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句俗话“嫌货的人才是买货的人”,即客户异议越多,越是想买东西。但是在大项目销售中,这话很不靠谱。销售中的异议往往昭示着你做错了事情,而不是客户要买了。
“ 销售就是从拒绝开始!”
“销售就要发挥死不要脸的精神、越挫越勇!”
……
甚至在一些销售管理层中,类似的观点也并不少见。
可是,除了一些特殊职业,其他行业似乎很少有这样的要求。难道销售属于特殊职业?
仔细想想也不难理解:销售想卖东西,客户不想掏钱。于是销售就需要坚忍不拔地让客户买东西,客户则需要坚持不懈地提出各种理由拒绝。
客户的这些理由,都可以定义为“异议”。比如:
我们需要请示一下领导。(其实根本不需要)
你的价格太贵了,我们买不起。(其实他们很有钱)
………
销售常犯的一个“政治方向”错误是将梳子卖给和尚,或者别人刚买了帕萨特,他却想卖给人家奔驰!前者是因为和尚没有梳头的“痛苦”,后者是因为买了帕萨特的,需要“代步”的痛苦不大。
除此之外,还有一些其他类型的异议,我们一一剖析。
延迟型异议:“我们还要再商量商量”
经常会碰到这样的事,你觉得项目差不多了,可以向客户要单子了。但签约要求一提出,客户往往给你一些似是而非的回答,比如:我和同事商量一下、再等等、领导最近很忙,没时间审批……
这样的异议叫做“延迟型”异议,就是客户没有提出明确的不购买理由,但是也没有立刻答应购买。
为什么会有“延迟”?一是在决定“买不买“的阶段中,客户的痛苦还不够大。
二是在“是否买你的”这个阶段上出现延迟,这就是利益问题了。
而客户之所以“延迟”,最大的可能是销售人员根本没把利益交代清楚:
(1)只说产品的优势,而没有谈及客户利益。利益是针对当前客户具体问题的,不是产品固有的。你的笔记本电脑最大的优势是结实,可是客户从来不带电脑出门,这个优势就没有意义。
(2)证明利益的证据不足。这种情况常见于猫头鹰(分析)型(详见《商界评论》2012年第7期《获得客户信任的四重境界》)的客户,他们的决策模式往往依赖于大量的证据和对证据的详细分析,这些证据和分析则需要你来提供。
(3)利益没有量化,对客户的刺激不足。如果你只是谈了些“提高效率,降低成本”之类的口水话,客户就没感觉。如果你能具体地说出节省几个人力、节约多少资金、少出多少错误等,对客户的刺激就会大得多。
(4)违背了当前客户角色的“个人的赢”:他根本没打算买你的东西,但是故意做出“延迟”的假象。这个问题,我们后面详细分析。
如何应对“延迟”
●不要对抗,而是表现出对客户延迟的理解。
●重复一下给客户带来的利益。针对前期讨论过的每个需求,逐一说明解决后给客户带来的利益。每提及一次利益,客户的欲望就会增加一分。
●增加一个未提及的利益。比如,你可以让客户加入样板客户计划。所有的购买决策都带有很大的冲动成分。突然增加一个利益,往往会刺激客户快速决策。
如果以上都没用,那就不是延迟,而是真正的异议了。
价格与价值异议:产品再好,与我何干?
曾听一位销售管理者讲:“客户的异议就是销售机会。客户拒绝你时,就问他:‘哪个地方不满意?’他说出什么地方不满意时,就是销售真正开始之时。因为你可以通过消除这种不满意,从而交易成功。”
是不是听起来很有道理?其实,这是谎言。
先设想一种场景:一个销售人员,在向顾客介绍一台笔记本电脑时,他这样说:“这台电脑重1.5公斤、屏幕尺寸13英寸,硬盘600G、内存8个G,电池待电时间6小时,价格8000元。”
大部分人会回答:“太贵了,能便宜点吧?”
这叫做价格异议——客户通过反驳你的价格来表示异议。
后来,销售人员改进了说法:“这台电脑重1.5公斤,轻巧方便。屏幕大小13英寸、看得很清楚。硬盘600G,容量非常大。电池待电时间6小时,足够你在飞机上看两部电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