奶牛焦虫病是寄生于奶牛红细胞内的血液原虫病,可分为牛巴贝斯焦虫病和牛环形泰勒焦虫病两种,是以蜱为媒介而传播的一种虫媒传染病。临床症状是以高热、贫血或黄疸、血红蛋白尿、迅速消瘦和产奶量明显降低为特征。本病呈季节性流行,7~9月份为发病高峰期。近期笔者在临床上接诊的奶牛发热且久冶不愈的病例,通过临床症状与兽医实验室综合分析诊断发现,约有70%为奶牛焦虫病,该病已经成为奶牛疾病诊疗中不可忽视的问题。为了提醒广大同行在诊疗过程中加以注意,防止误诊,现将笔者在诊治过程中的典型病例介绍如下,与同行共同探讨。
一、发病情况
某奶牛养殖户到笔者处就诊,畜主述:共有两头奶牛发病,发病突然,症状相似,都是开始体温39.8℃~40.5℃,不食,呼吸稍快,畜主用(主要成份为复方柴胡)退烧药进行治疗,并采取向牛体喷水的方式降温,症状缓解,但第二天又开始高烧,畜主请兽医用克林霉素加安乃近进行输液治疗,连用3天,治疗后症状减轻,但停药后又开始高烧,呈现用药便减轻,停药就复发的发病规律,如此反复三次便来笔者处化验、确诊。
二、临床症状及实验室诊断
(一)临床表现
经临床检查可见,病牛精神萎靡,体温在40℃以上,少量进食,反刍停止,呼吸急促,鼻镜发干,眼结膜与乳房部皮肤发白、便秘,尿呈红色。产奶量由30千克/天降至5千克/天;两头奶牛起卧及行动无异常,无乳房炎,建议先采血进行实验室化验。
(二)实验室诊断
1.对两头病牛进行耳静脉血,用血液分析仪做血常规检查,A牛WBC(白细胞)数量为7.5×109/L,B牛WBC(白细胞)数量为9.5×109/L;A牛RBC(红细胞)数量为4.5×1012/L,B牛RBC(红细胞)数量为4.8×1012/L。奶牛WBC(白细胞)正常值为7.62×109/L,RBC(红细胞)正常值为(5.0~10.0)×1012/L。经对比,B牛的白细胞数量偏高,两牛的红细胞数量低于正常值,贫血。
2.采取病牛的耳尖静脉血作涂片,用姬姆萨染色后,用1600倍油镜检查,可发现两头病牛的红细胞内有大量折光性强的蓝色焦虫虫体,有月牙性虫体、小环形虫体、卵圆形虫体、尖端以钝角相联的双梨籽形虫体。
根据发病情况、临床症状及实验室综合检查,初步诊断为奶牛焦虫病感染。
三、防治措施
(一)做好奶牛圈舍的卫生消毒,并扑灭体表蜱,对病牛进行隔离治疗,在治疗时,对针头要进行严格消毒,防止本病通过针头交叉感染。
(二)病牛深部肌肉注射板陈黄注射液[兽药字(2009)140106723,江西省百思特动物药业有限公司 ]0.05毫升/千克体重,1次/天;青蒿琥酯片[兽药字(2009)兽药300062082,宁夏金牧动物药业有限公司]按说明剂量使用。因B牛白细胞数量偏高,治疗时配合抗菌药头孢噻呋[兽药字(2008)220162020,成都科锐动物药业有限公司 ]进行治疗,两牛均肌肉注射维生素B12注射液。以上药物连用3天后,两头病牛症状明显减轻,食欲增强,一周后回访,两头病牛痊愈,且无复发。
(三)经过对该病例2头奶牛的治疗,三天共花费医药费164元,平均每头奶牛药费82元。
四、防治体会
奶牛焦虫病呈季节性流行,发病多在夏季,其发生和传播有一定的条件,即同时有病原体(病牛和带虫牛)、传播媒介(蜱)及健康易感牛时,因此规模奶牛场夏季一定要定期灭蜱,牛舍内1米以下的墙壁,要用杀虫药涂抹,杀灭残留蜱;对牛体表的蜱要定期喷药或药浴,以便杀灭蜱。
在这里需要提醒大家的是,经笔者对此病的治疗经验进行总结发现,此病有以下特点:
如遇到如体温反复高热、且久治不愈的情况,应立即考虑是否是奶牛焦虫病感染所致,应马上进行化验,防止误诊,耽误治疗:本病也可引起奶牛的乳房炎,如遇奶牛体温升高,有典型乳房炎症状,但是按乳房炎治疗,只要一用消炎药,症状减轻,停药后症状又反复,患病乳区呈对角形或四个乳区轮流患病,作细菌培养无细菌生长的情况,也一定要考虑奶牛焦虫病感染所致的乳房炎;治疗用药时,笔者发现本病现在也能产生耐药性,因此,治疗药物要注意轮换使用。