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畜牧养殖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畜牧业产值在大农业领域中的比重不断提高。近几年来,我国畜牧养殖业出现了又一个明显的趋势,即小型散养户快速退出,规模养殖场在养殖业中所占的比重快速上升,一些其他行业及资本市场开始关注畜牧养殖业,一些大的养殖集团也快速扩张。在未来的几年内甚至相当长一段时间,规模养殖场在畜牧养殖中所占的比重仍将呈上升趋势。
规模养殖场的快速发展对我国畜牧养殖业养殖结构的调整,养殖业整体养殖水平的提高,节约土地及控制环境污染等多个方面都将起到积极的作用,但不可否认规模养殖场也存在着诸多问题亟需解决,许多规模养殖场硬件标准提高了,而“软件”标准却没有相应提高,有的甚至停留在散养户的水平,最终导致养殖效益低于散养户的平均收益,甚至在正常行情下,非行情原因导致的养殖场亏损的也不在少数,到底规模养殖场有哪些问题?
问题一:养殖依赖治病,赚钱依靠行情
有相当一部分规模养殖场虽然养殖场的“硬件设施”不错,但在相配套的如养殖场的生产管理体系、人力资源管理体系、企业管理体系以及财务管理体系等“软件”方面尚有较大差距,特别是那些从传统小型养殖场发展起来的规模养殖场,他们仍然遵循散养户的养殖思维,把养殖成功与否赌在“治病方面”,而在生产管理、人员培养、疾病防控等方面不重视或重视程度不够,把养殖效益赌在“市场行情”上,寄希望于市场行情而不是养殖指标和成本控制方面。
问题二:重视养殖技术,忽视责任意识
有许多成功的“养殖高手”曾经老是为一个问题而困扰,那就是他们自己在养鸡时能养几千只甚至一万只,在正常的行情下,假如每只鸡能赚5元,一旦和别人合伙,养3—5万只鸡则在同等情况下每只鸡的收益可能降至2—3元,而如果变成一个10—20万只鸡的规模养殖场,仍然由自己当场长来管理,在同等情况下,很可能就出现一只鸡只能赚1—2元甚至亏损的状况,他们百思不得其解,不知道是什么原因,同样的条件,同样的技术,同样的行情,为什么收益差距就这么大?其实,这就是一个典型的“企业管理”问题,养1万只以下是自己养,只要自己的责任心够,就养的差不多,养3—5万只鸡几个人合伙就行,其他人怎么干,还能盯得住,当养10—20万只鸡则是一个小型的企业,单靠场长自己“有技术”远远不够,场长的主要工作是如何调动其他人的“责任心”,这样才可能养好鸡。
问题三:夸大外在因素,忽视内在因素
有许多规模养殖场,养殖场的动物一旦出现异常情况,不是首先考虑养殖场自身存在什么问题,如:养殖场的环境卫生、饲养管理水平、设备使用情况是否合规,而是马上就去考虑是不是鸡苗有问题还是饲料或兽药有问题,或者是设备有问题等一些外在的因素。有专家专门做过调查统计,认为养殖场出现的一些问题大约有70—80%是养殖场自身存在的问题,只有20—30%的问题才有可能是其他原因导致的,而在日常中却发现,许多规模养殖场一旦发现问题首先则倾向于从外部来找原因,而非内部。
问题四:依赖养殖“高手”,忽视体系建设
一个成功的规模养殖场一定是在“企业管理体系”上做的比较到位的养殖场,养殖场的管理体系至少应包括生产管理、人力资源、企业管理以及财务管理等四大体系,其中人力资源管理又是四大管理体系的核心,人力资源管理体系中的绩效管理又是人力资源管理的核心内容,所以一个规模养殖场要想长久发展必须在管理体系的建设方面下功夫,而现实的状况是许多养殖场在管理体系建设方面乏善可陈,甚至毫无建树,而是热衷于到处找养殖“高手”或治病“能人”,结果却发现所谓的“高手”多数言过其实、无所作为,而把养殖场成了他们的“试验场”,好不容易找到一两个似乎是“高手”的人,结果他们不是用来“要价”的就是用来“跳槽”的。
问题五:重视疾病治疗,忽视生产管理
养殖场非常重视疾病的治疗,这是许多养殖场都存在的一种现象,养殖场畜禽一旦发病,他们到处找人,不惜代价去治疗,只要能治好病即使花费高点也不怕,但在生产管理的重视上远不及对疾病治疗的重视。许多养殖场几乎没有数据记录和分析的要求,许多事情是靠“感觉”,即使有一部分有数据记录的养殖场,在数据采集和分析上也做的不到位。实际上,凡是在生产管理方面做的好的养殖场,疾病发生的概率就较低,即便发生了某种疾病,在实际治疗中也相对容易一些,而那些饲养管理做的差的养殖场同样的疾病,同样的治疗方案,效果却差得多。
养殖场对一些问题必须及时发现并积极面对,并尽可能去改正,这样养殖场的效益才可能提高,否则除非行情特别好,才有可能有一些效益。所以,任何一个规模养殖场都应去发现自己存在哪些问题并及时改进,并不断总结经验、吸取教训,这样规模养殖场的未来才会充满阳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