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和消费观念的不断改变,农村散养猪肉逐步成为城乡人民追求的“绿色食品”,对农村猪肉的需求量越来愈大。生猪散养作为一个传统产业,是农村农民增收致富的一个重要渠道,但是,由于近年多方面的原因,从社会大环境都在积极提倡规模生猪养殖、集中化养殖,排斥小散生猪养殖,农民散养生猪积极性相对较低,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农民的经济收入。养猪不要一刀切,只鼓励规模养殖,请加强农村生猪散养的扶持!
一、影响农民散养生猪的主要原因
1.生猪出栏价格不稳定。近年来,生猪出栏价格不稳定,时高时低,挫伤了农民养猪的积极性。
2.成本加大。一是饲料价格提高。二是人工工价增涨,据调查,2017年散养生猪人工成本达613元/头左右。
3.生散养周期比较长。据调查,农村生猪饲养天数大概为157.78天才出栏,周期长无疑增加了成本。
4.农村青壮年农民外出务工多,“留守”老年人居多,对散养生猪积极收不高。
二、加强生猪散养的建议
1.督促检查养猪各项补贴政策是否到位。认真检查群众最关心的各项政策性补贴、养殖保险,特别是各项已出台的惠农政策是否真正落实到位。
2.科学养殖,合理计划。首先,要适时存栏,适时出栏。一是对于市场不要盲目跟风,价格高时不要盲目的扩大养殖规模,以免出栏时生猪价格下跌,造成严重损失。价格低时也不必恐慌,控制好规模;二是养殖过程中要做好防疫工作,以免生猪发生疫情甚至死亡造成收益损失;三是喂养过程中要注重总结饲养经验,实施科学饲料配方,降低饲养成本。
3.进一步加大生猪饲养扶持力度。对生猪散养,如能由政府层面牵头,从建立合作社等方向考虑,在医疗防疫、技术服务、抱团统一协调销售等方面达成共识、加大投入,进而达到提高生猪抵御疫病的能力,减少了生猪死亡率,抵消分担市场价格暴涨暴跌的风险,从而也让生猪散养得到社会平均乃至较高的收益水平。
4.加强社会服务体系建设。充分发挥各类协会、养殖合作社的作用,互通信息,协调解决生产、供销各环节存在的问题,帮助散养生猪户规避市场风险,提高市场竞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