达旗展旦召苏木福茂城村存栏在10头以上的养猪户就有五六十户,而且规模养猪历史已有十几年,被远近乡邻称为“养猪村”。
村民郝占成家现在存栏40头猪,去年一年出栏60多头,纯收入近8万元。问及地里的收成,夫妻俩说,自家一共有30亩地,全部种植玉米,而且全部作为饲料养猪,所以他家的玉米不怕价格下跌,也不用愁调结构。说话间,不断有电话打来,说是要买猪肉,夫妻俩喜滋滋地告诉笔者:“猪肉的价格还不错,也不愁销路,几乎全是顾客主动上门,隔三差五出几头,而且全是现票子,不用等春种秋收冬变现。”
专业养猪12年来,他家的经济结构就成了“为养而种,靠养增收”。虽然也曾遭遇猪病来袭、肉价大跌,但整体看总比单靠种地强多了,尤其是现在玉米价格优势不再,养猪的效益更加凸显,无疑更坚定了他们的信心。十几年的辛勤打拼,夫妻俩已经熟练掌握了全程的疫病防治、营养搭配等技术,也形成了稳定的市场销路,几乎没有什么后顾之忧,所以步子迈得相当稳健。十几年来,就靠这些“猪啦啦”,他家供养了两个儿女读书成家买房立业,如今再没有什么过重的负担,夫妻俩的小日子有滋有味。
而村里养猪最多的要数王云飞,他家目前存栏100多头,去年大大小小共出栏近200头,纯收入少说也在十几万元。他家的地全种了玉米都不够猪饲料,每年还得购进一批,去年从别的村民手中承包了几十亩土地也种了玉米,才算基本满足了自家的饲料用量。
就连61岁的吕美仁也成了养猪专业户,她家现存栏30头,去年出栏20头,纯收入也有近3万元。“要是没有大家这么多年闯出的市场销路,我一个人哪敢走这条路!反正养殖中遇到什么难题总会有邻居们帮我。自己躺下老等人扶,那成了什么人……”
春分时节,见到正在田野里耕作的该村七社社长王飞青,他说,由于妻子在城里陪孩子读书,里里外外都由他独自打理,除了种50亩玉米,他还坚持每年养七八头猪,“去年纯收入近5万元,种、养各半,也算‘两条腿走路’吧!”他还说,由于“养猪村”的声名远播,猪肉销售不是问题,村里有能力的农户首选养猪,地里也必种玉米做饲料。
放眼望去,田野里遍布成堆成堆的农家肥。由于养猪规模大,这里的农田也得到了特殊的滋养,地里的产出总不辜负这一份厚爱。“上不上粪肥的玉米,产量和质量都大不一样,体现在效益上每亩会相差350元。如果再加上覆膜,效益会再提升350元。所以,调结构不一定是不种玉米,要种出水平、种出效益,这才是目的!”王飞青这样告诉笔者,也经常这样引导农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