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2月9日 赖氨酸市场行情
2006-02-09 11:41  点击:636
禽流感是由A型流感病毒引起的禽类急性传染病,其临床症状从低致病力的无症状到中等致病力的呼吸道症状,直至高致病力引起的烈性死亡。由于流感病毒的抗原变异能力强,加之个体免疫力不同,疫苗只对已知的流感病毒亚型有预防作用,而对于由于抗原性漂移或抗原性转换所产生的新型流感病毒无效。因此,抗流感病毒药物研究显得更加重要和紧迫。
目前,正式上市的抗流感药物大体分为两类:一是以20世纪60年代中期发现的以金刚烷胺(amantadine)为代表的抗流感药物,只对甲型流感病毒有预防和治疗作用,属离子通道阻断剂;二是神经氨酸酶抑制剂,对甲型和乙型流感病毒均有效。另外,以流感病毒反证法复制过程的不同环节为靶点,还有一些药物正处于实验室研究或临床实验阶段。
一、离子通道阻断剂
此类药物以流感病毒基质蛋白-2为作用靶点,通过阻断H+通道来抑制流感病毒复制,所以被称为离子通道阻断剂,包括金刚烷胺和金刚乙胺(Rimantadine)。基质蛋白-2是流感病毒包膜上的一个跨膜蛋白,具有H+通道活性。它是一个由97个氨基酸残基组成的同源四聚体,其结构分为膜外区、跨膜区和膜内区3部分。其中跨膜区由4个几乎完全一致的a螺旋组成H+通道,病毒包膜的低电解质环境迫使a螺旋间的氢键具有相同的几何构象,从而最大限度地降低了亲水肽在膜外的暴露。特定的条件使得基质蛋白-2被充分地限制在病毒包膜中,同时保持了良好的结构与功能。实验证明,流感病毒基质蛋白-2在病毒脱衣壳成熟过程中起重要作用。流感病毒感染细胞早期,病毒吸附到细胞表面含唾液酸的糖蛋白受体上,通过受体介导的内吞作用进入细胞,形成核内体(Endosome)。此时,基质蛋白-2被激活并打开,H十进入病毒使PH降低,核内体的酸化引起HA构象变化,介导病毒包膜与核内体膜融合。同时,病毒颗粒内也发生酸化,导致病毒核衣壳与基质蛋白-1之间解离,为病毒基因组进入感染细胞核提供必要条件。在病毒感染细胞晚期,基质蛋白-2的H十通道活性可以升高高尔基复合体内的H十浓度,使流感病毒膜蛋白HA形成高pH构象,从而使新生的病毒具有感染性。
离子通道阻断剂金刚烷胺(1966年上市)及其衍生物金刚乙胺(1987年上市)有抗流感病毒作用。金刚烷胺能够与质子结合基质蛋白-2,结合部位在距离脂质双层膜中心0.5 毫米处的Va127和Ser31中间的特定区域内,从而影响基质蛋白-2的活性,阻断H十通道,抑制流感病毒的复制,发挥预防和治疗作用。
金刚烷胺和金刚乙胺已在临床应用多年。Jefferson等通过多渠道对这些临床应用的数据和资料进行了系统的收集、整理和统计,并对这两种药物的有效性和安全性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金刚烷胺对流感样疾病(influenza-like illness, ILI)和甲型流感的保护率分别为25%和61%,并且能够使发热持续时间减少1天。金刚乙胺有类似的疗效,但其预防作用与安慰剂或其它方法相比并无显著性差异。同时,研究结果显示,金刚烷胺和金刚乙胺均可引起明显的胃肠道不良反应;金刚烷胺和金刚乙胺相比,产生中枢神经毒副作用更为常见。另外,此类药物容易产生耐药和交叉耐药,这与基质蛋白-2基因序列中单个核苷酸发生突变有关。临床试验表明,应用金刚烷胺后基质蛋白-2跨膜区中的4个氨基酸位点26、27、30和31最易发生突变。并且,不同病毒亚型突变位点与频率不同,H3N2亚型常在31位发生突变(丝氨酸-天冬氨酸),而H1N1亚型则在27位发生突变(缬氨酸一丙氨酸);前者的突变频率高于后者。最近,Astrahan等发现流感病毒可以通过增大离子通道口径,使药物虽然能够与基质蛋白-2结合却不能完全封闭离子转运,从而产生耐药性。所以,农业部560号公告已将金刚烷胺和金刚乙胺列入废止目录。(编者注)
二、神经氨酸酶(NA)抑制剂
神经氨酸酶是流感病毒包膜上重要的糖蛋白,由4个亚基组成四聚体。主要结构包括胞浆尾部、跨膜区、杆部和球状头部4部分。其中头部具有水解酶活性,可水解感染细胞表面糖蛋白末端的神经氨酸与相邻糖基的α一糖苷键,切除病毒表面和感染细胞表面的唾液酸,一方面破坏了细胞膜上的病毒特异性受体,使病毒从感染细胞膜上释放;另一方面可以防止新生病毒的自身凝集,容许病毒扩散并增强其感染能力。此外,神经氨酸酶还可以促进病毒从呼吸道粘液向周围组织扩散。
神经氨酸酶在流感病毒复制和传播中发挥重要作用,并且其活性中心的氨基酸组成高度保守,因此,以神经氨酸酶为靶点开发选择性抑制剂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最初设计的Neu5Ac2en是神经氨酸的脱水衍生物,它从分子构象上模拟了NA催化反应过程中的作用物过渡态,因此,可以与神经氨酸酶结合并抑制其酶活性。后来,为了增强Neu5Ac2en和酶活性中心的相互作用,研究人员对Neu5Ac2en的结构进行了改造:首先以胍基取代4位碳原子上的羟基,得到扎那米韦(Zanamivir,GG167,Relenza);然后应用一个环己烷及用亲脂性侧链取代极性丙三醇,得到奥塞米韦(Oseltamivir, GS4104,Tamiflu)。目前,扎那米韦和奥塞米韦是在美国仅有的获批准上市的神经氨酸酶抑制剂。另外,带有一个胍基基团和亲脂性侧链的环戊烷衍生物RWJ270201(BCX-1812)正处于Ⅱ期临床试验阶段。研究发现它对于扎那米韦和奥塞米韦已产生耐药性的甲型和乙型流感变异体有抑制作用,有望成为第三个获准上市的神经氨酸酶抑制。
神经氨酸酶抑制剂对甲型和乙型流感病毒均有抑制作用。它能够与病毒的神经氨酸酶特异性结合,阻断该酶的活性,使病毒不能轻易地从感染细胞表面释放,促进病毒凝集,阻止病毒进一步扩散,从而发挥抗流感的作用。最近的一些临床试验结果表明,与安慰剂相比,扎那米韦和奥塞米韦可使流感急性症状的持续时间缩短1~2.5天,并发症发生率降低50%~70%,使患者提前1~3天恢复正常活动能力。并且,多数试验显示,发病后越早给药,治疗效果越明显。
与离子通道阻断剂相类似,由于神经氨酸酶抑制剂的广泛应用,使得流感病毒产生一定的耐药性。体外实验结果表明,NA和HA均能影响病毒对此类药物的敏感性。病毒NA主要通过其活性位点中单个氨基酸残基的改变产生耐药而HA则通过其受体结合位点处氨基酸的组成,寡糖链的位置和数量等因素的改变来影响病毒的易感性。由于病毒耐药机制的复杂性和实验条件的限制,对于这方面的研究还有待深入。
三、以血凝素为靶点的抗流感药物
HA是位于流感病毒表面的一个重要糖蛋白,在转录后首先表达为无活性的前提HAO,然后经过蛋白酶催化水解为两个活性的多肽亚单位HA1和HA2。实验证实,HA1介导病毒与感染细胞受体上唾液酸之间的吸附作用;HA2引导病毒包膜和核内体膜的融合。目前,以HA1和HA2为靶点,已经发现了一些有抗流感病毒活性的化合物。
流感病毒吸附抑制剂已知流感病毒HA1链远端球状头部上的抗原表位可以识别和多价结合细胞表面受体上的唾液酸,介导病毒的吸附。唾液酸类似物可以诱使HA1链上的受体结合位点与之结合,从而干扰或阻断病毒的吸附作用。研究表明,单价的唾液酸类似物不能有效地与靶细胞上的多价受体进行结合,因此,为了提高抗病毒作用,通过多种方法设计合成了二价和多价唾液酸类似物(包括唾液酸糖苷脂质体、唾液酸糖苷多聚体和树突状唾液酸类似物)。Reuter等对多价唾液酸类似物研究表明,结构和形状对此类药物的作用效果有明显影响。他们对线形、球性和树突状等几种不同形状的多聚物分别进行了抗流感病毒体外实验,结果显示,树突状唾液酸类似物的作用效果最佳,并且,在治疗水平上无细胞毒性作用。笔者通过制备金丝桃素蛋白复合物,体内外对H5N1及H7N1病毒有较好的抑制作用,其机理主要是干扰病毒与细胞的吸附。
细胞一病毒膜融合抑制剂流感病毒与核内体膜发生融合是病毒基因组进入细胞并进行复制的关键步骤。研究表明,流感病毒HA2链在核内体pH降至5左右时发生构象变化,N端的融合肽暴露并插入核内体膜中,引起两者膜融合。目前文献报道的流感病毒膜融合抑制剂多数是通过抑制pH诱导的HA构象发生变化发挥抗病毒作用,其中代表性药物是Stachyflin。体外实验证实,此化合物能够稳定HA在中性pH条件下的构象。另外Stachyflin只对流感病毒H1和H2两个亚型有效,而对H3和B型流感病毒无抑制作用,具有亚型特异性。
四、反义寡核苷酸
反义寡核苷酸(ODN)作为一种研究工具,已经被广泛应用于特异性抑制基因表达,并作为潜在的治疗药物在艾滋病、癌症、流感、单纯疱症以及其他疾病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在应用ODN对流感病毒基因中的4个不同基因PB1、PB2、PA和NP进行抑制的研究发现:脂质体包裹的硫代磷酸脂类反义寡核苷酸(S-ODN)对PB2的起始密码子AUG有较高的抑制作用,而对PB1的抑制作用相对较弱;脂质体包裹的硫代磷酸脂类反义寡核苷酸比自由寡核苷酸显示了更高的抑制活性和序列特异性。另外,将病毒PB2一AUG和PA-AUG的两种S-ODN静脉注射给甲型流感病毒感染的小鼠,结果显示,流感病毒PB2-AUG的一段寡核苷酸显著的延长了小鼠的平均存活时间,提高了存活率,并具有剂量依赖性。这是第一次在体内实验中应用ODN治疗流感获得成功,为ODN在流感治疗中应用带来了新的希望。
五、 RNA干扰
RNA干扰(RNAinterference,RNAi)是一种由双链RNA(dsRNA)介导的序列特异性转录后基因沉默现象,并且是一种在进化上高度保守的免疫防御机制。作为抑制流感病毒感染的理想方法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首先流感病毒为RNA病毒,在病毒的整个生命周期中除mRNA外,病毒颗粒RNA(Virion RNA)和互补RNA (Complementary RNA)均可以作为小干扰RNA (small interfering RNA,siRNA )作用的靶点;其次由于流感病毒基因组分片段编码不同的病毒蛋白,每一种蛋白在病毒的生命周期中都发挥重要作用,因此,可以同时抑制一个或多个病毒基因片段,从而更好地防止耐药性病毒的产生;再次 siRNA可以通过吸入的方式给药,不仅使用方便,而且可以增加其在感染部位的药物浓度。并且,由于感染早期病毒数量小,充足的siRNA可以更有效地抑制病毒的复制,从而起预防和治疗的效果;最后RNAi与流感疫苗不同,不需要使用者具有健全的免疫系统,基于上述认识,Ge等针对流感病毒的不同基因设计了20个siRNA,结果提示,以NP和PA基因为靶点的siRNA对流感病毒有抑制作用。另外,Bertrand等的研究表明,与ODN相比,siRNA的抗流感病毒作用更为有效和持久。
六、结语
目前,抗流感病毒的药物研究已取得初步成果,已有离子通道阻断剂和神经氨酸酶抑制剂两大类四种药物在国外正式上市,某些药物正处于临床阶段,有望在未来几年内获准在临床使用。但是,由于现有药物在临床上广泛应用,使流感病毒发生变异,并对这些药物产生了不同程度的耐药性,离子通道阻断剂存在对B型流感病毒无效和神经毒性等缺陷,因此,对现有药物进行结构改造并寻找新药物作用靶点是今后的主要发展方向。对流感病毒吸附抑制剂、细胞一病毒膜融合抑制剂和ODN在这方面做出了有益尝试,并且在体内外实验中均表现了一定的抗病毒活性,能否进入临床,还有待于进一步的研究。
发表评论
0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