鸡白痢是普通禽病,不像有些烈性传染病那样危害剧烈,但它历史悠久,范围广泛,顽固常在。一直是困扰养殖业的普通又普遍的难题。
一、鸡白痢在现在鸡群中的表现
在上世纪80~90年代,鸡白痢是3周以下雏鸡最常见的急性败血症,饲养管理不良、防治用药不力的情况下,死亡率很高。
到了如今,因单一的鸡白痢发病而大批死亡已经少见,但在防疫措施相对薄弱的地区,雏鸡8—10日龄“准时”发病的鸡场仍不算少,有的地区发病日龄提早到2日龄新生雏;通常是白痢伤寒大肠杆菌混合发病。而且,鸡白痢仍然是雏鸡多种疾病的直接诱因性病原病,特别是肉鸡早期感染,常会继发混感大肠杆菌病及其它病毒病。
过去,青年鸡白痢比较少见,现在已经成常见病,主要是慢性腹泻、排黄绿色稀便或水样便,生长发育不良,肝脏病变最多,肝被膜破裂,有血凝块,腹腔有血水,有的表现为突然的肝破裂导致死亡。成年鸡急性感染的病例逐渐增多,一般的慢性局部感染,主要如在卵巢等处形成局部病变,影响产蛋;有的会因卵泡受侵害而造成卵黄性腹膜炎。在公鸡睾丸形成病变,影响种用,还会形成垂直传播。
二、种鸡群的鸡白痢净化的必要性
在养鸡生产和禽病防治的临床实践中,由于是老病,人们总以为用药能够控制就不用过于担心,损失也不会很大。这只是从显性损失去浅视的。可实际上它所造成的隐性和长久损失是被忽略了。比如,对生长、生产性能的干扰,对机体免疫力的负面影响,对继发其它疾病感染的诱导作用等。事实上,人们往往注重的是横向传播的投药防治,对于水平传播,则采取一日龄用药预防的措施。无论怎
样做,要么是无谓的加大用药成本,加剧机体的药源性中毒,促使更多的药物耐药性产生;要么是防治效果并不理想。这在许多时候是无可奈何,不是办法的办法。
鸡白痢属于沙门氏菌感染,沙门氏菌是主要寄生于温血动物肠道的革兰氏阴性短杆菌,有将近2000种,在自然界广泛常在,很难靠消毒和投药来根绝。其中对鸡危害最大的是鸡白痢沙门氏菌。它在病雏的肝、肺、肠、卵黄囊及心血中含菌量最多,在健康带菌鸡的肠道最多,主要随粪便排出,形成对环境的持续污染。在外界的抵抗力属中等,多数消毒药可于20分钟左右将其杀灭。在鸡舍或病鸡尸体内可存活3个月以上。
鸡白痢的发病是三重传播途径的。经蛋传播的,有的孵出衰弱垂死的弱雏;有的孵出看上去正常的雏鸡,这些雏鸡多数在7日龄之内发生白痢病,也有少数延迟至十几日龄发病。经孵化器感染的,主要是带菌种蛋孵化到出雏时,破壳的病雏、碎壳、胎粪、雏鸡脐孔污物等,都含有大量的白痢病菌,沾有这些病菌的胎绒在出雏器内浮游飞扬,被健康雏鸡吸入可引起肺型白痢;多在5~6天发病,病雏呈腹式呼吸,但没有糊肛现象,继而出现败血性病变。此外,在孵化室里,因照蛋和落盘蛋温降低,会形成蛋内负压,这时也会将附着于蛋壳表面的白痢病菌吸入蛋内,引起胚胎感染。经同居感染的,主要是病鸡或带菌鸡的排泄物、咳嗽飞沫、气溶胶等污染了饲料、饮水、笼具、用具、还有饲养人员走动带菌等,这些经消化道感染给健康鸡,一般经4~5天潜伏期后发病,可引起肠型白痢,病雏出现排稀便、糊肛、排便困难、尖叫等,也是继而出现败血性病变。
在我国,许多地区的鸡白痢阳性率达40%以上;有些地方品种种鸡可高达90%左右,种禽企业的管理水平和良种净化参差不齐。据推测,我国种禽企业所产种蛋至少有50%是沙门氏菌带菌蛋,又由于种禽使用的活疫苗导致的外来病原体污染严重(大部分种禽不能完全使用SPF活疫苗)。所以,商品代雏鸡的经胚传递的病原体感染阳性率要很高,这是疫苗所不能控制的。这就致使下一代次的雏鸡体质和抗病力难测,尤其是鸡白痢、白血病、支原体病等蛋传病在种鸡群内的阳性率普遍较高。这种病原的经由祖代、父母代再到商品代的不断放大扩延,再加上免疫抑制病的掩盖掺杂,造就了从养殖上游到下游的粗重的疾病传播链(也可以说是高速宽带传播)。
由此可见,从根本上说,对于鸡白痢的防治,首先应该提到的就是种鸡群的白痢净化。
三、鸡白痢的净化需综合进行才能见效
有专家指出,在上世纪80年代,国家有过“两白一支”的净化标准,由于没有人愿意坚持做,现在两白比20多年前更严重了(两白是指白痢、白血病,一支是指支原体)。
按照有关规定,对鸡白痢的检疫是:原种祖代鸡在13周龄进行第一次普检,鸡群产蛋率达到10%时进行第二次普检,以后每隔2-3周抽检一次,直到连续两次检出率低于O.1%时,改为6个月抽检一次:公鸡每个月普检一次,要淘汰所有阳性鸡。
父母代鸡是在13周龄进行第一次抽检,在开产前要普检一次;鸡群产蛋率达到10%时进行第二次抽检,检出率低于0.2%时为合格,以后每隔三个月抽检一次;公鸡每个月普检一次.要淘汰所有抗体阳性鸡。但是,从成本上考虑,谁家也不会这么做!
因为其一。种鸡饲养成本高,如果产蛋性能好仅仅隐性感染白痢就淘汰那绝大多数种禽企业只好亏损关门了;目前最常用的就是挑出阳性鸡单独饲养.投喂抗菌药物,待降低带菌水平后再转归按阴性鸡种用;其二,鸡白痢的检测是件很麻烦、费人手的细慢活,尤其是全群普检或抽检率比较高,而且那是动态的,今天检测是阴性,一月后可不一定就仍是阴性;其三,通常雏鸡孵化质量的保障标准
是一周成活率,只要一周内不发生白痢,就可以说成活率能保住。而一周以后的许多发病则可以由饲养管理中找原因了;其四,鸡白痢沙门氏菌是可以用抗菌药物控制阳性率的,正因如此,许多的孵化场才会采用雏鸡一日龄颈部皮下注射抗菌药物来“宣示”和保证自己的种鸡白痢净化的好,自己的商品代雏鸡“没有”白痢。
然而,业内有专家曾指出:投喂敏感药物可明确降低鸡白痢阳性带菌水平,但是不能逆转鸡白痢阳性抗体转阴,也就是不能从本质上净化鸡白痢。曾有院校专门进行过无菌环境下鸡白痢传播试验,饲养于无菌环境中的阴性鸡,仍有5%鸡白痢发生率.验证了内源性感染的客观存在。
据专家的解释,动物机体有四个储菌库,即肠道、泌尿生殖道、鼻咽口腔、皮肤。肠道是最大的储菌库,有很多微生物寄生在肠道可不引起感染症状,当机体抵抗力下降或遭受大的外界应激影响时,寄生在肠道的沙门氏菌发生移位进而移生造成机体感染,这就是内源性感染发病。这种移位是肠道内细菌穿过肠道上皮细胞屏障,移行至腹腔内畅系膜淋巴结、血液和其它脏器。导致移位的因素很多,如舍内温度忽高忽低、噪音惊吓、密度过大的拥挤、通风不良、饲料变化、转群、免疫、低气压、生长高峰期、产蛋高峰期、饮水器滋生菌膜细菌、春寒、酷暑、骤凉、阴雨连绵等。机体受到这类应激干扰时,沙门氏菌会由肠道移位至卵巢、卵泡、蛋白液、睾丸、肺部、淋巴组织、血液等处,形成对机体的危害态势,但还不算危害开始,这是由和平共处转入临战状态;这时机体的防卫机制与沙门氏菌的致病力之间处在脆弱的平衡较量之中,当机体的免疫功能持续下降时,移位细菌失去控制大量繁殖造成全身炎性反应,也就是败血症。
所以,鸡白痢阳性率从无到有,从少到多是随着外界环境和饲养管理水平以及鸡群免疫功能的波浪式变化而变化的。并且,迄今为止,没有任何抗生素或抗菌药物能够彻底消除动物体内沙门氏菌或动物环境中的沙门氏菌。这就告诉我们,沙门氏菌的内源性感染不是预防性投药能够阻止的,因而横向传播和垂直传播也不能完全阻止。鸡白痢净化必须持续进行,而且不能只是针对阳性鸡,要阴阳同时进行。这种不问断的进行不能单指望抗菌药物,要靠精细的饲养管理。这在种禽企业,是要坚持高标准的鸡白痢检测;隔离饲养阳性鸡,及时适度的用药物降低鸡白痢阳性鸡带菌水平,要具备有先进的硬件设施管理和人员的高度责任心。在商品代养殖场,则要把培育健康鸡群放在首位,只有鸡群健康才会抗住各种应激;而大量使用抗菌药物是不能育成健康鸡群的,应该从疏散密度消除应激因素入手,如果密度和应激问题一时不易解决,也要尽可能改善。还要注重饲料质量和存放条件与时间,为改善肠道环境,要加喂饲用酵母、微生态制剂以调理好肠道。尤其是7日龄以内雏鸡,肠道内的菌群尚未健全,沙门氏菌很容易侵入形成危害,要把好7天关,雏鸡开口就应以微生态制剂调肠,一直连用一周。
鸡白痢的净化是需几个方面的综合进行才能见效的,极端的淘汰阳性鸡或是极端的靠投喂药物都是事倍而功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