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全国信息联播 » 正文

玉米价格市场化:牵一发而动全身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16-04-07  浏览次数:887
核心提示:今年,东北三省和内蒙古自治区将玉米临时收储政策调整为“市场化收购”加“补贴”的新机制。一方面,玉米价格由市场形成,生产者随行就市出售玉米,各类市场主体自主入市收购;另一方面,国家建立玉米生产者补贴制度,对东北三省和内蒙古自治区给予一定财政补贴,中央财政补贴资金拨付到省区,由地方政府统筹将补贴资金兑付到生产者,以保持优势产区玉米种植收益基本稳定。玉米价改:意义深远,责任重大近年来粮食供求结构性矛盾逐步凸显,特别是玉米已呈现阶段性供大于求的局面,库存高企、财政负担加重、国内外价差较大、收储和进口压力

今年,东北三省和内蒙古自治区将玉米临时收储政策调整为“市场化收购”加“补贴”的新机制。一方面,玉米价格由市场形成,生产者随行就市出售玉米,各类市场主体自主入市收购;另一方面,国家建立玉米生产者补贴制度,对东北三省和内蒙古自治区给予一定财政补贴,中央财政补贴资金拨付到省区,由地方政府统筹将补贴资金兑付到生产者,以保持优势产区玉米种植收益基本稳定。

玉米价改:意义深远,责任重大

近年来粮食供求结构性矛盾逐步凸显,特别是玉米已呈现阶段性供大于求的局面,库存高企、财政负担加重、国内外价差较大、收储和进口压力不断增大,用粮企业经营困难等问题突出,自2007年以来的原有玉米临时收储政策改革势在必行。

据国家统计局统计,2015年全国玉米产量4491.6亿斤,同比增加178.7亿斤,但近几年我国玉米消费保持相对稳定,2015年消费量在3500亿斤左右,阶段性过剩矛盾十分突出。由于国际粮价深度回落,国内粮价已经成为全球“高地”,加上市场消费低迷、加工转化开工不足,玉米库存不断增加,东北等核心产区新粮收储矛盾和安全储粮压力较为突出。

国内外主要粮食品种已持续4年多价格倒挂,价差一直保持在每吨几百元的水平。2015年临储价格下调后,玉米市场价格有所回落,但目前国内外每吨价差仍高达600多元。同时,大麦、高粱、木薯干、DDGS等玉米替代品进口数量激增,对国内玉米市场造成了较大冲击。

“要通过改革,更多发挥市场形成价格的作用,促进农业发展机制转变,让各类市场主体更好地参与市场竞争、适应市场竞争,提高农业竞争能力;要通过改革,促进农业结构调整,引导农民根据市场情况合理安排生产,推动生产向优势产区集中,向规模化、集约化方向发展,鼓励种好粮、卖好价,促进农民持续增收;通过改革,促进流通业发展,调动玉米流通、加工整个产业链各环节的积极性,增强产业发展的活力和动力。”国家发展改革委经贸司副司长刘小南认为,玉米收储制度改革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在农业领域的重大举措,也是深化农业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重要一步。

“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的前提是化解而不是积累矛盾,而玉米临时收储政策就在积累矛盾。我国每年进口8000万吨大豆,进口很多啤酒大麦,进口各种农产品。如果东北地区少种些玉米,多种点大豆、高粱、大麦,我们就能少进口一些粮食。先把玉米这个矛盾最大的品种解决掉,以后再解决矛盾次之的品种。”一位不愿具名的粮食市场分析人士告诉中国经济导报记者,玉米价格改革总的来看提前了,超出了市场预期,因为全国农地土地确权还没完成,种植补贴难以精准。但国际粮食市场变化太快,所有大宗农产品都显著供大于求,国际市场玉米价格从几年前的高点砍了一半,导致进口激增,倒逼政府推进有关改革。

玉米市场化的利益链:牵一发而动全身

刘小南近日表示,玉米收储制度改革要处理好中央与地方、国际与国内、政府与市场、产业上游与下游、财政承受能力与保护农民利益、合理化解库存与促进种植结构调整等关系。“之前在玉米临储政策的强有力保护下,无论谁来种、怎样种,都会有收益。农民只负责种,玉米价格国家有相关政策。收购价格市场化后,牵一发而动全身,需要种植者转变为市场主体,通过土地规模化经营,努力降低成本。这也需要种植者协会发挥更大的作用,帮助农民规避风险。”上述粮食市场分析人士对中国经济导报记者表示。

他认为,种植规模太分散,每人种的土地太少,种植者能力不强,不是合格的市场参与者,就无法通过有效市场化保证自己的收益。市场化使资源得到优化配置,以玉米为代表的农业生产效率将有提高的可能,但也可能淘汰很多不适宜种粮的种粮大户和农民。“未来可能会出现谷贱伤农的现象,玉米种植业会经历一个痛苦时期,有些人会很受伤。国家想去找一个平衡,但并不容易。”

“从政策改革来说,无论国际市场怎么变,这个改革都得做。”他认为,玉米价格市场化对国际市场影响也很大。未来中国不需要进口那么多玉米、高粱、大麦,会逼得很多国家调整种植结构。“2014年春,美国中部特别干旱寒冷,很多小麦冻死了,农民发现高粱价格很好,就把小麦铲了种高粱,后来高粱一直价格很好,就一直种高粱。但如果中国对高粱需求下降,美国农民就需要改种玉米或小麦。”他表示。

此外,随着玉米收储制度改革的逐步推进,对于稻谷、小麦等品种,国家将在继续执行并完善最低收购价政策的基础上,抓紧研究后续改革方案,以理顺不同粮食品种之间合理的比价关系。

“玉米只是诸多粮食中的一种,是整个粮食价格形成机制改革的一个部分。不同品种粮食之间相互影响,只有配套整个粮食市场的价格形成机制改革,玉米市场改革才会更有效率。”中华粮网易达研究院副院长张智先告诉中国经济导报记者。

“未来小麦、水稻也得研究改革方案,只是可能不会像玉米这样激进。”上述粮食市场分析人士举例,小麦产区集中,进口量少,基本没有走私。2015年国内生产1.2亿吨小麦,只有8000多万吨做成面粉,由于比价关系不合适,小麦已经无法大量用于加工饲料和酒精,其余的国家不收就会滞留在市场,收的话国家财政又承受不起。过去几年玉米价格较高,小麦有成本优势,部分小麦可以用于加工饲料和酒精。今年开始玉米价格大幅下降,小麦价格仍然较高,用于做饲料和酒精的部分大幅减少。

“虽然小麦可以存5~6年,但如果今年10月公布的小麦价格不调整,小麦的问题会积累得更严重。因为仓容没那么大。主产区集中在华北黄淮,仓容不够,而且不像东北可以搞露天仓库。华北湿度高,非常容易坏。如果国家一年收4000万吨市场消化不了的小麦,仓容顶多承受一两年,所以不改革也不行。如果小麦降价,就可以做饲料、做酒精,每年的结余量就不会那么大。但小麦作为口粮,每年种植面积就这么大,如果减产,风险也很大。所以,要有稳定的预期,估计小麦只会适度市场化。”他表示。

价补分离:算一笔财政收支账

安邦咨询高级研究员贺军告诉中国经济导报记者,针对我国以往托市收购所带来的粮食市场价格扭曲,需要推动粮食价格形成机制与政府补贴脱钩的改革。

所谓价补分离,就是将对农民的补贴从价格中剥离出来。实际上,前些年不断提高的玉米临时收储价格,其中就包含政府对玉米生产者的支持补贴。现在要把补贴从价格中剥离出来,使价格回归到反映供求关系的合理水平,使得农民根据市场的需求来决定生产结构的调整。

“本次改革对纳税人来讲,是大好事,因为减少了财政支出,同时增加了对优势产区农民的保障。如果最终各种品种之间的关系能理顺,直补就会变成普惠政策。”上述粮食市场分析人士表示。

“通过提高临储收购价保护农民收益效率低,中间环节损失很多。假设临储收购价提高0.1元,那么包括粮食收储点、粮库、粮贩在内的中间商会占去一部分收益,农民得到的只有小部分。但国家却会为此付出很多成本,包括仓储费用、跨省移库的费用——把玉米从东北运到全国各地成本很高;还有财政从中国农业发展银行贷款的利息费用,因为收购量太大,利息费用也是巨大的。而对农民直补,财政资金会更直接作用到种粮者手中,大大减少了中间环节,资金利用效率大大提高。”他表示,如果将过去临时收储一年花多少钱,和现在直补农民一年花多少钱算一笔账,这个账会非常有意思。

例如,东北在玉米补贴上要花多少钱?东北的实际玉米产量在1.2亿吨,但价格下降后种植面积会下降,传闻“镰刀弯”地区不给补贴,这样玉米减产将会比较快。按大数1亿吨来算,虽然正式补贴额度还没公布,假如1吨补200元就是200亿元,1吨补400元就是400亿元。

那么,过去东北执行临储政策要花多少钱?“假如收购费按60元/吨,1亿吨是60亿元;保管费每年80元/吨,收储来的玉米不到3年处理不完,保管费3年是240亿元;临储收购贷款需要支付利息,虽然利率下调,收购1亿吨玉米假设需要2000亿元,利息大体上需要100亿元;跨省移库运费算作300元/吨,每年移库1000万吨需要30亿元。这样加起来已经超过400亿元了。而且玉米价格下降后,当地加工企业保持开工,不但能增加当地的就业,每年纳税的数额也不小。”他表示,玉米改成直补后,实际上财政很可能能够节省开支,而不是增加支出。

当然,玉米价格市场化也会给国家带来风险。他认为,一是如果市场价格过低,玉米种植面积可能缩减太快,因为水稻价格没降,大豆有目标价格,农民可能改种其他品种。“但如果玉米价格真的降到很低,国家也会组织收购,只是以什么价格去收是个未知数。”他表示。二是补贴资金的安全问题,因为精确补贴很难,国家把补贴直接给省里,但省级政府和基层很难逐一确保每笔补贴都得到监督。“目前的焦点之一是,黑龙江省有很多‘黑地’,是缴农业税时期遗留下的问题,没报那么多土地面积,最终如何处理尚未可知。”他表示。

人人期盼市场化:2016年是中国玉米市场元年

事实上,玉米价格下降,整个产业链都会受益。 农民未来卖玉米赚钱,再加上补贴,可能赚得更多。玉米预期市场价格下跌,东北农民种粮成本中的地租价格也在下降。东北土地流转率达到6成,过去高产田1公顷地租要1万元,即一亩地租700元。2015年玉米价格调整后,据市场机构调研,东北地租已降低30%,普通农田地租也从6000元/公顷降到4000元/公顷。

“如果是农民的自有土地,玉米种植成本会更低,一亩地产1500斤玉米,生产资料总投入500元即可。按0.8元/斤来算,可售得1200元,扣除每亩500元成本,可挣700元。”上述粮食市场分析人士表示,市场化后玉米收购价格会降,但不会无限度下降。目前广东进口玉米、高粱的价格在1500元/吨,吉林玉米运到广东,运费和利润加起来需要250元,当吉林玉米价格在1200元/吨时,就可以挡住进口谷物。

据他分析,2010年,中国出口玉米淀粉30多万吨,后来因玉米成本高、淀粉贵,2014年降到5万多吨。在供大于求的情况下,我国石油企业每年还进口几十万吨的酒精。2015年玉米价格下降后,中国出口玉米竞争力提高,但还不足以大量出口。但今年如果再降一点儿,就能挡住酒精、淀粉等进口玉米制品,甚至还可以出口。

华北等不属于优势产区、没有补贴的地区市场会怎样?据他分析,华北玉米依据东北玉米价格来定,东北玉米卖0.9元/斤,华北玉米可能就卖0.7元/斤。“如果华北玉米定价太低,就会被运到东北去。如果华北玉米降价又降面积,最后价格就可能降不下来,所以华北2016年产的玉米价格目前不确定。”他表示,华北地区土地流转率只有不到10%,农民种的一般都是自家地,一两亩,一年可种一季小麦、一季玉米,按照当前的小麦价格,小麦的收入往往能覆盖两者成本,玉米属于净赚。因此,如果没有更好的选择,华北农民还会种玉米。

“华北农民的优势是种两季可以多收入一些,玉米价格再低,还是比东北农民挣得多,而且其他小品种农产品价格更加不稳定。”他表示。

“玉米加工业内人士称2016年为‘中国玉米市场元年’。终于市场化了,大家都期盼市场化,这个行业的方方面面主体都需要改变才能活下来。以后谁能赚钱就看本事,而不是政策给予的福利。那些平时不注意学习、只是盖个粮库通过各种方式拿收储指标参与临储收购的贸易商,市场化之后一定会亏钱,可能退出市场或转向地方储备,通过替地方政府存粮来生存;那些积极投身更先进经营方式、市场化做得好的贸易商,可能会迅速发展壮大,可以通过期货市场套保赚差价,还可以与加工企业合作。以后产量最多的东北地区玉米价格会最低,更利于设立加工厂,而现在是东北玉米价格最高。”他表示。

吉林省新天龙实业股份有限公司负责人孔庆军对中国经济导报记者表示,玉米价格由市场决定,企业一方面可以消化库存,另一方面可以就地生产。“前者节约拍卖成本,后者节约运输费用。”他表示。

山东某大型饲料企业一位不愿具名的信息专员对中国经济导报记者表示,过去玉米实行临储收购政策,流通少,收储费用高,不是国有企业难以进行玉米贸易。现在玉米价格市场化,会给玉米贸易带来很多机会。今后,谁对市场有更多深入研究,例如对玉米的供需情况、收购进度、行情判断准确,市场机会就会更多。例如中粮在各地都有“点”,在信息收集方面会更强,而区域性企业则会有劣势。不过,由于玉米市场太大,市场动态和数据很难准确把握。

“把玉米价格交给市场去平衡挺好,这对企业是一件好事。因为很多其他品种不受保护价保护,过去的这种鼓励是不平衡的。今后不用通过猜国家政策来获知玉米价格的涨跌了。市场化将促进竞争,饲料的贸易也将增多。但是市场化之后企业也要承担市场波动带来的风险,企业的经营状况将进一步差异化。”她表示。

但她认为玉米价格下降意味着整个市场都在减少成本,单个企业并无特殊优势。今年猪肉价格处于上涨周期,包括玉米在内的饲料成本虽然下降了,但今年猪肉的利润更多来自市场供需变化导致的价格上涨,而不是饲料成本下降。对国内猪肉生产商来说,即使玉米成本下降,但还是高于国外。因为像美国这样的猪肉生产国,母猪繁殖仔猪的生产能力比中国猪强,前者一年可育仔猪22~25头,中国才18头,这也导致国外猪成本低、价格有竞争力。

 
 
[ 资讯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违规举报 ]  [ 关闭窗口 ]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版权隐私 | 付款方式 | 免责申明 | 联系方式 | 关于我们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豫ICP备180202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