绍兴县虾鳖混养始于几年前绍兴县绿源水产开发有限公司在专养甲鱼的池中搭养少量的对虾,5月下旬亩放养2万虾苗,发现部分塘中对虾亩产量也能达到200~300斤。2007年对虾大量发病,有几个养殖企业在发病严重的池中放养甲鱼,发现对虾养殖后期发病率降低,抗台风等不良天气的能力提高,甲鱼起捕率超过90%,对虾亩产量400~800斤不等;2008年该县虾鳖混养模式达到3000余亩,并在多家养殖场按不同的放养密度、比例进行养殖,普遍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
一、技术要点
1.虾鳖混养的几种模式
(1)以甲鱼养殖为主的,亩放甲鱼800~1000只,对虾2万尾,养殖管理以甲鱼为主,不投喂对虾饲料,增氧采用流水方法,没有增氧机,一般对虾亩产量200斤左右,甲鱼成活率提高10%以上。
(2)甲鱼、对虾养殖并重,亩放甲鱼100~300只,对虾4~7万尾,养殖管理以甲鱼、对虾并重,每天投喂饲料二次,每次先投喂甲鱼饲料,一小时后再投喂对虾饲料,每亩配置水车式增氧机0.3~0.6kw,一般对虾亩产量400~800斤,甲鱼成活率提高15%以上。
(3)以养殖对虾为主的模式,亩放对虾8~10万尾,甲鱼50只左右。因为它不能有效的控制虾病,所以对虾产量极不稳定,对虾亩产100~1000斤。甲鱼成活率超过90%。
2.混养密度。因地制宜,可有多种方式,但如果甲鱼放养密度低于100只的就不能有效控制虾病的发生,另一方面如果甲鱼放养密度超过1000只的,对虾密度不可超过3万尾,因为池塘的生物量过大反而会抑制生物的生长。建议以甲鱼为主的模式亩放甲鱼800只,对虾3万尾。二者并重的模式,亩放甲鱼100~300只,对虾4~7万尾。以对虾为主的模式亩放甲鱼50只,对虾8万尾。
3.放养时间。甲鱼放养时间在5月底6月初,水温高于24℃,连续三天以上晴天才可放养,放养的甲鱼种要求在温室中提前一个月开始降温,放养前一个星期降到自然温度。在放入池塘前再进行一次浸浴消毒处理。虾苗放养时间要早于甲鱼放养时间,虾苗放养前培育好水质。这样做可以大大提高甲鱼种、虾苗的成活率。
4.防逃设施。由于甲鱼容易逃逸,所以混养甲鱼的池塘必须做好防逃设施,可以用石棉瓦或砖石设置。甲鱼有晒背的习性,在池中设置了晒背台。
5.增氧设备的配备,每种模式都应适当地配置增氧机。增氧机用水车式增氧机,不要使用叶轮式,因为甲鱼喜欢爬到叶轮式增氧机的叶盘上晒背,开启增氧机时使甲鱼受伤。每亩配置的功率根据虾苗的数量来定,虾苗亩放养2~3万尾,配置的增氧机功率0.3kw;放养4~7万尾,配置的增氧机功率0.45~0.6kw,放养8万尾,配置的增氧机功率0.6~0.8kw。严防浮头,混养塘一经浮头,虽然没有导致对虾死亡,但会使甲鱼大量地吃食对虾,损失会大大的超过专养塘。
6.饲养管理。先投喂甲鱼饲料,再投喂对虾饲料,一天2次,10亩塘搭甲鱼饲料台4只,食台在水下5~15cm,使肉眼能清楚的看到甲鱼饲料有无吃完。
7.起捕。第一种模式到10月中下旬,甲鱼活动能力减弱后用地笼起捕,第二种模式到9月开始陆续的起捕,可用地笼或者拉网,起捕到的甲鱼到另塘专暂养;第三种模式根据虾的生长情况及时起捕。
虾鳖混养是一种节本高效的新型养殖模式,利用了两种生物之间活动空间和食性的差异,可最大程度地提高单位面积利用率,大大提高了经济效益。目前我国养殖南美白对虾发病率不断提高,产量极不稳定,这种模式的推广能使广大养殖户有一种新的养殖选择,提供一种新的养殖出路。总之我们认为这种模式操作简单,管理方便,非常适合在南美白对虾养殖区推广。
二、讨论
从几年的试验结果表明,南美白对虾与日本甲鱼混养是可行的,它既有利于甲鱼的生长又稳定了南美白对虾的产量。其原理是:
1.立体的利用了池塘空间。甲鱼一般在池底爬行,而对虾在水中游泳。
2.降低了2种品种的养殖密度,从而有利于它们的生长,降低了发病率。混养塘中的甲鱼很少发病,回捕率同比增长10%以上,生长速度同比快10~30%。
3.利用甲鱼吃掉病虾、死虾,从而清除了对虾疾病的传染源,在亩放甲鱼超过100只的池塘中对虾很少发病。从理论上说,2只死虾所带的病原菌可以致10亩池中的所有对虾致病。甲鱼能起到了清道夫的角色,控制了病菌的扩散传播。
4.充分利用了饲料,降低了池中饲料污染。甲鱼只能吞食大颗粒饲料,对于甲鱼料的残渣、粉末不能完全利用,这一部分饲料由对虾再利用,这样既提高了饲料的利用率,又降低了池中有机物的含量,从而稳定了水质。
5.池塘底质得到了充分的改善。利用甲鱼喜钻泥,打洞的习性,使池塘中的底部淤泥经常的搅拌中,有机物经发酵挥发,这样使得池塘中底部有害物质大大降低,增强了甲鱼对虾的抗病率。
三、存在问题
一是这种模式本身的一些技术上的问题有待在实践中落实。如混养的比例究竟为多少最为合理,如何时起捕与起捕时如何减少伤亡,如后期甲鱼减食后的疾病的防控,等等。
二是推广这种模式存在一些困难。如这种方式会增加养殖投入成本,对甲鱼种苗上还有质量顾虑,养殖户的一些养殖观念还一时不能转变等等。
三是如何形成产业化的问题,养殖户对甲鱼的市场前景还吃不准,有些养殖户谈到养成后的问题,担心优质甲鱼买不到优价。这些问题需要通过产业化,形成合力来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