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文章 » 疾病诊治 » » 正文

养猪场猪肢蹄软弱综合征的防治技术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12-08-21  来源:中国猪病网  作者:旭日  浏览次数:308

核心提示:以下方法教大家认识和防治规模猪场猪肢蹄软弱综合征的发生。

规模猪场猪肢蹄软弱综合征,是以肢势、步态和站立不正常、支持躯体困难为特征的一种规模猪场的常见普通病。

【发病概况】

本病症主要发生于高度选育的瘦肉型猪。四肢蹄软弱被淘汰的种母猪英国的种猪场达34.7%,种公猪达25%。中国及世界其他国家如澳大利亚、挪威、荷兰、美国等国的种猪也有类似情况。湖南省的某种猪场中,大约克夏和长白猪的发病率达30%,有的猪场高达70%,因此病被淘汰的种猪占总淘汰数的90%左右。笔者统计10份报告,种母猪发病率约28%,种公猪发病率35%。

【发病原因】

l、品种因素:规模猪场猪肢蹄软弱综合征主要发生在高度选育的瘦肉型品种和品系中,如大约克夏、长白、杜洛克和汉普夏等品种。我国地方品种及其与外来品种的杂交后代猪极少发病。生长缓慢、背膘较厚的品种中发病率很低,野猪及其与家猪杂交的后代猪没有此病发生。

2、遗传因素:由于不同品种间的发病率有显著差异,可知此病是由于高度选育而产生的适应征。这与遗传有密切的关系,主要症状分成关节状况、蹄裂、蹄底增生、偏蹄、X肢势、O肢势、蹄壳质地、总评分等八个性状分析其遗传力多在0.10~0.35之间,最高的达0.67,多为中等遗传力。

3、生产繁殖应激引起的骨胳代谢异常:已有研究证实,应激引起的皮质醇的大量分泌可通过糖皮质激素受体介导的细胞周期停止的调节机制抑制成骨细胞的增殖和分化,加速骨组织细胞凋亡,再者糖皮质激素还能抑制I型胶原蛋白的合成,并以组织特异性方式,提高成骨细胞间质胶原酶mRNA的表达和蛋白酶的水平,促进胶 原蛋白的分解,使骨丢失加快,最终出现骨质疏松。肢蹄软弱综合征是养猪生产中常见多发病,母猪完成生产(繁殖)任务所需的营养物质与维持母猪肢蹄正常功能所需的营养物质大部分是相同的,母猪在完成生产(繁殖)任务所需的营养物质供给不足或任务加重需要量增多时,母猪应用应激机制动员机体贮备,优先保证繁殖后代所需。而应用应激机制导致糖皮质激素分泌过多,一方面大量动员机体贮备,另一方面分娩等应激也促使催乳素大量分泌,催乳素大量分泌,对保证泌乳具有积极意义,但也进一步加快了钙等营养物质流失,再者,糖皮质激素加速骨组织细胞凋亡,出现骨质疏松。因此,肢蹄软弱综合征主要发病原因之一是母猪为完成生产任务而应用应激机制动员机体贮备出现的整体营养消耗和骨质疏松。

4、营养因素:饲料中钙磷含量不足或比例不当,都能导致本病发生。缺铜时可出现骨端畸形。缺硒时可引起关节炎、蹄变形、肌肉萎缩、肌肉疼痛、脱毛等症状。慢性氟中毒和缺锰时,能导致肢蹄异常变形。湖南某种猪场对该场病猪和健康猪蹄壳采样测定硒的含量,分别为0.07和0.37微克/克(P<0.05),患猪的硒含量显著低于健康猪。

长期缺乏维生素以特别是集约化密闭饲养,缺乏运动和阳光照射,更易发病。

生物素和锌缺乏时,不能维持蹄的角质层强度和硬度,使生长猪发生后肢蹄壳破裂等症状。

5、栏舍地面:地面过于光滑或粗糙与地面光滑度适中相比,前者的发病率有显著高于后者,且后肢蹄比前肢蹄发生异常的多。地面结构:铁笼饲养、水泥地面和漏缝地板所养的猪,其肢蹄软弱综合征的发生率高。并且集约化铁笼饲养猪的肢蹄外伤(发病率38.37%)高于水泥地面散养的猪(发病率7.14%);水泥地面饲养猪的蹄底增生(35.71%)显著高于漏缝地板的猪(27.91%)。

6、管理因素:肢蹄软弱综合征的发生与缺少运动有密切关系。增加运动可提高肢蹄结实度,防止此病。对病猪适当增加运动,也能促使康复。

【症状】

规模猪场猪肢蹄软弱综合征多发生于高度选育的瘦肉型猪,患猪的肢蹄形态、结构、肢势和功能表现异常。四肢末端发生骨关节炎,关节肿胀变形,站立姿势呈X或O型,蹄壳较裂、蹄底增生,蹄壳过度生长,发生偏蹄,蹄冠脓肿等症状。严重者不能站立,倒地。母猪常不能正常配种怀胎和哺乳,特别是配种时易发生蹄壳被裂,从而降低繁殖力。

 
 
[ 文章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违规举报 ]  [ 关闭窗口 ]

 

 
推荐图文
推荐文章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版权隐私 | 付款方式 | 免责申明 | 联系方式 | 关于我们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豫ICP备180202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