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水清山就是金山银山”,綦江区农委把畜禽养殖污染防治工作作为生态文明建设的首要任务,以“乡村振兴,环保先行”的理念,推行“两项措施三大保障”,持续助推畜禽养殖污染治理工作深入开展,成效显著。
一、两项措施谋篇布局
1.规划引领,主抓面上布局,编制“三张图”。
一是协同配合区环保局,按时完成了綦江区禁养区、限养区和适养区“三区划分”划定调整,明确了“三区”的边界拐点,形成了一张畜禽养殖“布控图”;二是按照我区畜牧业现状及发展要求,编制《綦江区畜牧业发展规划》,绘制綦江区畜牧业的持续健康发展的“路线图”;三是以乡村振兴战略为抓手,结合畜禽养殖污染治理的深入推进,编制《綦江区畜禽养殖污染防治规划》,制定畜禽养殖污染防治工作“计划图”。
2.突出重点,细抓亮点辐射,强推粪污资源化利用。
一是按照“一减二控三基本”的要求,积极引导企业走减排增效的路子,强推资源化利用的有机肥生产。目前永城嘉多喜蛋鸡养殖场投资100余万元,新建有机肥生物发酵系统,实现日处理鲜鸡粪12吨,日产生物发酵烘干有机肥6吨;隆盛镇的绿微农业科技有限公司投资约90余万元,在建的异位发酵床生产有机肥生产线即将投入运行,运行后能日处理15吨鲜猪粪,二是谋划引进集中收贮处理有机肥生产企业,以企业+养殖场+农户的形式,集中收运,实现桔杆、病死畜禽、养殖粪尿综合处理为一体的有机肥生产,有效解决了土地消纳承载力不足和消纳不均衡问题,为有机食品的生产和化肥使用零增长打下坚实基础。
二、三大保障措施持续跟进
1.组织保障有力。区农委成立专门的畜禽养殖污染治理工作领导小组,主要领导任组长,分管领导任副组长,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人员实行定员、定岗、定职,签订目标责任书,层层压实责任。各街镇兽医站落实专门的环保信息员,专抓畜禽养殖污染治理相关工作。
2.制度保障健全。按照市农委、市环保部门的要求,围绕2018年的畜禽养殖污染防治工作,细化措施,下发了《重庆市綦江区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綦江区畜禽养殖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工作方案的通知》(綦江府办发[2018]41号)、《市环境保护督察反馈全区100头生猪当量以上有23家未配套建设沼气池等污染治理设施的整改细化方案》(綦农委函〔2017〕93号)、《2018年畜禽养殖污染治理目标任务的通知》(綦农委〔2018〕83号)、拟制了《綦江区粪污资源化利用目标责任书》、《綦江区畜禽养殖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工作考核办法(试行)》、《綦江区关闭禁养区畜禽养殖场(户)工作方案》。
3.资金保障到位。2018年积极争取市、区级专项治理资金共1000余万元,按“关闭优先,治理同步”的要求,侧重于饮用水水源、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和河流治理,按区政府相关要求,奖补结合,加强引导,分类推进。
三、工作成效明显提升
到目前为止,共完成了8.06万头生猪当量、268家规模养殖场养殖污染治理设施工程建设,关闭禁养区养殖场5家,拆除圈舍面积2000㎡,共投入资金274万元,完成了重庆市“四清四治”系统中230家的整治任务。按“一场一策”要求,因地制宜修建和完善养殖粪污资源化利用设施配套工程建设,其中修建沼气池42161m³,沼液池17573 m³,雨污分流沟48922m,干粪堆房5037㎡,还田管网55091m,田间沼液池5957m³。全区畜禽规模养殖场粪污处理设施装备配套率达80%,实现年无害化处理粪尿55.57万吨,粪污综合利用率达72%。以“三区划分”调整为契机,以河长制及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内畜禽养殖场的整治为抓手,以饮用水水源、自然保护区的禁养区养殖场的关闭为重点,全区“一张图”涵盖,对规模养殖场进行了定点、定位和定性。助推了循环农业的绿色生态持续发展,为化肥使用负增长打下坚基础,得到了市环保部门及区环保局的首肯,成效显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