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猪市场对于稳定生猪生产、农民增收,保障民众的猪肉消费意义深远,因此生猪价格的涨跌、盈亏点都是养殖行业的“聚焦点”,我国相关规定指出,生猪价格和玉米价格的比值维持在6.0:1的时候养殖行业大致处于盈亏的平衡点。以往,当猪粮比低于6.0:1的时候是亏损期的状态,政府会采取干预手段进行调控,当然与猪粮比相关的《调控预案》也是在不断的修订中。
之前业内有相关权威人员认为,随着国内规模化、集约化、专业化的快速发展,养猪业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工业饲料普遍使用,猪场的支出不再是以购买玉米为主,豆粕、麦麸、猪病防治等的投入占比越来越高,猪粮比已经成为了“不完全确定”指标。
猪粮比在官方的说法实际上就是生猪市场价格、猪粮比的调控体系中的一个指标,即生猪出场的价格和玉米批发价格的比值,相关部门会通过猪粮比的数据来估算生猪生产的盈亏,判断生猪市场的价格波动幅度,最终决定是否提供决策的支持。随着相关规定的调整,猪粮比一般为5.5时(现在人工等各项养殖成本变高、平衡点稍比5.5大)是利益均衡点,即假设玉米为1元/斤时(批发价)毛猪价格至少为5.5元/斤时才有利可图。猪粮比,通俗说就是生猪价格和作为生猪主要饲料的玉米价格的比值。按照我国相关规定,生猪价格和玉米价格比值在5.5比1,生猪养殖基本处于盈亏平衡点。
但是猪粮比在国内并没有确定的经济逻辑,这使得生猪市场价格的调控缺少了一定的权威性,总而言之,猪粮比越高养殖利润越好,反之则越差。但两者比值过大或过小都不正常,国家在判断生猪生产和市场情况时,将猪粮比价用来衡量养猪利润的一个专用指标,政府根据猪粮比对生猪市场的调控是属于“双向”调控的思路,虽然一直在调控,但是调控后的生猪市场依然是难逃“猪周期”的魔咒,熨平价格波动的作用并不明显。生猪价格的变动是经济规律,根本上体现的是供需变化,政府在价格暴跌暴涨的时候确实是需要“干预”,但是一般情况下也只能顺应市场,因此笔者认为“猪粮比”的意义不可说没有,但是并未“一刀见血”。我国政府层面原有的“猪粮比价”体系亟待进行彻底变革才能成为更为可行的政策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