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部7日举行新闻发布会,农业部畜牧业司司长马有祥表示,多省份“生猪禁养”确实给生猪生产造成一定影响,这是下一轮发展中应正视的问题,要在补短板方面下工夫。马有祥强调,如果环保方面不达标,生猪规模养殖可以说寸步难行,这也是下一步政策需要发力的地方。
农业部新闻发言人叶贞琴、农业部畜牧业司马有祥司长、种植业管理司潘文博副司长出席发布会,介绍玉米结构调整与生猪生产形势有关情况,并回答记者提问。
有媒体提问称,一方面现在都在提倡绿色协调发展理念,很多省份都出台了生猪禁养的措施,另一方面,又要保障供给,现在猪肉价格上涨和前一阶段的调整是不是有关系,下一步生猪到底该养还是不养,应该怎么生产,怎么健康发展?
对此,农业部畜牧业司司长马有祥表示,当前生猪养殖的环保压力确实是越来越大。农牧结合、种养循环是传统农业的一大优势。原来养猪为了肥田,农牧结合得非常紧密。现在为什么养猪污染的问题突出了呢?它是专业化分工的结果,原来农民既种地又养猪,现在相当一部分规模猪场就管养猪,种地的就管种地,所以经营主体分离了,污染的问题就来了,尤其是规模化养殖废物处理这方面的规定越来越严,去年又出了“水十条”,所以养猪面临的环境压力越来越大。但对于生猪养殖来说,还有一个很重要的任务,就是保供给,现在要找的就是保供给和保环境的一个结合点,既要保供给,也就是要吃上猪肉,又要不闻臭味,找这样一个平衡点。
马有祥表示,近几年因为禁养、限养,生猪的调减量比较大。据了解,有10个省份已经启动生猪禁养区的划定,或者正准备启动。禁养区内的生猪规模场拆除搬迁的问题比较突出,这10个省影响了2000多万头的生猪出栏量,有一个省万头以上的规模场在禁养区内就被拆除27座,影响了40多万头的出栏量。
“所以禁养确实是给生猪生产造成了一定影响,这也是下一轮发展中应该正视的问题,要在补短板方面下工夫,如果环保方面不达标,生猪规模养殖可以说寸步难行。这也是下一步政策需要发力的地方。”马有祥表示。他指出,猪不是要不要养的问题,而是要养好的问题。民以食为天,猪粮安天下,中国养猪饲养量占世界的50%,这么一种主要的食品,对治国理政和人民群众生活密切相关的产品,不可能不养,关键是要养好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