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猪业MSY16头,你信吗?
在大数据时代,如果你不谈谈数据,就会显得落伍于江湖。在养猪业,谈大数据小数据亦成为潮流。令人遗憾的是,我们最关心的一些行业基础数据,要么令人怀疑,要么干脆就是个迷团。
第一大谜团,中国的能繁母猪数究竟有多少?或许没有哪个神仙能精确统计。
每月中旬,国家有关部门就会公布上一个月全国4000个监测点的生猪存栏和母猪存栏数据变化幅度。但是,自2012年4月起,相关部门就已不再公布具体的能繁母猪数量(此后的各家数据,其实都是依据此前的数据推算出来)。为什么?因为统计难度太大,官方公布出来的数据往往遭到质疑。
其一,母猪是活体动物,它有生老病死,数据随时变动。基层防疫部门工作人数有限,无法准确统计。
其二,养殖场出于各种考虑,存在瞒报的现实动机。在有能繁母猪补贴的年代,部分地区猪场可能会多报数据;而在环保拆迁形势严峻的今天,许多猪场则可能会少报数据。如果说从前的养殖场为了江湖地位喜欢吹牛夸大身价,那么如今的养殖场则习惯低调减少数据。
就连一个县的能繁母猪数都难以精准统计,何况全国?
第二大数据谜团,是全国猪业的MSY(每头母猪平均提供的商品肉猪)。
2018年2月,原农业部办公厅发布了《2018年畜牧业工作要点》,其中提到,过去5年,全国“平均每头母猪年提供肥猪数由13.4头提高到16头”,并据此表示,“每头母猪每年提供的上市肥猪比国际先进水平少8—10头”。
我们不知道这个数据怎么计算出来的。但很明显,它存在非常大的问题。据国家统计局公布,2017年全国出栏肉猪68861万头,如果按照这个数据除以16头,那么2017年初的能繁母猪存栏高达4303.8万头。而各大证券公司或媒体根据历史数据推算的结果,2017年1月全国能繁母猪存栏大约只有3633万头,据此分析,那么2017年全行业MSY高达18.95万头。两个数据严重打架!
在一个错误的前提下会得出若干种可能。基础数据不太靠谱,那么在此基础上做出的种种分析更加不靠谱(比如猪价预测)。
第三大谜团,各大养殖公司的生产成绩与成本。
近几年,随着养殖巨头扩张快速,环保拆迁凶猛,留存下来的养殖场在资金与技术方面都超过了历史水平,行业平均生产能力大规模提高是显而易见的事情。但也有令人困惑的数据,例如各大公司公布的生产成本和生产成绩。
养殖成本,如今有宣称4元多的,有宣称5元多,有宣称6元多的,差别巨大;生产成绩,有宣称PSY24的,有宣称28的,也有宣称PSY31的,同样差别巨大。
套一句流行语,不管你信不信,反正我是不太信。
其实,如鱼饮水,冷暖自知,养猪企业的成绩好坏,企业内部人一清二楚。但由于分析模板不同,外界不清楚其具体算法,故而存在种种争议。究其原因,一方面,行业水平参差不齐,有的企业养殖水平确实非常高;另一方面,也不排除部分企业把成绩最好的养殖场数据(或试验数据)拿出来打广告。营销造势,你懂的。
时代急剧变革,这个行业正在快速洗牌,数据乱象纷呈,企业打法迥异。在残酷竞争和企业营销的攻势下,面对各种数据,养猪人需要保持理性的学习态度,才能不乱分寸。一句话,无论大数据还是小数据,靠谱才是真数据,外界的数据,仅供我们参考。你养得不好,就认真琢磨;你养得好,可以一笑而过。
因为孔子说过,“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养猪亦如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