畜牧新闻
我国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显著提高
2006-02-05 10:49  点击:772
农业部从2001年开始,实施“无公害食品行动计划”,建立了农产品质量安全例行监测等监管制度,全面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能力建设,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有较大幅度提高。
  根据我部2005年农产品质量安全例行监测结果,参照国际标准判定,37城市蔬菜中农药残留监测全年平均合格率为94.3%,20城市畜产品中“瘦肉精”污染监测全年平均合格率为97.2%,20城市畜产品中磺胺类药物残留监测全年平均合格率为97.0%,5城市水产品中氯霉素污染监测全年平均合格率为97.5%。以京津沪深四城市为例,2005年与2001年相比,蔬菜中农药残留监测合格率提高了近29个百分点,畜产品中“瘦肉精”污染监测合格率提高了近32个百分点。我国农产品总体上是安全的、放心的。
  2005年,全国无公害农产品(种植业)生产及出口基地县抽检,蔬菜基地县全年合格率为97.7%,水果基地县合格率为98.7%,茶叶基地县合格率为98.1%。饲料产品合格率为92.4%,饲料中违禁药品检测合格率为99.2%,养殖场生猪尿样违禁药品检测合格率为98.6%。畜禽产品中兽药残留检测合格率为97.9%。水产品药物残留监控合格率为97.5%。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各项工作向纵深发展。
  一、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成效
  我国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工作取得较好成效。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从投入品环节看,农产品源头污染得到有效遏制。近年来,农业部加强了农业投入品监管工作,相继对86种农药、兽药、渔药作出了禁止使用规定,对32种作出了限制使用规定,逐步削减5种高毒农药。同时,在全国范围联合开展了多次大规模的农资打假护农工作,初步建立了假劣农资问题预防机制、发现机制、监管机制、解决机制,农资市场秩序逐步好转,农业投入品质量得到有效改善。2005年,农药质量合格率在80%以上,比2004年提高了11.5个百分点。查处违法违规饲料企业198个、养殖场(户)65个,注销饲料添加剂和饲料添加剂预混合饲料企业生产许可证22个。查处兽药违规企业4282家,吊销兽药生产许可证207个、兽药经营许可证1058个、兽药产品批准文号3171个。据统计,仅2005年,全国农业系统共出动农业执法检查人员126万多人次,发放各类农资打假资料4828万多份,整顿各类农资市场18万多个(次),检查各类农资企业59万多家(次),捣毁农资制假售假窝点4461个,共立案查处各类假劣农资违法案件5.1万多起,查获各类假劣农资产品14.9万多吨,货值10.3亿多元,为农民挽回损失16.2亿元,为从源头上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提供了重要保障。
  (二)从生产环节看,农业生产的标准化程度显著提高。几年来,农业部共组织创建了全国农产品标准化生产综合示范区、标准化生产示范农场、无公害农产品(种植业)生产示范基地县、出口示范基地、无规定疫病区539个。各地农产品标准化生产示范基地建设呈现蓬勃发展的态势,共建设各类省级农产品标准化示范区近3500个,示范面积8000万亩。示范地区由中东部经济发达地区延伸到西部地区,示范品种也由传统的粮油、蔬菜、茶叶、水产品等出口创汇产品扩展至苹果、柑橘、牛羊肉等优势农产品。
  (三)从监管环节看,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能力稳步提升。一是积极制修订相关法律法规,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法律法规体系得到完善。近年来,农业部积极会同有关部门制定和修订了《农业法》、《农药管理条例》、《兽药管理条例》、《饲料和饲料添加剂管理条例》等相关法律法规。同时,推动加快《农产品质量安全法》立法进程,《农产品质量安全法(草案)》已正式提交全国人大审议。各地也出台了多部相关地方性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法规,如深圳市颁布了《食用农产品安全管理条例(草案)》,有力推进了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法制建设进程。
  二是标准制修订进程加快,全国农产品质量标准体系框架形成。截至目前,农业部已组织制定农业国家标准691项,行业标准1613项,地方农业标准7000多项。“十五”期间的标准项目总数是1999年以前50年全部农业标准项目总数的1.6倍,国际标准采标率不断提高。已基本建立起以农业国家标准为龙头、农业行业标准为主体、地方农业标准为基础、企业标准为补充的全国农产品质量标准体系框架。
  三是质检队伍逐步壮大,检验检测体系愈加完善。截至目前,通过国家计量认证和农业部机构审查认可并正式对外开展工作的部级质检中心已有238个。同时,各地也加强省地县农产品质检机构的建设,已建设省地县级产品检测机构1780个。基本形成了部、省、县配套,互为补充,常规检验与快速检验相结合的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体系。
  四是认定认证规模不断扩大,认证体系明显加强。农业部已经认证的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和有机农产品27000多个,认定无公害产地21000多个,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三位一体、整体推进”的格局进一步发展。
  (四)从贸易方面看,农产品市场竞争力逐步增强。目前,我国出口的初级农产品和加工品的原材料大多通过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或无公害农产品质量认证,加工出口企业也大多获得了相应的质量体系认证或进口方的质量评价认可。2001-2005年,绿色食品出口以年平均40%以上的速度增长,年出口规模从2001年的4亿美元增加到2005年的16.2亿美元,增长了3倍多;绿色食品出口的比重也由6.5%提高到13.1%。从国内市场看,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和有机农产品已成为极具市场影响力的农产品知名品牌,农产品市场竞争力逐步增强。
  (五)从宣传方面看,农产品质量安全意识逐步提高。农业部门通过印发宣传品、设立公示牌、在报刊设宣传专题、在电视设专题讲座、送科技下乡、巡回咨询等方式,组织形式多样、生动活泼的宣传活动,集中宣传农资相关法律法规,普及农资识假辨假常识。同时,各地也大力开展农产品质量安全生产技术培训工作,提高了全社会的质量安全意识,为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创造了良好的舆论氛围。
  二、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的主要经验和做法
  (一)以抓“无公害食品行动计划”为主线,形成上下联动的工作机制。面对农业发展进入新阶段和加入世贸组织的新形势,农业部适时提出并组织实施“无公害食品行动计划”,重点是解决蔬菜中农药残留超标、畜产品中“瘦肉精”污染和水产品中“氯霉素”污染等农产品质量安全突出问题。“无公害食品行动计划”得到了各级政府的高度重视和积极响应,推动工作深入开展,形成了上下联动的工作机制。
  (二)以抓农业投入品监管为基础,加强源头污染治理。农业部坚持“关口前移”的工作思路,加大农业投入品监管力度。一是深入开展了农药及农药残留专项整治,严格农药管理与市场监督检查,清理农药临时登记,对蔬菜用农药混配产品进行专项抽检,对农药市场进行交叉检查,大力推进农作物病虫害统防统治工作;二是深入开展饲料及畜产品中违禁药物滥用专项整治,积极开展饲料卫生指标和饲料标签监测、“瘦肉精”等违禁药物专项监测、重点地区“瘦肉精”拉网式检查;三是深入开展兽药及兽药残留专项整治,要求各地建立残留检测阳性样品追溯制度,开展跟踪抽样检测,建立残留检测报告制度;四是深入开展水产品药物残留专项整治,对水产品药物残留和贝类产品有毒有害物质进行检测,开展技术培训和技术研讨会,加强不合格样品追溯,督促企业及时进行整改。
  (三)以抓农业标准化为主攻方向,加强标准化生产和示范。2005年7月,农业部召开了全国农业标准化工作会议,对农业标准化工作进行了全面的部署和动员,要求各地在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要把农业标准化作为农业和农村经济工作的一个主攻方向,抓紧抓好、抓出实效。以全国农业标准化示范县创建活动为突破口,创新机制,强化导向,带动全国种植业、畜牧业、饲料工业、渔业、农垦、农机等各行业,加快推进,并使各产业、各环节、各层面、各阶段在标准化进程中实现有机衔接,良性互动,将农业标准化水平推上一个全新的阶段。
  (四)以抓例行监测和信息发布为重点,推动工作向纵深发展。农业部把例行监测和信息发布工作作为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的重中之重,工作成效日益彰显,工作内容和工作范围不断拓展。从2001年开始,农业部针对市场上蔬菜农药残留超标和畜产品中“瘦肉精”污染突出的问题,对北京、天津、上海、深圳等城市蔬菜农药残留和畜产品中“瘦肉精”污染开展了例行监测。2004年又将水产品中氯霉素污染纳入例行监测范围。2005年,农业部制定了《农产品质量安全信息发布工作方案》,公开发布农产品质量安全例行监测信息。例行监测和信息发布工作,得到有关地方政府的高度重视,各地利用监测结果,追根溯源,分析原因,落实措施,有力地推动了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工作向纵深发展。
  (五)以抓试点示范为突破,积极探索质量安全追溯有效途径。从2004年开始,农业部在北京、上海等八个城市开展了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试点工作,积极探索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的有效途径。各地以蔬菜、畜产品等食用农产品为重点,通过建立产销衔接机制、推行农产品标识管理、建立安全农产品专销区、实行连销配送等多种方式,严把农产品产地准出与市场准入关,在建立农产品质量安全全程追溯制度方面进行了有益探索,对全面推进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2006年是实施第十一个五年计划的第一年,面对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的新形势、新任务,农业部将进一步理清思路,突出重点,全面落实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精神,抓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实施农产品质量安全绿色行动,进一步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生产安全优质的绿色农产品,发展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的绿色农业,加快农业增长方式转变,维护农民的根本利益,保障广大城乡居民的绿色消费,应对农产品国际贸易中的技术壁垒,推进现代农业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发表评论
0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