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要看明白、理解清楚“养猪成本论”,需要从整个产业演化的角度来看,才能真正地明白,其中一二,同时建构一个立体的产业认识思维。
在饲料企业没有延伸产业链的阶段,种猪企业之间的竞争更多则是国资背景竞争、性能竞争、品系竞争、服务竞争等几个阶段,相对朴实很多,也有自身的经营圈产业链上下直接交集并不多,多是买卖关系。
但是,随着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化,产能过剩和供给侧改革等众多推力的驱动下,行业也迎来了整体的结构化的调整。结构一调整,作为介于农业和工业之间的饲料行业,作为占有养猪成本70%左右的供应商,上游饲料企业自身经营压力倍增,利润缩减,多数饲料企业被迫开始延伸产业链,开始以各种方式参与产业链养殖端的利润分配。
此时,整个养殖端的结构,开始被饲料企业产业链下移而打破,特别拥有资本优势的企业,纷纷以资本化驱动为主,入股大型的养殖企业,比如大北农在2014年左右就以资本驱动的方式入股了许多处在经营低谷的养猪企业。
所以此时,我们会发现一个现象,就是拥有资本优势的饲料企业入场之后,整个养殖端的游戏规则发生变化了,呈现出了两个流派:一个是规模化的流派,一个则是成本论流派。
主打规模化流派的则拥有资本优势、技术体系优势等,比如温氏、牧原,大北农等。但是,还有一些没有资本优势的饲料企业,则走成本论流派,通俗的讲,就是规模我比不过你,没有问题,我打造成本优势。不过这里也自然留下BUG,就是如果不上规模,怎么控制成本呢?
不过有一点很清楚的是,资本和饲料企业入场养殖端之后,整个养殖端的结构和规则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从以前的品系、性能的竞争一下子进入了系统竞争,也就是说,成本竞争的背后则是系统的竞争。
所以看一下养猪企业在成本论上的客观与否?就看他整个养殖系统的完善程度即可。所以面对养猪成本论的企业,特别是从饲料企业转型养猪的企业,多数提出成本论,和提出无抗是一个道理,都是为了企业自身宣传所需要。
不过,今天不是质疑哪些企业的成本核算有问题,而是我们要和大分享一下,通过成本论构建战略的企业在整个产业格局的哪个位置。当然,这个论点也仅代表我个人的观点,仅供参考。
从整个产业发展过程来看,养猪企业经历过五个阶段:分别为兽医思维阶段、管理思维阶段、成本思维阶段、效率思维阶段以及未来是食品思维阶段。
这五个阶段是一步步的向前发展的,也就是产业先从农耕思维进化到兽医思维,一次递进发展,比如正大集团已经处在了食品思维阶段,温氏也在努力的往这个方向发展,比温氏提前几年的还有新希望六和,而牧原则处在效率思维阶段,也就是怎么让养猪的效率进一步的提高,毕竟是一体化养殖模式。
所以现在多数的养猪企业,或者说饲料企业下移产业链养猪的企业,多处在管理思维和成本思维这个交汇的阶段,以此我们也可以检验出,那些以成本思维,主推养猪成本论的企业,在战略制定上其实仅属于第三集团。
更有意思的一件事,虽然有一些企业提出成本论战略,但从企业价值观,文化力,客户群体等方面综合研判,企业仍然处于以兽医思维和管理思维的低层阶段,虽然企业做大了,但因为长期服务散户,所以企业被市场驯化之后,就成了一个“超级农“户思维的企业,也就是说,企业体积大了,但思维方式仍然是农户思维,这样的企业做成本战略,等于成低维度想做高维度的事情,难度还是很大的。
很多时候,问题的解决往往需要从高维度开始更容易,比如你如果要解决兽医问题,猪场要具备管理思维就可以,管理体系标准,完善,兽医就是一个小问题。没有管理的小农户,兽医才是大问题。再比如要解决猪场管理问题,就拥有成本思维,当以成本为核心构建了整个系统,你的管理问题就解决了,以此类推。
目前,那些主打成本战略,成本论的养猪企业,一些用管理思维,兽医思维执行成本战略,这是有一定的问题的。
然而,要解决成本问题,最关键的是整个公司进入效率思维、效率化战略阶段才可以。因为养猪是一个系统的工程,饲料的确可以从产品结构上节省成本,但也仅是物理性的解决方案,但效率化思维的企业,多数则是用发生化学反应了之后的系统化进行赋能。
从某些方面来说成本不是养猪未来,它仅是一个产业的基础要求,所以你会发现温氏,牧原,新希望等企业都不怎么对外宣传自己成本,其实他们做的已经很好了,为什么?
就是因为这个是一个企业格局问题,未来谁能解决社会问题才是关键。比如,环保是一个社会问题,食品是一个社会问题,农民就业问题,农民的生活问题。
所以说,关注成本问题的企业根本不是商业的重点,重点则是你是否能解决社会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