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涨潮落。只有退潮的时候,你才知道谁在裸泳。
这句话告诉我们,任何一项决策、一个产业的好与坏,都需经历风雨的考验。
嘉兴生猪养殖减量提质行动,正是在“大海退潮”的检验中,让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明白,这一场坚持了5年的行动,不但为嘉兴赢得了永续发展的美好未来,而且完全经得住实践、人民和历史的检验。
“还好,我早早退养了,不然亏大了!不管怎么算,我当年退养生猪的决定都是值得的!”每天晚上8时,南湖区新丰镇竹林村朱国民都会习惯性地打开电脑浏览猪价行情。看着一路下探的猪肉价格,他都会庆幸当初的选择。“你看,2018年5月22日,嘉兴仔猪、生猪及猪肉均价分别为21.66元/千克、10.13元/千克和16.83元/千克。仔猪若是外购的,生猪每头养殖成本是1520.42元,净亏362.99元;仔猪若是自繁自育的,每头生猪的成本是1484.54元,净亏326.32元。若是我现在还养猪,今年可能要亏四五十万元了!”
过去5年,嘉兴有十多万生猪养殖户像朱国民这样退出养殖行当,选择转产转业。他们转行的背后,沉淀着嘉兴市委、市政府以舍我其谁的担当,直面问题和矛盾,勇于碰硬求真找突破,敢于破釜沉舟寻转变,善于推陈出新求转型,扎扎实实推进高质量发展的足迹。
生猪退养这笔账越算越清晰
近期在忙着葡萄修果的朱国民坦言:“养了几十年的猪,对猪的感情是刻在骨子里的。现在搞家庭农场要比以前累很多,但是看到农场旁边的河道清澈了,自己就像在花园里工作,觉得自己的生猪退养还是必须的、合算的!”
朱国民原先拥有900平方米的猪舍,年出栏肉猪3000头。2013年5月起,他响应嘉兴市委、市政府生猪减量提质的号召,第一批拆除了猪棚,承包了140多亩土地办起了家庭农场,种植葡萄、桃子、生姜等经济作物。2017年,净收益达45万元,近两倍于猪肉行情比较理想时的总收入。
“经济作物虽然也有市场周期,但不会像猪肉行情那么大起大落。再说,我现在走的是高端路线,靠品质取胜。你看,我的葡萄已有很多订单了,心中很笃定。”朱国民表示,往年遇到猪价行情大跌时,全家人都提心吊胆的,因为一不小心就会亏得血本无归。
嘉兴,曾是华东地区最大的生猪供应基地,曾经戴有“供港猪基地”的光环。过去5年,嘉兴生猪存栏量从2012年末的273.1万头下降到目前的20万头以内。
“我们彷徨过、犹豫过甚至抵触过,可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值不值得生猪退养,这笔账已经算得越来越清晰:从家庭收支来说,虽然养猪的活儿相对轻松,但收入有很大的不稳定性,像今年这样的行情,肯定亏惨。从环境收益来看,一个年出栏生猪700头左右的养殖场,政府为此支付的治污及社会管理成本不少于37万元,而且河道一旦被污染,即使花了巨资治理,在相当长的时间内也很难恢复如初;一个地方的环境差了,发展潜力也被打了折扣,好的项目进不来,每家每户所拥有的固定资产也很难保值增值……”凤桥镇联丰村党总支书记李正峰说,正是在这样的反复算账中,这个原本95%农户养殖生猪的村庄,如今全部退养。村里一个叫“王翔里”的集聚点,如今已融入嘉兴市红色旅游精品线,农户与田园经过统一规划,实现功能的区块化布局,原先靠以生猪养殖为生的农户,如今根据自己的定位,在经营民宿、农场、餐饮中切取旅游的创收“蛋糕”。“如果说,以前生猪养殖对老百姓来说是金山银山,但无序的养殖毁了我们的绿水青山。现在,农户这么一‘退’,既还原了绿水青山,又筑起了新的金山银山!这个钱赚得干净、坦荡、安心,真是退一步海阔天空!”
李正峰还说,生猪养殖减量提质,是嘉兴改善环境质量的一个老大难问题,嘉兴一直想办却囿于种种原因没办成。过去5年,嘉兴啃下了这块“硬骨头”,打赢了这场硬仗,为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奠定了坚实的根基,嘉兴人民不会忘记!
开启了一场关于生猪养殖业的供给侧结构调整
十多万养殖户转产转业,让嘉兴生态环境保护发生历史性、转折性、全局性变化。与此同时,一场关于生猪养殖业的深层次供给侧结构调整正在嘉兴全面启动。
从做猪饲料起家的浙江华腾牧业,2013年开始向产业链的前端攀爬,开始生猪养殖,打造一家集饲料加工、原料贸易、生鲜配送、肉制品加工、文化旅游等于一体的牧旅企业。与千家万户散养不同的是,实行规模化养殖的它,始终高擎“生态”大旗。在这一波持续狂跌的猪肉行情中,其抗压性如何?
“在这波猪周期中,我们没啥影响。猪肉卖的是原价,价格比普通的贵10倍,不亏!更关键的是,在我们这个牧场,你看到的每一个环节都能生钱。像猪粪,我们把它加工成近十种产品,仅猪粪炭就可以卖到1800元一吨,一年销售产值达1000万元;猪肝,每公斤售价近百元,得预订;我们还把猪舍开发成了旅游的景点,配套建设了可赏、可游、可玩、可吃的设施,今年春节接待游客1万多人次,消费近50万元……我们的目标就是把猪肉的健康品质、猪文化的挖掘创新做到极致。”华腾牧业副总经理张汉民说。
让张汉民骄傲的是,年出栏1.2万头生猪的养殖场,只需5个工人管理;300多亩的牧场,养猪做到零排放。整个牧场通过引进荷兰、比利时的先进养殖理念,按照欧洲标准打造全自动喂料系统、全自动温控系统、全自动监控系统,打响“优质安全绿色”的品牌,目前稳稳地占住了猪肉消费链的高端,附加值高,享受了“风景这边独好”的逍遥。
据了解,嘉兴目前20万头以内的生猪存栏量,100%实现规模化、生态化养殖。面对猪价下滑的考验,这些养殖场像浙江华腾牧业一样,有着自己的抗压秘籍。
创立于2001年的浙江青莲食品股份有限公司,是浙江省最大的猪肉供沪企业,目前正加快生猪产业的转型升级。开张于2016年的中国首家地方猪文博园——青莲地方猪文博园,以乡土养殖文化打造孩子们的乐园,原本单一的生猪养殖、屠宰被赋予了生动的文化,休闲服务收入成为企业不可忽略的增长点。
“嘉兴开始于2013年的生猪养殖减量提质,调出了嘉兴农业农村的高质量发展之路。”嘉兴市畜牧兽医局副局长张少东说,“5年来,全市进退有据。退的,退出了海阔天空;进的,不断登临险峰领无限风光!”
就这样,积极回应广大人民群众对提高生态环境质量的热切期盼,调动每一个主体,按照生态的内在规律,统筹兼顾、整体施策、多措并举,全方位、全地域、全过程开展生态文明建设,党委政府的决策成为一座城市的全民行动!
全市人民都扛起了生态文明建设的历史责任
《周易》有云:“知进退存亡而不失其正者,其圣人乎?”
嘉兴生猪养殖产业的减量提质,牵动着产业取舍、新旧转换、当下与将来的抉择……每一步,都触及观念的转变、利益的调整,需要魄力与担当。而它的成功实践说明,从人民利益出发调整结构,纵然会经历阵痛,但必将迎来更科学、更绿色的发展!
“现在回想这五年所走过的路,嘉兴的生猪能成功实现减量提质,其实就是全市上上下下大力学习弘扬红船精神,用伟大精神推动伟大实践的一个生动案例!”竹林村党委书记陈云华说。竹林村曾有40多万平方米的猪舍和10多万头的生猪存栏量,2013年以前,村干部70%的工作都围着“猪尾巴”转。尽管如此,围绕猪所衍生的社会问题屡见不鲜。特别是环境污染,尽管想了很多法子治理,但还是“臭名远扬”。“2013年前,我们整个村就像一个生猪养殖场,脏、乱、差让人一筹莫展,村民们纷纷想逃离,连续多年没有一家农户申请在村里建房的。现在好了,所有的村民都实现生猪退养,原先被猪粪填塞的河道,如今通过‘五水共治’,成了景观。整个村就像大花园,住在城里的人搬回来住了,去年提交建房的农户多达40多户。村里又有人气了!”
生猪退养出来的乡村振兴,在嘉兴市并不鲜见。漫步在海宁市马桥街道利众村,每家每户的小院各具特色:村民沈贲林家的沈家小院,废弃的砖瓦砌成了篱笆墙,还镶嵌着各色酒瓶,霓虹灯带迎风飘展;村民孙祝康用废弃的猪食槽里养起了荷花和金鱼;村民孙国良家的后院花木掩映,俨然是个小森林……“过去我们利众村是养殖大村,全村生猪存栏2万多头,曾经污水遍地、臭气熏天,现在产业转型升级,实现了一步一景、处处花红柳绿,令人心旷神怡。”村党委书记沈玉祥自豪地介绍道。
“生猪退养了,村子变美了,我们老百姓参与美丽乡村建设的积极性也高起来了。”沈玉祥说,为了解决柴草、砖瓦乱堆放问题,利众村开出了“柴砖银行”。工作人员挨家挨户上门收集砖块,少则几百块、多则几万块,砖头、瓦片一毛钱一块卖给村里,不想卖的可以寄存。如今“柴砖银行”已经储存了25万块砖、10万多片瓦。
处理柴砖堆放的集中行动还带来了意想不到的效果,一些心灵手巧的村民把旧砖瓦垒成镂空几何图案,在院墙上镶嵌坛瓮,别出心裁的做法引得村民竞相效仿,仅仅花了几个泥工钱,本来七零八落堆放在门前屋后的砖瓦变成了村里接地气的风景线。
让沈玉祥最为欣慰的是,村容村貌变了,百姓的想法也从“要我美”变成了“我要美”了。越来越多的城乡居民,以不负时代、不负使命的担当,扛起了生态文明建设的历史责任!
“现在细想起来,生猪养殖减量提质真是一项事关嘉兴可持续发展的根本性、开创性、长远性工作,它推动嘉兴生态环境保护发生了历史性的转变。这是一次值得嘉兴人民铭记的转型!”一名多年奋战在生猪养殖减量提质第一线的基层干部感慨地说。如果说,回望历史能让人汲取力量,那么,在生猪养殖减量提质这一场战役的回溯中,我们除了看到一座城市转型前行的铿锵脚步外,还似乎触摸到了那些托举起城市光荣与梦想的决策者勇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