审批。
一方面,向境外输出或者在境内与境外机构、个人合作研究利用列入保护名录的畜禽遗传资源的,应当向省级人民政府畜牧兽医行政主管部门提出申请,同时提出国家共享惠益的方案;受理申请的畜牧兽医行政主管部门经审核,报国务院畜牧兽医行政主管部门批准。
另一方面,向境外输出畜禽遗传资源的,还应当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进出境动植物检疫法》的规定办理相关手续并实施检疫。
此外,如果未经国务院畜牧兽医行政主管部门批准,向境外输出畜禽遗传资源的,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关法》的有关规定追究法律责任。海关将扣留的畜禽遗传资源移送省级人民政府畜牧兽医行政主管部门处理。
土猪保种现状:国内缺钱缺技术,国外很感兴趣
最终这4头猪能否走出国门,将会由法律去评判,买卖双方只需依法办事即可。事实上,这4头东北民猪更多的引发了不少的业界人士对我国种质资源的开放与保护的热议。
其实,我国对种质资源的保护现状不容乐观。首先,从经济效益来看,土猪不符合现代市场经济的要求,其瘦肉率低、生长缓慢,而国外引进的猪种出栏率却很高。在优胜劣汰的生存法则下,自然会被大白猪或约克夏等生产效益高的进口或改良猪种取而代之。据河南农业大学教授李建新分析,我国91%以上的猪都属于外来品种,本土猪的份额少之又少。有关数据显示,近几年,中国猪肉进口规模整体呈上升趋势。2009年,国内猪肉进口仅13.5万吨,到2016年已达162.02万吨的高峰,相当于7年前的12倍。而且目前国内养殖量多集中在外来猪身上,使得本土猪的养殖量大幅下降,市场也就被慢慢地挤压。
其次,土猪的保护虽然建立了相应的保种场和保种区,但是缺乏有效的管理技术和必要的资金支持。有关数据显示,2005年前,国家财政每年用于畜禽资源保护的资金仅几百万,2006~2008增加到1500-2000万,2009年增加到3280万,当把这些钱分摊到138个国家级品种保护上,可谓杯水车薪,更不用说用于500多个地方品种的保护上了。
黑龙江关西县种猪场是国家指定的东北民猪保种场,其技术场长蔡建成感慨道,虽然国家有政策支持,但是资金的扶持力度远不够用来开发利用东北民猪所需费用,以前企业还能通过卖瘦肉猪来帮补这方面的开销,可是随着集约化养殖的兴起和大财团的介入,导致客户群流失量大大增加,进而使得种猪场的经营能力大大地减弱。得不到连续的财政支持,保种选育的进度就更难跟上市场消费的需求;而且多数品种繁育场的设施系统、人员素质、技术水平都跟不上整体水平,也进一步加大了保种选育工作的难度。如果一直陷入这样的恶性循环,保种工作又谈何进步呢?
国内对保种热情不高,国外却对我国种质资源的研发很是感兴趣。以太湖猪为例,因其高繁殖性能、杂种优势明显、产仔多等优势,在国际上赢得了不少的美誉,法英美日等国先后从我国引进太湖猪,对其繁育性能、胴体品质、内分泌学、抗逆性、肉质特性、消化性能和分子遗传学及免疫功能等多方面进行研发试验,并将研发的猪种返销我国,在我国占有的市场份额远超我国土猪。
专家热议:保种该完全靠自己还是允许国外介入?
在如此尴尬境遇面前,不禁让人发出感叹,难道我国的种质资源的保护和开发必须得借助外力来发挥其优势?业界对此也是看法不一。根据记者采访了解到,相当一部分学者和种猪企业认为,没必要依靠外国的技术来干涉本国特有的珍贵资源,我们自己的技术也可以把优良性状挖掘出来。
华南农业大学教授刘德武就认为,虽然东北民猪本身的适应力决定了它能到国外生存,但是这种行为还是不可取的,种质资源是一种战略,不一定要放到国外去研发,没必要依赖国外的技术。
广东佛山科技学院教授黄淑坚则认为,国外更多的是想利用我们的种质资源来开发他自己的育种。如果别人开发好了,再引回来的话,先不论价格的高低,很可能会把外来病也一并带回来。
佛山科技学院动物医学院教授白挨泉从保种的角度分析认为,不应该让别人介入我们国家的种质资源的开发工作,他表示,中国的遗传育种应该自己去研发,如果被别人拿走了,会造成我们国家越来越落后,越依赖外来品种,有些工作还是需要自己去做会更好。
黄淑坚建议,要发挥国家种质资源的优势,就不要随便把我们的品种输送出去,而且种质资源不代表个人、企业所有,是属于国家的,不能随便地拿来交易或赠送。
浙江大学动物科学学院教授傅衍也认为,保护好自己的种质资源,才能更好地开发利用,如果随便用于贸易,何来保护?要相信通过我们自己的研发技术,同样可以充分发挥出优质资源的特性并加以应用,造福人类。
蔡建成则表示,保种是要保护品种不灭绝,但是目前形势严峻,活体保种的风险还是比较大的,所以研发工作更是刻不容缓。研发工作可以让外界参与,但是应该限定在国内共享资源,不建议引种到国外,应该利用自己的科学手段进行开发利用土猪优良性状。
然而也有学者认为,国外介入帮忙开发本土资源没什么危害,能更好地开发利用土猪的优良性状,到时候再引回来即可。中国农业大学教授王楚端认为,从开放的角度来看,是可以被引出去的,其他国家对其做深入研究,对我国发展养猪业也是一种促进。保种是保护其不消亡,而不是捂住归我独有。
当然,不管是通过何种渠道保护和开放我国种质资源,这一切肯定要在法律许可的范围内开展工作。只有权衡好保护和开放之间的平衡,才能为种质资源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最有利的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